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审计厅以推行电子政务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构建了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审计数据中心和一体化大数据审计作业平台,大力推进财政审计全覆盖,取得明显成效。审计对象由过去每年审计10个左右一级预算单位扩大到全部110个一级预算单位,并由一级预算单位向二、三、四级预算单位推进;审计内容由税收、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拓展到政府管理的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民生资金,以及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支。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审计数据中心

坚持“数据先行”,采取多种数据收集方式,逐步建立集被审计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审计机关审计结果数据、第三方信息数据于一体的数据中心,目前已收集省直审计数据8TB,市县审计数据3TB。一是定期收集。省审计厅与各省直预算单位协商,每年年初省财政厅按标准表格式报送所有省直单位预算执行相关数据,各预算单位报送财务核算软件备份数据,各市(县)审计机关报送本地区相关财政数据。二是按需收集。根据审计目标,从工商、民政等部门收集用于关联分析的第三方信息数据。三是审计中收集。在审计过程中一次性收集审计所需的相关业务数据,做到“应收全收”。目前,数据中心已收集全省财政预算编审、指标管理、国库支付、部门核算、部门决算、非税收入6大系统数据,从相关部门收集到工商登记、组织机构信息、人员编制、车辆编制、出国出境、协会学会等数据,涉及财政审计采集的数据总量已达到2TB,基本实现财政数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

二、打造一体化大数据审计作业平台

为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分析和管理,在审计专网上搭建了集数据分析、资源共享、项目管理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审计作业平台,供全省审计机关使用。

(一)建立全省统一的“财政审计云分析平台”

结合省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务,分析平台以县(市)数据为基础,部署了总体分析、疑点分析和关联分析三大固化模型模块,前台界面单击“执行”即可显示分析结果,便于不懂计算机的审计人员直接调用。为实现“全省一盘棋”的财政审计一体化思想,分析平台采用分布式并行技术,省、市、县三级可通过不同级别的账户、密码登录分析平台,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各级可同时在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各级协同作业。此外,各地可将自主研发的分析模型上传,省审计厅审核通过后向全省开放。

(二)营造“财政审计云”安全运行环境

一是安装数据库审计系统,屏蔽高危风险的数据库操作命令,防止数据误操作;二是对数据库访问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按“谁采集,谁使用”的原则授权,如进行交叉审计需访问非本地数据,需提交申请经分管领导和数据采集单位审核同意后方可使用;三是加强日志管理,系统自动记录所有数据库的操作行为,管理员定期查看分析,既做好事前防范,又注重事后监督和非法操作的追踪。

(三)搭建全省统一的“财政审计云知识库”

对各级审计机关积累的财政审计经验,平台为审计人员提供上传接口。建设“财政审计云知识库”,包含财政审计理论知识库、财政审计实务知识库和财政审计法规知识库三个子库。省审计厅明确专人负责知识库的更新和维护,定期审核全省审计人员上传的审计方法、指南和工具,加大云知识库对财政审计实践的支撑作用,鼓励全省互通有无、知识共享。

三、实行一体化大数据审计方式(一)搞好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分析

通过对省直预算部门指标总数、执行总数和差异数进行比较分析,揭示省直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发现和锁定预算执行差异变化较大的部门单位;通过分析省直部门追加调整数与指标总数、与年终决算数的占比情况,反映年初预算在年度决算中的占比程度,发现和锁定本年度预算追加调整较大的部门单位,为现场剖析追加调整预算原因提供依据;通过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反映项目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发现和锁定执行率低的项目,为重点核查和分析项目未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不及时的原因提供线索;通过对“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数据分析,揭示其预算执行和增减变化的总体情况,反映各部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的具体成效。

(二)注重部门单位重点、疑点问题分析

对以往审计发现的带有共性特征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审计工作方案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了28个实用有效的分析模型,对每个部门单位进行解剖和分析,揭示其可能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如,在预算执行方面,着重从虚编多编项目支出预算、未通过转移支付向市县部门直接拨款、项目支出预算执行不规范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揭示部门单位预算编制、执行、收入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疑点问题;在遵守财经法纪和“八项规定”方面,着重从“三公”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发放奖金补贴,往来账项清理不及时,财务核算不规范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各类疑点问题。今年,全面对110个部门及其所属529个二、三、四级单位进行集中分析。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共发现2.4万条疑点线索记录,突出了重点,锁住了疑点。

同时,在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文本分析等大数据技术,进行逻辑分析、关联分析,寻找新思路、发现新问题。如通过聚类分析技术将国库支付数据中的几万条摘要、收款人信息进行分组,从分组结果中发现新线索。再如,借助文本抽取和模糊匹配技术,将涉企专项资金数据和全省工商、全省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实现了财政涉企专项资金审计的新突破。

(三)实施疑点问题精确打击

为将疑点线索查证落实,提出一整套既依法依规,又简便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文书格式。

一是开展规定内容核查。各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进点前,下发集中分析结果,明确重点核查对象、内容,由审计人员对各部门总体情况确认取证,对发现的疑点问题现场逐一核实取证。

二是采用分散核查方式。将110个部门及其下级单位进行系统研究、区别对待,将审计任务分散到15个处室、责任到人。对组织财政收入、分配财政资金数额较大、履行经济和社会管理、调控和监督职能的部门,以及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19个部门,由各处室结合疑点线索,同步进点实施现场审计。对其他91个部门仅对集中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开展审计核实和取证。

三是简化工作流程。省审计厅要求,对实施现场审计的19个部门,需严格按照审计署规定的审计流程,制订现场审计实施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独立出具审计报告。以审计调查的方式延伸核查的91个部门,下达审计调查通知书,派出核查小组就数据分析形成的总体情况及发现的疑点问题进行核实和取证,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发出问题确认函。对需要作出审计处理处罚或责令整改的单位,出具相应审计文书。

四是全面汇总审计结果。向省政府全面报告省直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和趋势,集中揭示部门单位存在的预算编制不完整、虚编项目预算、虚列预算支出、改变项目资金用途、违规发放奖金补贴、会计核算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通过探索开展大数据审计,促进了湖北省财政审计转型升级,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审计监督由单点向多点转变,审计效率明显提高,审计覆盖面更广:2012年以前,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每年15个审计组、60天左右审计15个一级预算单位,而今年实现了对110个一级预算单位及529个二、三、四级单位的审计全覆盖。二是审计方式由全面核查向集中分析、重点核查转变,审计质量明显提高。审计揭示和反映出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精确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典型问题。三是审计过程由局部向整体、单年度向多年度连续审计转变,审计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反映省直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集中整体揭示,以及对部门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重点研究,从体制机制的更高层面,为加强财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审计成果利用由单一向多维转变,创新工作多点开花。2012年,中国信息协会组织的“中国信息化成果(审计领域)评选项目”中,省审计厅提交的《部门预算执行数字化审计方式及应用》获三等奖;同年,在审计署首次举办的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研讨会上,省审计厅提交的《集中分析重点核查推进部门预算执行数字化审计》被评为优秀论文;2016年,省审计厅提交的《大数据技术在财政涉企专项资金审计中的运用》入选中国审计学会“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省审计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