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好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还不是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是株洲市茶陵县山区村民在外人赞美其家乡自然环境时的习惯性“吐槽”。
保持贫困地区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如何让良好生态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钱袋子”?近年来,在“资源整合,区域一体化开发”原则的指导下,茶陵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这个昔日贫困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茶陵县去年接待游客454.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1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人数突破百万人次,收入超过5亿元。该县荣获“湖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称号。
绘就美丽“多彩田园”
家家户户门前有小花圃,花圃里盛开的秋菊、月季倒映在江面,显得格外漂亮;休闲长廊、休闲广场与卧龙江上的新桥遥相辉映;山后成片的竹林、百果园里的稻草人、稻田里的小水车是游人的最爱……
9月30日,记者走进茶陵县八团乡卧龙村,村庄建筑与周边的自然风景交相辉映,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乡村的幽静美丽让人仿佛走进一幅多彩的田园山水画。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卧龙村一点一滴的变化,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很难相信,这是那个几年前还交通不便、没有产业,脱贫门路匮乏、距离县城数十公里的偏远山区。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卧龙村,房子多、花草树木多,田园农家乐、餐饮店也多。卧龙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戚纪荣告诉记者,近年来,卧龙村荣获了省生态村、特色旅游名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不仅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还依靠乡村美景脱贫致富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县里举办旅游节、野外拓展等大型活动也都重点推介卧龙村。”戚纪荣自豪地说。
近年来,茶陵县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按照“突出扶贫+乡村旅游”的思路,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该县68个贫困村建设成为了设施完善、条件便利、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农旅结合“点石成金”
秋日的茶陵县水源村草长莺飞、处处飞花。10月1日,国庆长假伊始,该村麻叶洞景区内已人流如织,露出头角的钟乳石奇趣秀丽,引路的彩灯给暗色的洞穴添上神秘的色彩。
正在洞口执勤的包社保是水源村的贫困户,他告诉记者:“我在这家旅游开发公司打工,每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包社保口中的公司,便是麻叶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了增加村民收入,该公司聘请的务工人员都是本村的贫困户。
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水源村整合本地旅游资源,对外统一招商引资,走农旅结合之路,成立两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直接带动30多户农户发展了自营的民宿。
包社保指着远处一家农家乐说:“这都是村民的老房子改造出来的,我们除了在旅游开发公司做工外,农家乐还有股东分红。”
盯住脚下的土地和资源,寻找绿水青山的“变金术”。茶陵县让贫困对象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同时,还通过发展乡村民宿、家庭旅馆等,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全县参与旅游项目的农户达到61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6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全域旅游成“绿富美”
“脱贫攻坚要利用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业,让生态富民。”茶陵县在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农村的路上积极探索。
今年,是全省“产业项目建设年”。茶陵县举全县之力掀起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的热潮,结合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机遇,继续加大引资力度,发展生态产业,把“全域旅游”列为产业项目建设年“六大行动”之一。
在茶陵县严塘镇上合村,新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投资规模达9亿元,占地1.1万余亩,打造“红色旅游与森林康养项目”。目前,项目推进顺利,打造了一批乡村绿道、自行车慢道、健身步道,建设了“慢游”路网体系,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品尝、播种体验等乡村“康养”旅游。
借助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势,茶陵县将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成立了“产业项目建设年”全域旅游领导小组,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将秩堂镇龙江村、严塘镇上合村、枣市镇虎形村、腰潞镇马加庄村、虎踞镇水源村打造成全县旅游扶贫示范村。
目前,茶陵县全域旅游重点项目全长59.149公里的“东部旅游环线”,把全县的旅游景区、景点串联成线,覆盖全县80%贫困村,开发带动沿线各村兴起旅游产业。
山绿了,村靓了,景美了,人富了……洁净环保、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已然战胜了贫困。8月6日,省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对外公布,茶陵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