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弘扬志愿精神、繁荣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地区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评审展示活动,也激励来自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申报项目、互相竞争。这些竞赛展示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全国志愿服务“四个一百”评选,社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评选,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评选等等,主要通过提交申报材料,由主管部门邀请专家学者、志愿组织负责人进行评选。另一种类型是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各省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及慈善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等,要求在提供总结和申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在现场或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PPT展示与答辩,由专家评审胜出。因此,我们倡导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要“为赛而赛”,不要“锦标主义”,而是借助参赛的机会学习和提升,不断丰富项目内容、扩大项目功能。我们提出,“志愿组织参赛要争取获奖激励,但是更要把握交流学习机会,注重对项目进行深化,更好地服务社会人群。”这样,各类志愿服务的评选和大赛就真正达到促进发展、繁荣事业的目的。近期,很多地方的志愿组织邀请讲授这方面的课程,我无法都答应前往,特撰写此文提供各类有需要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考借鉴。

一、树立正确的参赛心态

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加项目大赛,最初可能都是“冲着拿奖去的”。但是,随着投入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就会关注和积累“获奖”之外的各种收获。这里,我着重介绍参赛有哪些获奖的收获,以及获奖之外的收获。

1.获奖有激励

我们说“反对锦标主义”,并非完全不重视项目的评审获奖,并非完全不重视项目的竞争,否则各地区就不会举办大赛活动了。本质上,“反对锦标主义”就是反对一切为了获奖,除了获奖就不重视其他收获;为了获奖做各种过度的包装和拔高等等。“反对锦标主义”的同时,我们鼓励各个志愿组织充分展示志愿服务项目做得好的地方,展示为城乡群众提供的切实有效的服务,展示志愿者在服务过程的充实和成长。真正将长期服务的做法、成效、经验、思考展示出来,获得评审专家的认可和好评。这样,获得各种奖项就是光荣的、自豪的,也激励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更加热心、专心的做好服务项目。如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李婧慧等人,创办银巢老人服务中心,组织老年志愿者和亲子志愿者,在参加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充实和成长。他们的“一辆驶向乡村的文明快车”“小电长”等项目,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还有许多项目获得各类全国比赛的金奖。去年,李婧慧在与我们交流的时候,说道,“各种获奖让我们受到激励、越做越好,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但是,今后我们尽量不主动申报和参赛了,在获奖较多的基础上,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把项目做深做实、做细做好。”这就是项目评选希望产生的积极效果。为此,我们提出“获奖不是唯一目的,获奖激励大家更加热情和认真做好志愿服务”,就是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目的,希望所有参赛人员共同推动实现这一目的。

2.传播有影响

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举办,除了评审项目之外,就是帮助项目扩大社会传播面、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支持。因此,不论是否获奖、不论获得金奖、银奖还是铜奖,只要认认真真展示志愿服务项目的推进过程和实施成效,只要认认真真介绍项目开展的经验和体会,就有可能赢得社会的关注,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茂名市阳光365志愿服务总队,先后有几个项目参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其中获得金奖的是“含羞草与小松树”留守儿童青春期教育志愿服务;获得银奖的是“乡村婆孙乐”志愿服务项目。近几年的实施中,“乡村婆孙乐”的社会传播面更广泛,参与的农村群众更多,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个服务项目“既简单又不简单”,就是发现农村“三留守”,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居多。每天放学之后由于代沟大、沟通少,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少言寡语、越来越孤独孤僻。为此,志愿者就在村里设置“乡村婆孙乐”活动室,每天下午放学之后,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来到这里,一边做作业,一边交流,还有志愿者协调和激励。这个项目非常受山区农村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县区进行推广,取得良好的成效。调查发现,“乡村婆孙乐”项目虽然没有获得金奖,但是在参赛过程中通过宣传、传播,收获社会的广泛了解与认可,成为知名品牌。我们发现,有许多志愿服务项目没有追求“锦标主义”,也不一定获得金奖,但是积极认真准备参赛材料、积极认真准备展示传播,在参赛过程中获得更多部门和组织了解,就获得推广的机会,发展越来越好。

