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很难逃出焦虑的陷阱。

因为触发焦虑的点太多了,职场竞争、生活琐事、家庭纠纷、子女教育、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等,每一件都与你息息相关,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你几乎无处可逃。

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怎么写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深受焦虑的困扰,

甚至因此影响了我和女儿间的亲子关系,

或者说,女儿受到我的感染,也变得紧张焦虑。

后来我及时采取了一些方法,

从目前来看算是有一定成效,

所以分享出来,希望给很多仍然处在焦虑中的父母一个参考。

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怎么写

我整理出了,最让我产生焦虑的时刻:

1. 独自一人在家,兼顾带娃和家务两件事,会感觉紧张,回应女儿需求时缺少耐心。

2. 工作压力大或身体不适时,情绪不稳定,陪伴女儿心不在焉。

3. 看到别人家孩子知识储备爆棚,会明显不安,对女儿要求格外严格。

而这些时刻,女儿会对应产生紧张情绪,变得好动,坐不住,不停跑来找我说话,确认我的情绪状态。

我认为长期下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我们间的关系。

所以,我尝试着做了下面4件事,尽量调整负面情绪,努力降低不良影响。

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怎么写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01 建立一个“中转站”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不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是十分重要的技能。

修杰楷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每次回家之前,会给自己一支烟的时间,调整好状态后,再面对家人。

所以,我把“下班后”至“进家门”中间的空间,称之为“中转站”,用来转换思维,调整情绪。

工作中那些未完成的和即将要做的,都尽量利用路途时间,

在头脑中列个条目,整理清楚,然后储存起来。

从进小区开始,就不再想工作上的事了。

放慢脚步,调整呼吸,或哼唱歌曲,或回想孩子的可爱瞬间,

一点点让自己进入“居家”状态。

到家的时候,就是满血复活“新鲜出炉”的孩子妈了。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短暂的冥想、听音乐、做运动等形式,来转换心情,

但是不要急于求成,慢一点也没关系。

02 营造一种“秩序感”

焦虑,其实就是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的,一种过度恐惧和担忧。

有效的化解办法之一,就是建立稳定感和秩序感。

现实中纯粹的秩序是不存在的,因为变化时刻都在。

但可以通过规律的作息等,人为创造出秩序感。

比如说,

我一直是早睡早起,

休息日也不超过8点起床,晚10点前尽量关灯睡觉。

另外,睡前有固定的阅读和锻炼时间,每周爬山一次等。

如果受工作限制,作息不容易固定,

那么至少给自己定一件“雷打不动”的事,例如早起一杯咖啡,睡前一组仰卧起坐,或是每天一则日记,都可以,只要是你愿意坚持的。

除了身体上,思维上也需要建立“秩序”。

我们之所以看到“别人家孩子”就焦虑,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患得患失,想要的太多。

所以需要确立一个首要的育儿理念。

如果你觉得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那么就坚定这个理念,一切以此为主。

这样在看到孩子其他方面不如别人时,情绪才不会过分波动。

一个人真正建立起秩序感,焦虑自然就会减少。

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怎么写

03 寻求一份“合作共建”

焦虑有时有具体的触发事件,如果那是你无法独自解决的,比如做家务、接送孩子、辅导学习等具体事项,那就需要向伴侣求助。

当然,我猜有些妈妈焦虑之一,就是伴侣不合作。

当我们气急败坏地抱怨一番后,对方完全没有要共同承担的意愿或行动,这会让人更加火大。

这时候需要调整沟通的方法,

要明确,我们想要的是解决问题、改变现状,而不是单纯的发泄情绪。

所以,在“求助”时,尽量少用指责和批评,把它们换成对“感受”的表达,会比较好。

可以试试这样说:

这几天都是我一个人处理家务、照顾孩子,我觉得情绪有点差,感觉心慌,有时冲孩子发脾气。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控制不了自己,想得到你的帮助。

不需要直接要求对方减少应酬、承担家务,这些潜台词对方都懂。

点到为止即可,把主动权交给对方,相信他会找出办法的。

记住,沟通的初衷是降低焦虑,所以不要苛求,否则就是在“自找焦虑”。

以我的经验来看,越不强求,越有意外之喜。

04 达成一种“成长共识”

基本上在做了上面的3件事之后,

我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就有比较稳定的状态了。

没有过多负面情绪值得宣泄,对孩子的失误也能包容更多。

当然偶尔还是会失控,这很正常,毕竟我们不是神。

所以我选择在这种时候,坦诚与孩子沟通,让她明白,我也是需要成长的。

“我要为刚才的事和你道歉。我批评你,而且很严厉。但那不是因为你做错事,而是因为我没有控制好情绪。下次我会注意,会和你一起进步。”

这样说,其实并不会减少父母的权威,相反是给孩子做另一种表率: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改正的过程,

所以错误人人都会犯,重要的是认识不足,并努力完善。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

一方面孩子不会误以为是自己的过失,而降低自我评价。

另一方面,我们更容易原谅自己的“错误”,不会耿耿于怀,徒增烦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