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5日,市委常委、东营区委书记成秋林带领部分地方骨干企业、油田改制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到合肥对标学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深受震撼、备受激励、倍感压力,领导们围绕外出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谈看法、说差距、提建议。
找准定位 久久为功
推动高水平现代化强区建设稳步前行
东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成彬
合肥之行,是一次解放思想之旅。通过现场交流,实地考察,我真切感受到了合肥的崛起速度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他们丰富而生动的社会实践给予我们许多有益启示。联系实际,东营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下功夫,下真功夫,锚定目标、齐心协力,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区的目标早日实现。
一是全面提高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重点抓好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贴合我区实际的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绿色精铸、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的培育,发挥好国有资本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集群化精细化发展。
二是快速凝聚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产学研、政银企结合和油地校融合,加快金融生态修复,为创新发展搭建好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平台,帮助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开拓市场和绿色发展的能力。
三是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载体建设的合力。依托现有区位、资源等优势和基础,牢牢抓住当前发展的诸多机遇,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资源要素的整合,为园区赋能创造条件。化工产业园区要着力打造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园区,坚持炼化一体化,做强油头、做精化尾,加快提质升级;东营高新区、科教园区等要高点定位,聚力突破,真正发挥出等平台载体的产业引领作用,筑牢东营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强链条 提能级 聚产业
东营区委常委、副区长 刘明君
此次合肥之行,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超前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胆识魄力,收获良多,受益匪浅。合肥在产业布局、市场开拓、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很多做法看似下注打赌,其实背后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度理解。通过引入TFT-LCD六代线和12英寸驱动芯片晶圆代工两个补链项目,不仅推动传统家电产业快速迈入千亿级,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而且成功招引了更多关联企业,创造了一个新型面板产业和一个集成电路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之一和全国九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合肥的成功之路给了我们很大启示,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下一步,东营区将统筹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压实经济发展责任,加快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站在国际国内整个产业的高度,深入研究产业链,吃准摸透产业链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逐个产业制定产业链发展规划,梳理绘制“5+9”作战图,科学确定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瞄准头部链主企业、关键产品技术、专业高端人才和社会产业基金,主动上门对接,全力招大引强。高度关注区内现有头部企业,鼓励支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竞争新优势。对产业链项目逐个梳理规划、土地、资金、水电、能耗、排放等基本要素保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新上项目要素完备,落地即开工。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释放政策红利 激发人才活力
赋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东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吕国强
近期,参加全区第五届企业家年会赴合肥考察学习活动,对合肥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支撑“产业链”的经验做法感受深刻,对我区探索推行院企合作订单化培养人才、依托品质城市柔性化吸引人才、搭建科创平台个性化成就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慧支撑具有借鉴意义。
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注入油地校融合新动能。合肥全力支持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在地创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好、动能足。在我区,胜利油田及其科研院所人才、科技资源丰富,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能够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积极深化人才制度改革攻坚,着力畅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人才在地创业渠道。一是健全常态对接机制。发挥东营区油地校人才融合专业委员会议事协调作用,积极与胜利油田组织部、科技管理部及“四院一中心”等沟通对接,依托油田停薪留岗机制,通过挂职、选聘等方式,引进油田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荐申报市级以上人才工程。二是健全交流合作平台。开展“油地校融合杯”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油地校共建项目落地发展。依托东营高新区、东营科教园区、油城创新走廊“两区一廊”创新载体,推动创新创业团队、企业入驻。三是健全产研转化体系。用好胜利石油工程产业化基地经验模式,采取政府、企业和油田联建方式,积极推进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院所整建制搬迁,推动产研就地转化。
打破人才刚性制约,培育产城才融合新引擎。合肥放大中心城市、枢纽城市优势,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进行全面聚合,创新推行“国资领投”、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投融资模式,人才活力充分涌流。我区作为东营市中心城区,是省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的机遇。我们要积极创新人才身价创业金融服务模式,着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一是打造人才身价评价体系。建设人才身价评估平台,通过人脸识别、数据采信和大数据算法,采用履历、学历、知识产权等指标,对人才的当前价值、潜在价值和未来价值进行综合预判,测算出人才的身价、金融价值和岗位价值。二是实现人才身价资本化。推出人才价值提升基金、人才“身价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服务,推动成立1亿元的东营区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基金,实现人才身价资本化、股权化,助力优势产业项目成果转化。三是建立金融服务保障机制。打造黄河三角洲(东营)人力资本产业园,年内吸引20家中高端人力资本机构入驻,集聚金融机构,开展人才评估、银行授信、保险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助力、人才交易等业务,搭建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配套制定人力资本产业扶持、风险补偿金管理等政策,为人才创业提供全链条、全要素的金融支撑。
打破人才招引边界,激发链企才融合新活力。合肥推进产业全链式布局、头部企业引领,发展形成强大合力。我区拥有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绿色精铸等九大主体产业,这是我们的支柱。我们要聚焦产业链招才引才,着力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引擎。一是吸引高层次人才。聚焦企业人才需求,围绕补链强链固链延链,推行“人才+项目+资本”引才模式,吸引重大人才工程高层次专家人才洽谈合作,力争“引来一个专家(团队)带动一个产业”。二是集聚全领域人才。全面实施产业人才精育、技能人才支撑、高校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培育等“九个人才计划”,统筹开展海外人才、科创人才、青年人才等4场创业创新大赛,推动落地转化创业项目5个以上。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深化高层次人才全周期服务流程再造,为重点人才企业“一对一”配备人才专员,高标准实施人才公寓“安居工程”,全面落实市、区“人才新政”,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让企业放心投资、专心研发、全新发展,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赴合肥对标学习高质量发展