3.交流有提升

从近年来大赛的发展看,不论是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还是各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竞赛,都越来越注重项目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提升。一是各个项目展示汇报的交流学习。不少大赛设置“开放式展示”,即其他项目团队可以看现场项目的展示汇报,就是希望通过观摩他人的服务经验,提高自身团队的服务水平。二是专门组织优秀项目的经验介绍。一些开展服务、克服困难、帮助群众、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对于很多初创型团队、转型期团队具有很好的启迪。三是建立项目结对发展机制。即鼓励参赛的志愿服务团队,对于感兴趣、愿交流的项目团队进行结对,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时至今日,还有些志愿组织负责人向我了解第一、二、三届获奖项目的骨干成员联系方式,希望合作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抱着“交流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参加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展示竞赛,而不是“金牌至上”“患得患失”,就一定能够在参赛过程中有很多收获,对项目团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4.服务有丰富

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是观摩和交流的机会,最大的好处就是给很多志愿者启迪,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充实和丰富服务项目。这些年来,有不少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就是在参加各种项目竞赛的时候,把本团队的服务内容不断延伸和丰富的。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诞生的“中国心”志愿服务队,开展“那山成长营”志愿服务项目,最初就是帮助绵阳市北川、安县等受到地震影响,失去亲人,或者受伤致残的少年儿童。经过多年的发展,“汶川一代”在国家和地方的关怀下,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成长起来,“中国心”志愿服务队就延伸对于灾后山区地质风险状况下的儿童安全保护、安全意识和能力培养,以及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多方位关心帮助。后来,“中国心”志愿服务队还注册社会工作机构、羌族文化发展机构,拓展不同的服务类型,为山区儿童的素质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我们特别关注这些在参赛后不断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其对社会、对群众的帮助都越来越有价值。

二、做好充分的参赛申报

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加各类项目大赛,首先就是要认真对待、认真准备。我们认为,并非所有项目都要参加大赛,有些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坚持默默无闻、扎扎实实做,在小范围帮助社会人群,在小地方有些资源支持即可,长期能够坚持,也可以不申报参赛。但是,从大多数的志愿服务项目看,通过参赛过程的获奖、传播、交流、学习等,确实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影响,就可以积极申请参赛。所以,如果决定申报和参赛的项目,就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题目鲜明突出

参赛项目的题目确定非常重要,如果题目平淡和冗长,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也难以获得大众的关注。这样,就需要从多方面优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名称。一是将雷同的题目变为具有特色的名称。如有个少数民族学生青年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最初确定名称为“石榴籽”志愿服务项目。这个含义非常好,就是呼应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但是,近年来许多地区都有“石榴籽”志愿服务项目的名称。为此,经过专家辅导,改为“幸福石榴籽”志愿服务项目,寓意少数民族学生青年参加志愿服务中,既帮助他人,也成就自我,团结一起追求幸福生活。因此,这个项目在该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省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都获得金奖。二是将一般叙述服务内容的名称,更换为特色亮丽名称。如某市“红棉”党员志愿服务队,坚持服务特殊困难群众,以及开展社区邻里互助服务。迄今已经九年,有非常多的感人故事。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的时候,最初题目是“社区关爱、暖心惠民行动”。不论是“社区关爱”还是“暖心惠民”都是随处可见的说法,难以突出党员志愿者关爱帮助群众的特殊意义。经过专家辅导,更名为“红棉惠民”志愿服务项目,“红棉”既是该市的市花,也是党员志愿服务队名称,特别响亮;“惠民”则体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实实在在;两个词的搭配既亮丽突出,也体现实效。三是将习以为常的志愿服务做法,套用有记忆、有特色的形象说法。如在非常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志愿服务项目中,有一个“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在获奖项目中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来自贵州省的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因为山路崎岖,青年志愿者深入偏远山村,辅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时候,有时候需要用马驮运物品,有时候需要人背着物品上山。他们想到过去的“马帮”“马队”故事,就起了“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名称,让评委和大众都充满想象力。由此可见,在项目名称上进行优化,提炼简明、生动、亮丽、突出的题目,有利于志愿服务项目的脱颖而出、广泛传播。

