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就是在需要急诊科、救护车、电话医疗服务等情况下,为急救的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措施和护理服务。作为急诊护理的护士,需要具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和充足的责任感,能在有效时间内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为大家科普一下急诊护理知识。
一、急诊护理流程
急诊护理首先需要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再与相关人员将患者安排到合理位置上,具体工作如下。
1. 分诊
快速且有重点地收集急诊患者病例资料,并根据疾病的种类安排相关科室,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患者的就诊顺序,同时将患者情况登记在手册上。由于急诊的病患较多,分诊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5分钟内完成。
2. 处理
对进入急诊室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分诊后给予科学的处置,进入急诊的病人主要分为四大类,即一般病人、危急重病人、传染病人和特殊病人。此外,还需要做好病人的转运、清洁消毒工作,完善相应就诊各种记录等。
二、急诊护理程序
1. 评估
就诊之前需要对急诊患者进行评估,主要分为快速评估、动态评估等评估类型。快速评估需要护士在2~5分钟之内完成,动态评估需要护士在10~15分钟再次评估。
2. 诊断
需要识别患者存在问题的主次,并且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
3. 制定护理措施
护士需要根据护理诊断的结果,制定合理科学的急救护理措施。
4. 实施护理措施
需要护士根据制定的护理方案,开展急救护理措施。
5. 评价护理效果
需要及时评价急救护理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完善与优化自身护理措施。
6. 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和家属往往具有以下心理特征,需要护士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1)恐惧感。大多患者患上急危重症后,会产生不安和恐惧感;
(2)优先感。有些急诊患者认为自己病情较重,需要优先对自己采取护理措施;
(3)陌生感。患者对就医环境不够熟悉,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
(4)无助感。由于急诊患者自身疾病比较复杂,还需要做多种检查,难以及时确诊自身的疾病,会有一种无助感。
三、急诊护理护士的职责
1. 对急诊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
在实际开展护理工作时,要定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体征、疾病史等信息,并且需要全面考虑患者心理情况、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评估过后还要对患者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和干预治疗,但是一定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减少治疗误差。
2. 护士需要与医师做到配合良好,互相协调对急诊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
在实际开展急诊护理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共同协商护理方案与治疗方案,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时,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及时改善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
3. 做好事后评估工作。
护士在急诊后需要对自身的护理行为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护理方案,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急诊患者提供较多的护理服务。
4. 护士需要积极学习与积累自身临床经验。
对于急诊科的护士而言,在使用相关急诊科工具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时,需要保持高度敏感的状态,这样才能保障急救的效果,防止在急救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失误。同时,作为护士也需要不断积累自身护理知识与技术。
四、急诊护理风险防范方法
1. 落实组织,明确职责 健全急诊风险管理机制,成立相应的急诊护理风险小组,由护士长担任急诊护理风险小组组长,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定时对护士护理现状进行分析,及时掌握相关急诊护理信息,找到相应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护理措施的方式。对于已经发生过的护理风险,需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在下次开展护理时做好相应处理,有效降低风险成本。
2. 强化意识,规制装备
强化急诊科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并将急救需要的装备规整放置到相应的区域,这样在对患者开始急救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