8月高原,风清日暖。在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一阵阵药草的清香从药田里飘来,绿色的药材在清风里悠悠荡荡。

往村里走,一条条硬化路通往家家户户,村里面有了健身广场,高大的太阳能路灯让山村的夜晚不再黑暗。以前比比皆是的垃圾堆、柴草垛不见了,曾经的土墙土屋摇身一变成为了干净整洁的院落,让人眼前一亮。

短短几年时间,曾经的贫困村因种植中藏药材而蜕变成远近闻名的村子,中藏药材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惠及了当地村民,让他们增了收、致了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泥麻隆村党支部书记汪治财说,如今,村庄变漂亮了,村里的中藏药材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了,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

这个村的中藏药种植还得从2013年说起。泥麻隆村是半浅半脑地区,全村500多人,近一半人口常年外出打工谋生,其中430人是“扶贫对象”,依靠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人均年收入仅5000余元。

“眼看着好多村子都依靠蔬菜种植等产业脱贫致富了,我作为村支部书记,既眼热也心焦啊!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啥好点子,我就找到了县扶贫办。刚好县上要组织人员去甘肃陇西、岷县、临洮等地参观学习中藏药材的种植,就让我们也派上几个代表一起去,回来先试种,要是成功了,第二年就开始给我们拨专项扶贫资金。我当时就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打‘翻身仗’的绝佳机会!”回想起事情的始端,汪治财仍然抑制不住激动。

泥麻隆村当年试种了大黄、党参、黄芪等药材30公顷,每亩(0.067公顷)纯收入达到3000-5000元以上。与种植传统粮食相比,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们自然是喜不自胜!而且,泥麻隆村种植的党参、黄芪经省内及甘肃等地专家鉴定为品质优秀等级。

因为试种成功,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辽宁援助中藏药材种植扶贫产业项目也“花落”泥麻隆村,让曾经的贫困村彻底“洗贫”,打了一场调结构、促增收、发展特色产业的翻身仗。

“可以说,从2013年开始,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汪治财颇为自豪地说。这种变化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你看后面的这个院子,是在西宁工作的村民回来修建的,一有空闲,就带着一家老小回来度假。以前,大家都想着搬走,到大城市里去扎根,现在反过来了,你说我们的日子好不好?”村民赵邦龙有几分得意地反问记者。

如今的泥麻隆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生产各类中藏药材58.5万公斤以上,稳定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成为湟中县优质药材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亮点,逐步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泥麻隆村的嬗变看在了有心人眼里,在泥麻隆村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村镇也开始种起了中藏药材,大家心中的致富火种被点燃了!

从空白到繁荣,利用中藏药材种植优势,湟中县先后实施辽援中藏药材种植扶贫产业项目和辽援中藏药材扶贫产业园项目。在拦隆口镇泥麻隆、卡阳、麻子营和多巴镇加拉山及周边等村实施了辽援中藏药材种植扶贫产业项目。

在拦隆口、上新庄、共和、李家山、田家寨等乡镇,大黄、柴胡、枸杞、板蓝根等20多种中藏药材的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迅速成了一股风潮。在风潮的引领下,湟中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发起成立了湟中凯发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由15个最有实力的药材专业合作社组成。

“我们成立联合社就是要建立标准化生产规模,提高中药材的种植含量和附加值,提高青海中药材的知名度,逐步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使青海药材走向外省乃至国外,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桥梁作用。”湟中县扶贫干部杨占元告诉记者。

2016年,15个合作社种植药材共计533公顷,带动农户1300多户,累计加工、销售药材100多吨。根据统计,在2016年仅湟中县就有12个乡镇共计60多家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藏药材,带动4000多户农户增收、400多户贫困户脱贫。在这一示范带动下,省内湟源、大通、互助、乐都、民和、门源等地种植黄芪、当归等中藏药材达0.66多万公顷。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当地不但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还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中藏药材种植中,通过土地流转、提供技术支持等举措,以订单式经营模式带动了雪里河、柳林滩、白土等村一大批群众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建成了种植基地100公顷,探索出了“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中藏药材发展模式,破解了以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实现了从粗放型种植向精细化耕作方式的转变。

药材从地里挖出来直接卖是一个价格,粗加工之后卖是一个价格,要是再深加工,又是另一个价格了。

“我们现在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投入最大,风险最大,要改变这个状况,掌握更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话语权,就需要延伸产业链。长远来看,我们还是得建立自己的深加工厂。”汪治财颇有远见地说。

对此,杨占元深以为然。为进一步发展我省中藏药材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更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按照省扶贫局“关于建设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的要求,湟中县实施了青海省辽援中藏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

目前,记者在产业示范园看到,目前,产业园已安排入驻全县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带动贫困农户较强的中藏药材专业合作社16家,每家合作社都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以供业务洽谈。

“以前各自为政,出货时总是被外地老板压价,现在大家在这个产业园里结成联盟,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权益,让村民一年的辛苦付出有个好回报。而且,还能对药材进行粗加工,比如进行切片、包装等,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卖给外地客户。”湟中卡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董郁常告诉记者。

据杨占元介绍,产业园为入驻合作社免费提供药材分拣、加工、晾晒场地、办公场地、经营铺面,享受两年的优惠政策。“按照我们的设想,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青海省省级中藏药材产业园和首个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集药材加工、交易、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服务为一体。最终建成一个立足西宁,辐射青海,接轨全国的现代中藏药材产业园。形成中藏药材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农民收入的提高。”对于产业园的未来,杨占元充满热忱和希冀。(责任发布:谭晓艳(实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