2.内容清晰聚焦

志愿组织开展的服务活动,内容非常多,如果不善于提炼,申报书,或者展示PPT就会罗列事实、啰啰嗦嗦。这样很难引起评委的关注和兴趣。为此,要善于把志愿服务项目中做过的许多事情,梳理成为三到四个系列,用几个小标题就概括出来。如获得全国金奖的“老骥行动——一辆驶向乡村的文明快车”介绍项目的时候突出“双关爱、双文明”。首先,这是银巢中心发现城市有很多退休老人,有时间、有精力、有技能、有热情,但是缺乏发挥特长的机会;农村的留守老人则比较孤独寂寞。因此,中心租用车辆,定期将城市的老年志愿者拉到山区农村,为山区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慰问,教授山区老人文化技艺。与此同时,银巢机构又鼓励农村老人组建志愿者队伍,一是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二是参与美丽乡村、乡风习俗建设的志愿服务。因此,这个项目核心内容就是“双关爱、双文明”:城市老年志愿者关爱农村老人,农村老年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城市老年志愿者向农村老人传授文明意识和文化技巧,农村老年参与乡村文明志愿服务。我们发现,如果仅仅做了一半,即城市老年志愿者到农村关爱留守老人,那么这个项目有价值,但是不一定那么优秀,不一定脱颖而出。恰恰是“双关爱、双文明”的丰富性,让这个项目特别受到专家评委的赞赏,特别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所以,志愿组织要善于用清晰聚焦的语言,将服务项目的要点概括出来、介绍出来。

3.做法规范切实

志愿服务项目参赛的时候,申报书要体现服务过程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例如,在《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颁布之前,有些志愿组织在项目申报书中填写自行筹资、自行义卖等等,还不会成为突出的问题。但是,在法制建设日趋完善、法规制度陆续颁布的今日,志愿组织的申报书仍然出现“自发”“自行”开展筹资、募捐的内容,就会被专业评委指出问题,在初审、初赛的时候就落选了。因为,志愿组织开展服务要依法依规,特别是涉及筹款、募捐的时候,要经过依法审批的流程,要挂靠慈善募捐组织等等。此外,还有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要尊重志愿者的个性和需求,要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和要求,要注重志愿组织的管理规范和科学流程等等。曾经有一次志愿服务大赛评审中,一个申报项目列出费用支出预算,有70%多是提供资助书籍、物品给留守儿童。这时有评审专家指出做法不规范,志愿服务项目的资金主要使用于服务过程,以及服务的保障,而不是资助对象;超过50%以上资金资助对象的项目,应该属于慈善项目,而不是志愿服务项目。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平时留意不够的,需要特别更关注,逐渐做好规范。