经验心得体会
东营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刘辰勇
4月12日-16日,东营区企业家年会在合肥举行。5天时间,通过对蔚来汽车等科技型企业的实地参观和查阅相关资料,可以把“合肥模式”概括为: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思维做产业导入,以投行的方式做产业培育,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业。对比“合肥模式”,结合本职工作,就东营区高质量发展还缺少哪些资本元素谈几点认识。
一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立可以有效促进供给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融资平台、投资杠杆、产业引导”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各类社会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效益化。从京东方到兆易创新,再到蔚来汽车,合肥市政府积极开展投融资创新,改变以往政府直投或借款的方式,通过组建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以金融方式切入资本市场,服务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战新产业,构建起良好的金融支撑体系。对标合肥,我们县区层面可以通过政府牵头、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放大和示范带动作用,组建相关资金池,用以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资金或承担风险。重点推进区财金控股集团跟中开院蓝马设立1亿元的创投基金、同华润医药投资公司设立10亿元的基金、同三峡资本(山东省新旧动能三峡绿色产业母基金)设立7000万元的国晶专项基金,稳步推进1亿元的东营东岭基金运作工作,积极推进东营一村基金和东营卓升基金三个优质项目落地,争取基金投资持续保持良好势头,继续获取项目预期收益率超过年化30%的项目。
二是投资公司助力,科学布局产业链条。2013年以来,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发展,成为全国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其中,合肥产投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投集团勇于承担国有产业投资平台重任,瞄准方向、乘势而谋,围绕“中国IC之都”建设,在培育“合肥芯”强势品牌的同时,撬动社会资本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2017年05月成立以来,承担了区政府授权管理的股权投资、国有资产运营,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上进行了投资,尤其是布局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区还有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水城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东营高新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区属国有投资公司,分别在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投资,为全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应以现有投资公司为基础,积极引进各类社会投资公司,坚持政策性投资和市场化投资“双轮驱动”战略,紧紧围绕“基金投资管理、融资服务、投资运营与资产管理”三大主业,不断壮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质量,积极助力我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企业上市,实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优秀企业的“孵化器”、是现代企业的“印钞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截至2020年12月30日,2020年合肥59家上市公司市值累计7346.43亿元,其中,阳光电源、科大讯飞、欧普康视等16家上市公司市值超100亿。除了普遍的政策奖补外,合肥很多地区专门成立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专职负责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当前受金融大环境影响,资金匮乏成为我区企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唯有通过主动对接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找寻出路,才能实现企业的“二次发展”、实现我区经济的“二次创业”。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了支持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支持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发展的三个“十条意见”,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公司债等形式,争取到更多的市场资金。下一步,我区应“一企一策”帮助重点后备企业解决各类上市问题,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科创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重点推动胜利监理、海科新源、德仕石油等企业上市进程,年内力争新增上市挂牌后备企业4家,报交易所审核1家,主板上市1家。
四是强化国有平台扶持,提高企业融通发展能力。在企业创业的前期,资金往往成为企业裹足不前,甚至中途夭折的重要原因。对于大型企业,国资可以出面,对于中小型企业,也需要专业化的风投来扶持。“合肥模式”成功的重点在于找准产业方向,尊重产业规律,通过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和实施资本市场有序退出,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后投向下一个产业,实现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区通过区财金控股集团与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解决了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下一步,我区应继续深化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投资,重点瞄准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密铸造等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由国有资本引导,即拿出钱来参与项目建设,稳定市场信心,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在通过合理合法途径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达到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后投向下一个产业,实现良性循环。
赴合肥对标学习心得体会
东营区政府党组成员,东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陈银鹏
这次区委区政府组织赴合肥调研,对标学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深切感受到合肥发展理念之新、创新领域发展之快。在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以有限财力全力支持京东方发展,实现6代线到10.5代线项目建成投产;在蔚来中国总部,合肥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智能汽车”产业地标;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等大院大所,合肥把人才资源放在心尖、捧在手心,全力支持人才在地创业。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借鉴合肥高质量发展经验,以创新驱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一是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智能升级。使用创新思维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二是以思维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干部要主动学习产业链知识,了解产业的发展前景,强化产业互补、合资合作、协同创新,加强新兴产业市场竞争力。三是以政策创新吸引人才集聚。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发展的培养、使用、激励、竞争机制,探索出台投资人才的专项政策,让年轻人“来了不想走、来了想干事、来了干成事”,以人才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