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拨开万丛绿,闽北林海千重生。南平是“清新福建”的生态屏障,“双世遗”武夷山盘踞于此,连溯闽江源头,这里山水旖旎,风光独然。从2013年起,南平市以“生态得保护,林农利益得维护”为目标,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不断进行实践,“绿色”与“创新”相辅相成:推广生态银行模式,创立“林木收储+整合优化提升+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的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和“资源+朱子文化+新生态”的五夫镇“生态银行”,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流转并进行专业化运营……南平这场“绿色战役”已持续数十年,并取得卓有成效的佳绩。5月8日,南平市以第二名入选全国十个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典型案例,被誉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
点“难金” 强技术 盘活闽北林
长期以来,南平市的林业投资主要是政府补投、林农或合作社主投的小型分散模式。2017年1月,南平市策划了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计划投资达215亿元,其中政策性贷款达到170亿元,创下福建省单个林业项目规模的记录。
融资难、周期长是林业发展的“拦路虎”。为破解融资难题,推动资金多元投入。南平市以PPP模式推动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构建“市带县”的PPP统贷融资体系,有效破解林业周期长、融资难的问题,引金融活水攻克林业建设的薄弱环节。目前,南平已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其中政策性贷款36亿元:一是银行贷。与国开行福建省分行合作,获得政策性贷款170亿元、贷款期限25年,受益面覆盖10个县(市、区)和14个省属市管国有林场。二是社会投。通过PPP项目社会资本招投标采购,引进绿发集团等12家单位组成“联合体”参与项目建设,建设期内需筹集资本金45亿元,目前已到位9.64亿元。三是财政补。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扶持,中央预算内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补助500元/亩,省财政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补助1000元/亩,中央财政林业改革专项资金对项目营造林贷款贴息3%。
南平市着力打造高质量、高产出的林分,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已累计完成集约人工林栽培13.93万亩,现有林改培74.24万亩。为此,南平市强化技术支撑,推动经营效益提升:推广立体经营模式。依托国有林场的技术优势,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森林“三改”工程,即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一般用材林为特种珍稀用材林;试点突破政策限制。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突破现有政策限制,在全省首创林木强度间伐套种做法;建立种苗保障体系。依托国有苗圃,采取良种繁育闽楠、鄂西红豆树等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进一步优化林木种苗供给结构。目前全市阔叶树育苗数量占比42%、阔叶树容器苗占比75%。
为了缓解生态民生矛盾,实现双赢,南平市建立规范的收储制度,编制科学的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可靠的复核机制,确保林农利益不受损失。据悉,项目已累计完成商品林赎买95.93万亩。首先,制度化运作。南平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范赎买、评估、监管等程序,明确各树种赎买指导价,做到程序规范、标准统一、公平公正,确保赎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公司化管理。南平成立专业化的国有运营公司,科学编制资金管理办法、作业设计实施细则、赎买项目工作方案等,细化操作流程,确保赎买规范合法。最后,专业化监管。南平通过竞争性磋商或招投标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专业服务,建立商品林赎买调查评估成果市级复核工作机制,确保资金、资源和运营过程的安全。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规模化、集约化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走向成熟。南平市保证林业生产要素集中统一,抓牢资金与技术两个硬件,完善机制运转,促进林业资源整合,为林业改革发展开路搭桥。
利于民 兴林事 增收喜眉梢
2003年以来,福建省南平市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激发了林农发展林业积极性。2014年,南平市出台《关于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林业规模经营的意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作互助为纽带,鼓励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发展,引导分散林农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联合起来,提高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同时,探索在林权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林权抵押担保、林业科技等方面建立服务平台,对推进林业规模经营提供保障支撑。