4.效果对比明显

志愿组织的参赛项目中,有许多忽略了对志愿服务效果的整理和介绍。很多申报书讲述团队简介的内容多,分析服务项目开展原因的内容多,介绍项目推进过程的内容多,往往忽略了服务效果的介绍以及前后对比。我们认为,随着人们对于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更加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高质量的体现就是真正有效地服务社会、帮助人群。例如,有很多助残志愿组织,都仅仅是介绍志愿者如何热心探访和帮助残疾人,做点好事、慰问关怀。这时候,有一个“行走的助残盒子”志愿服务项目就脱颖而出,受到好评。这是助残机构与志愿组织合作,针对不同类型残疾人对服务的需求,制作针对性强、类型多样的助残志愿服务小工具、小用品,装在一个个便捷的“助残盒子”里面。这样,各类志愿者需要开展助残服务的时候就带上“助残盒子”,遇到不同的现实境况,就采用不同的工具帮助残疾人,解决问题、改善生活。现在,伴随网络发达、语音发达,“行走的助残盒子”还可以优化和改进,把语音提示与工具使用相结合,更好地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支持助残服务。在参赛和展示的时候,既有志愿者讲述使用“盒子”对灵活服务的帮助,也有残疾人介绍“盒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改善生活,就赢得评委的重视、大众的赞赏。可见,志愿服务项目参赛的时候,要尽可能收集服务对象获得帮助后的变化,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等等图片、数据,作为效果对比的凭证。这样,就有利于增强志愿服务项目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项目参赛的展示要点

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加项目大赛,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俗话说,“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参赛展示的时候,就是志愿者要将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整理和提升,展示出最好的内容、最有影响力的特色。

1.开场有深刻印象

“万事开头难”,对于参赛的志愿者也是如此。有些志愿者过于紧张,开场介绍的时候不够清晰;有些志愿者语言罗嗦,久久未进入主题;这些都是影响评分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场的一分钟,让评委和大众对志愿者有信心、对服务项目有信心。记得有一个来自山区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项目,参加全国大赛。一位貌不出众的女青年志愿者展示演讲,一开场她就说,“我们是来自农村的志愿服务项目,没有城市的光鲜和亮丽。但是,我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帮助农村女青年,种植XXX蔬菜水果,养殖XXX鸡鸭鱼等,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走上自信之路。”经过很多年,我都记得这个青年志愿者的“开场白”,让几位评委和后面的观赏者都流露出赞赏的眼光,特别留意这个项目。所以,每个志愿者都要抓住自己项目的特别之处,很快就让评委和大众了解、关心、支持。

2.叙述有重点启迪

一般而言,国家、省市的很多项目大赛都是要求选手演讲5分钟,答辩3分钟。为此,志愿者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把项目内容介绍好。特别要提出来的是PPT展示与演讲要有所区别。PPT的展示要按照组委会的要求,列出几个部分的内容,尽量不要缺漏。但是,展示演讲的时候,可以简单翻页,让评委、大众了解一般性的内容,而将主要时间集中介绍重点的内容。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二中有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公交美丽人》,参加市级展示的时候,简短介绍这是学生志愿者在公交专线开展服务的项目。因为该校地处偏僻乡镇,生源来自全市各镇街。因此,周末往返校就联系公交公司派出专线运送数千名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针对特殊需要,开展“美丽志愿、美丽出行、美丽互助、美丽成长”的服务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赞赏。“美丽志愿”就是广泛发动学生做志愿者,“美丽出行”就是维持文明秩序、保护学生安全;“美丽互助”就是对长途行车过程中晕车、呕吐、低血糖等学生提供关爱照顾;“美丽成长”就是在公交专场开展红色宣讲和励志交流等等。通过简要的概括和精辟的解释,“公交美丽人”志愿服务项目受到省市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从这个项目案例可以发现,志愿者一定要用心提炼服务项目的重点与意义,在展示的时候呈现出来。

