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王敏报道 “村里帮我们改善了果蔬大棚种植环境,请来了农业专家指导。我们种植的果蔬不但产量提升了,而且口感更好,预计今年收入能比去年翻一番!”仲夏清晨,天津津南区八里台镇北中塘村种植户刘洁看着自家西红柿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脸上笑开了花。

在北中塘村,像刘洁这样通过承包果蔬大棚勤劳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在村西侧,10个果蔬大棚整齐排列,村民们正拎着一袋袋瓜果蔬菜,准备开着自家小货车去售卖。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砖窑,不但效益低,生产时出现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也为周围环境及村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环境提升改造工程的开展,该村拆除并清理了砖窑,但留下坑坑洼洼的土地却难以复耕,加重了村里的负担。

如何合理化利用坑洼土地,村两委班子多次到区农业农村委和邻村“取经”,了解坑洼土地种植特性,同时积极入户走访,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最终,村里决定以“产业强村”为突破口,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并从市场需求出发,选准西红柿、西兰花、甜瓜等作为主打产品,对坑洼土地进行改造,搭建了10个高标准果蔬大棚。

大棚建成的第一年,村民们试种了牛奶西红柿,但由于土地碱性大,当年的收成并不好,村民们承包的热情也有些减退。“为了调动大家种植的热情,村里一方面为村民免费提供大棚种植,一方面从邻村请来大棚种植高手刘会革进行指导,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又高涨了起来。”北中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绍印说,“按照指导,村里利用2个月的时间进行挖水渠排盐碱、抬高种植土壤,保障了西红柿的正常生长。而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也让我们种出的西红柿更甜,深受周边居民的喜爱。”

为了在每个环节都为村民做好指导,该村还定期邀请刘会革走进大棚,为村民传良策、支好招。终于,成熟的种植理念和科学的种植环境让承包户们的大棚收入连年增收。以今年为例,产值已从每棚3万元涨到了每棚6万元。丰收喜悦激发了村民们的热情,大家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又开始种植青水萝卜、菜瓜等果蔬,让大棚的“内涵”更加丰富。崔绍印说:“大棚里种出的果蔬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个成功经验推广,帮助更多的村民提升大棚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此外,我们还将免费为每个承包户发放1000个印有北中塘村标志的果蔬纸箱,把我们村的果蔬品牌推广出去,带动村民致富。”

在八里台镇绿色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北中塘村被定位为绿色田园区,除了大棚种植,村内还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这不仅为全体村民增加了收入,还改善了村内的田园环境,让北中塘村成为了环境优美的鱼米之乡。

“为了促进村民增收,我们村成立了合作社,将村内94%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实行管理,并清理出1400亩原先实行枣粮间作的无人管理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也是这片土地30年来头一次恢复水稻种植。”崔绍印说。如今,由于管理得当、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水质持续优化等工作顺利开展,相较于以前试种的高粱、小麦,1400亩水稻种植“前途”向好,亩产都达到了千斤。此外,得益于农田建设期间实施的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北中塘村的田园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李华玉喜悦地说:“建设高标准农田,让我们村每人每年都有分红。不仅如此,以前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的水渠,农田建设也让生态环境变好了,不时能看到三五条鲫鱼、草鱼在稻秧间游走,这才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在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同时,北中塘村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完善村内设施。目前,已实现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煤气全部入户,污水管道入户率达到95%,村内公共空间清理成效初显。为进一步了解村民需求,北中塘村两委班子还多次入户走访征询民意,在年初陆续解决了村内路灯不亮、健身广场护栏老化等问题,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安全、便捷。村民张吉兰说:“以前路灯不亮,路面坑洼不平,走夜路很危险。我们把这个情况反映到了村委会,村里立刻将路灯都更换了。现在,大伙儿晚上也愿意在村里遛弯了,还自发形成了几组秧歌队,我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一排排标准化的果蔬大棚、一条条平坦的村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在北中塘村,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提到新一年的乡村建设规划,崔绍印信心满满地说:“随着美丽乡村和美丽田园建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在收入、安居、出行等方面的生活都有了显著改善。下一步我们村将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在稻田间养‘稻田蟹’、养鱼,把我们村的农业发展起来,争取更大的丰收。同时,我们还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契机,开展村内环境清整、绿化,结合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优美环境,把村里打造成生态宜居的郊野田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