延平素有“森林之窗,本甲全闽”之称,区内除盛产杉、松、竹等植物,是南平市的绿色金库。今年以来,延平区积极探索竹山流转的新路子,对2019年承包期到期的2.44万亩竹林,按照分组分片逐步推进的原则,对竹林资源全部回收村集体整合打包,进行集中评估后通过招投标方式,向相关企业、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重新发包,年限30年,在同等条件下本村经营主体具有承包优先权。由村集体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提高竹山规模经营水平,原则上收益70%归村小组、30%归村集体。村小组、林农以竹林入股,通过收取每年递增毛竹林租金获取收益,村集体通过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有偿、微利的服务增加收入。延平区利用村企合作,建立企业基地,村集体以整合打包后的竹林资源为基础,以“公司+基地”模式与相关公司签订合同,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以“二产促一产”的双赢局面。截至四月初,延平区已完成2个镇3个村1.03万亩的竹林整合流转。
南平与村集体(林农)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变分散经营为集中规模经营,实现最大让利于民。“流转折现”是林农合作新路径的一种模式,向村集体(林农)赎买商品林或租赁采伐迹地,由项目公司高标准投入改培或造林,并给予村集体(林农)一次性转让收益或土地租金。
南平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利益紧密联结。除了“流转折现”模式外,“获利分成”模式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把村集体(林农)采伐迹地交给项目公司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待林木采伐后,按约定比例获得利润分成。目前,全市实施合作造林3.32万亩;“折股分红”模式是对中幼林采取买断部分股份,由项目公司统一经营,村集体(林农)保留一定经营权,按比例分红。目前,与个人合作经营面积630亩,与村集体合作560亩,与乡镇林场合作2230亩。
千方百计,兴农大计。创新合作模式,对广大林农而言,无疑是一粒强大的“定心丸”,保障林农利益、促进林农增收,推动林业改革发展。
生态“+” 绿福祉 脱贫新路子
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协调“生态美”与“百姓富”,福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打造生态经济新业态,不断提升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共赢局面。
与“生态银行”建设相结合。2017年,南平市围绕打通“青山”变“金山”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进而提出了“生态银行”建设构想,致力走出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此后,南平市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建设,成为了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破题典范。在‘生态银行’试点中,南平作为全国唯一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设区市,推出了全省首个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信息管理平台。
南平市搭建以林业资源为主的管理、开发、运营平台,对碎片化、分散化的森林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整合、优化,引入市场化资金和专业运营商,推动林业资源产业化。顺昌“森林生态银行” 整合碎片化资源6.05万亩,总投资1.6亿元的西坑森林康养项目进展顺利,杉木林、油茶、毛竹、林下中药、花卉苗木等五大“基地”建设基本完成,竹体验馆、竹产品展销中心、民宿改造、道路工程、生态水系工程、新栈道工程等项目完成建设。
南平市各地依托自身资源条件,探索“生态银行”的不同模式,例如武夷山市五夫镇“文化生态银行”、建阳区“建盏生态银行”、以及延平区巨口乡“古厝生态银行”等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南平市真正做到了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效益。
与发展新业态相结合。近些年来,林下经济蔚然成风,发展生态产业成为了“点绿成金”的重中之重。南平市通过在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和推动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已发展林下经济2.85万亩,有力推动“以短养长”。开展FSC森林可持续认证,为林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提供支持。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9年顺昌县国有林场达成全国首笔竹林碳汇交易6.9万吨、124.2万元。利用项目资金建设建阳城区麻阳溪森林景观长廊、翠屏山公园和潭山公园等景观点,让城乡居民共享森林绿色福祉。
与生态扶贫相结合。南平市把项目优先安排在深度贫困地区,采取出租林地使用权、以林地择资入股、劳务用工等方式,通过参与造林整地、育苗抚育、巡山管护等营林护林环节,实行精准脱贫,促进林农增收、集体增财。
山风吹林,飒飒有人。林业发展需久久为功。南平市书写了一份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答卷,描绘了一幅开阔的“点绿成金”图,走出一条生态脱贫的绿色致富路。
(《海峡农业》2020年第5期 记者 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