3.总结有画龙点睛

志愿服务大赛的评审过程中,经常发现参赛选手在临近结束的时候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内容很多,5分钟演讲时间截至了,才介绍一般左右的内容。二是匆匆忙忙结束,非常平淡,缺乏感染力。因此,建议参赛的志愿者要事先做好练习,按照5分钟的演讲时间要求,在4分钟把主要内容结束完,最后一分钟用凝练的语言总结和提升。如广州市有一个来自接到社区的“秀全大妈”志愿服务项目,原来仅仅介绍是“街坊大妈”“广场舞大妈”参与社会治理,这就与全国各地同类项目非常接近,难以突出特色亮点。参加全国大赛之前,在专家的辅导下,发掘出“秀全大妈”志愿服务队的成员特点,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叔、大妈。因为广州改革开放以来,建立非常多的工业城、商业城、汽车城、科技城,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管理者、科技人员落户定居,其父母从东北、西北、西南、华北等地退休,也赶来与儿女一起居住,受到“秀全大妈”的吸引也加入成为志愿者。为此,“老漂族”志愿者就是这些人的自我昵称。在参加全国大赛的时候,演讲的最后一分钟,社区书记与一位“老漂族”大妈共同高呼三句口号“老漂族传播新思想!老漂族展现新关爱!老漂族助力微治理!”这三句响亮的口号,让评委们震耳欲聋、眼睛一亮,就获得好评。所以,参赛选手不要忽视最后一分钟、最后五十秒的机会,这不是用来啰啰嗦嗦重复前面内容的,而是用了画龙点睛展现项目魅力的。

四、不断推进服务的深化

我们从文章一开始就是“不要为赛而赛”,“不要锦标主义”。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论是否获奖,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志愿服务项目水平、有效服务社会人群需求。因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参赛的过程中,获得激励、启迪之后,最重要是将项目做得更实更好。

1.弘扬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就是要弘扬志愿精神,参赛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也是要将志愿精神传播到乡村、社区、企业、学校,扩大推广、广泛普及。一方面,志愿者将观摩和了解的各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进行诠释和推广,讲好志愿项目的故事,讲好志愿服务的故事,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志愿服务、加入志愿组织。另一方面,参赛的志愿者结合优秀项目的启迪,不断深化自己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认识。因此,志愿者回到社区和农村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传播志愿精神的概念,而是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介绍志愿精神对于社会文明的积极作用,对于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如非常多“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的志愿者,在山区农村的服务中,奉献了青春和才华,收获了社会的见识和心灵的充实,成长为新时代建设的优秀人才;还有非常多的老党员、老教师等,在社区和农村关爱少年儿童,守护清澈家园,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群众的赞誉。这许许多多优秀项目的内容,都成为丰富志愿精神的元素,成为提升社会文明的元素。

2.深化服务实效

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办的八年来,许多参赛项目在展示和交流中,吸收其他项目的经验,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不断丰富项目内容、不断细化服务措施,推出系列化、可持续的服务活动,产生越来越好的效果。如曾经获得全国金奖的“夕阳再晨”志愿服务项目,最初就是邮电大学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智慧助老”服务活动,教会社区老人“上网、游戏、淘宝”等。获奖以后,志愿团队结合老人的多样化兴趣和需求,也结合社区党建、社区治理、文明实践、生态环保的需求,延伸出社区营造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治理创新志愿服务、科技生态志愿服务等等。并且,“夕阳再晨”不仅仅在北京的社区推广志愿服务,而且与全国100多个高校的志愿服务队伍合作,在各地社区推广“智慧助老”“社区营造”“科技生态”等志愿服务。我们认为,不论是青年志愿服务大赛,还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展示竞赛,或者是其他评选评审,都需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项目走向深化、发展壮大。

3.锻造项目团队

我们曾经提出志愿服务的“体系-组织-项目”发展链条,以及“项目-组织-体系”发展链条。这是两种模式,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志愿者之城”建设是“体系-组织-项目”的模式,即党和政府印发志愿服务政策文件,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鼓励推出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志交会暨项目大赛”是“项目-组织-体系”的模式,即通过大赛培育优秀服务项目,支持项目团队持续发展,逐渐形成志愿服务生态圈,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社会文明进步。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关键,都是要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志愿服务人才,包括领军人才、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实施人才等等。这些年各类项目大赛,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人才,通过展示项目、交流合作,从而不断涌现出来,发挥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要鼓励参赛项目团队更加重视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即做好项目的持续发展壮大,也能成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生力量。

作者:谭建光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