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在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坐落着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海拉尔第一中学,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流韵百载,筑梦草原。海拉尔第一中学创建于1923年,如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一百年来,一代代海一中人秉承着振兴民族教育的初心使命,在探索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行、在改革中崛起、在发展中跨越,在呼伦贝尔大地上谱写了一所百年老校的辉煌篇章。

筚路蓝缕 兴学育人

回望岁月,在风云多变的1918年,爱国人士郭道甫先生变卖家产,创办了呼伦贝尔私立蒙旗小学,1919年改为公立蒙旗小学。1919年夏末秋初,海拉尔街内发生鼠疫,学校被迫停课。1920年重新复办蒙旗小学,在小学里增设中学部,中学班里开始使用汉文、蒙古文、俄文“三语”授课,并将校名改为“呼伦贝尔蒙旗学校”。呼伦贝尔蒙旗学校的建立,首开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教育的先河。

1923年初,郭道甫赴北京任蒙藏学校教员、学监,贺毅继任呼伦贝尔蒙旗学校校长。1923年5月17日,在呼伦贝尔副都统的指令下,贺毅启用“呼伦贝尔蒙旗中校”新图章,并上交了“呼伦贝尔蒙旗学校”旧印章。从蒙旗学校发展到蒙旗中学,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奠定了呼伦贝尔少数民族中等教育的基石,标志着在祖国北疆一所民族中学正式成立——1923年5月17日成为海拉尔第一中学的建校纪念日。

1932年年末,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海拉尔,成立伪政权,即兴安北省,为了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日伪政权在海拉尔建立了“兴安北省海拉尔兴安学院”,后更名为“兴安北省省立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呼伦贝尔蒙旗中学被迫停办。尽管日本侵略者在“兴安北省省立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实行了彻头彻尾的奴化教育,但爱国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抗日思想并没有被削弱,学校广大学生自发掀起了反日学潮,积极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兴安北省省立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停办。

1946年,伴随着呼伦贝尔解放的炮声,呼伦贝尔蒙旗中学复建开学,校名为“呼伦贝尔自治省省立第一中学”。为废除日伪的奴化教育残余,学校积极开展新的革命理论教育,在办学模式上打破了旧社会沿袭下来的男女分校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原则,教科书全部由教师自编。此后学校又更名为“呼伦贝尔盟立中学”“呼纳盟蒙古族中学”等,1952年改为“海拉尔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虽然海拉尔第一中学的校名几经更改,但不变的是它团结奋进、勇往直前、为国家兴亡做贡献的热血斗志,是几代海一中人肝胆赤诚的爱国心。

砥砺前行 与国同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奴役被压迫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历史新纪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建设的高潮也逐步兴起。

作为一所民族中学,海拉尔第一中学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项事业得到有序发展: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得到有效保障,汉语文教育教学得到有力加强;中学各学科教材从无到有;学校迁入新校址,校层次从初级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完全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三三制”完全中学。50年代前期,海拉尔第一中学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又担负起了承办蒙授师范班、政治班、干部班等任务,在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做好主科教学工作,海拉尔第一中学始终秉持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开辟“第二课堂”。50年代开始就建立起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在老师的辅导下积极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特别是在体育、文艺方面办出了特色,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受到广泛赞誉。学校的文艺演出队在校内外有着不小的名声,特色鲜明,能够完全独立承担一场晚会的节目,文艺队的演出水平可以与专业演出队相媲美,还有不少学生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其中不乏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指挥家等,如由学校优秀音乐教师额永图教授指导的学生通福后来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曲家,其创作的《敖包相会》《草原晨曲》成为飞越国界的传世佳作,享誉中外。

海拉尔第一中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也是其中一员。1979年毕业于海拉尔第一中学的敖德巴拉,是当年“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的亲历者,是被呼伦贝尔大草原接纳、被鄂温克族牧民呵护成长的女儿。敖德巴拉高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她勤奋好学,业务能力强,在计划生育助理员这个岗位上骑着马走遍了全苏木3500余平方公里,因业绩突出曾多次荣获苏木、旗、区、国家级先进模范荣誉,199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199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的“全国计划生育优秀工作者”称号。

新疆到内蒙古的山高水长,书不尽海拉尔第一中学对民族教育的真情挚意。1952年秋,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派到内蒙古自治区代培的41名蒙古族学生,远涉几千里,行进一个多月,路经宁夏、甘肃来到内蒙古求学,内蒙古政府把这批学生安排到海拉尔第一中学学习。对于这些远方的学子,内蒙古自治区给予特殊关照,学校在学习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将其单独编为初中一年级甲班,安排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一流教师任课。新疆学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团结进步,遵守纪律,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他们完成三年初中学习任务后,有29名学生回到新疆参加工作,另外12名学生升入高中继续在海拉尔第一中学学习,于1958年全部考入高等院校深造。至此,海拉尔第一中学完成了自治区交给的为新疆代培蒙古族学生的光荣任务。万里求学路,也见证了海拉尔第一中学对祖国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所作出的贡献。

蝶变跃升 与时俱进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海拉尔第一中学的发展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现实,确立了对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方针。海拉尔第一中学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坚持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发展、依法治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途径、办学条件改善、办学质量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建等方面增创了新优势,走出了新路子,办出了新特色,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了以校长负总责,副校长分管,政教科统筹,学年部、团委、班主任、值周教师、学生会密切协作的德育管理体制。在德育教育内容上,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成为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厚德自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牧区更多孩子能够接受高等中学教育,学校加快步伐深化改革,制定了十年远景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对学校各方面软硬件进行优化升级,走出一条探索之路:

——2005年,学校经过审慎思考研究决定,以400—480分招录学生32人,实施小班额实验教学,打教育质量的翻身仗。2008年,首届理科实验班32名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高考中全部达到一本分数线。2009年,第二届文、理实验班83名毕业生,高考成绩全部超过重点录取线。此外,学生乌雅汗在全区第十届蒙语授课高中“尹湛纳西杯”文科竞赛中以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为呼伦贝尔市捧回久违了20年的“尹湛纳西杯”。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备课组为切入点,注重加强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大胆探索新课程改革,2011年开始实施“2223高校课堂教学模式”,高考成绩逐年提升。同时不断创新办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分层辅导,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突破,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学校办学形式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繁荣。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学校战略发展的关键位置,全面实施“名师工程”,打造精英教师团队;大力开展“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抓实全员培训,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力求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了进一步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起了教学大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礼堂餐厅等,修建各类运动场地,全面建设绿色校园,为班级配备了“三机一幕”,装备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增设了多媒体教室等,不断推进学校现代化进程。

——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努力走好特色办学路。通过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速滑、搏克、棋塔尔、素描、马头琴等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组建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搏克队、文艺队、绘画组、长调组、舞蹈队、合唱团等强化训练,提高各项体艺竞技水平;通过举行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生搭建发挥潜能、张扬个性、展示特长的舞台。

在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中,海拉尔第一中学实现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各项制度的完善化,教育思想的科学化,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教师队伍的优良化,教育管理与教学效果的整体水平达到区内外较高水平,学校班级数和在校生人数实现了双提升,为呼伦贝尔民族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也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内蒙古自治区优质普通高中”“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等多个荣誉。

逐梦前行 大道兴邦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拉尔第一中学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下继续耕耘不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为轴心,认真细致开展各项活动,全力夯实学校各项工作基础,有力推动和保证了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的培养,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最终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将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为了全面扎实推进课程及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重点加强试点班师生培训,重视学习小组建设,组织优秀师资重新修订导学案。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建立起课堂常规巡查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和反馈制度。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建立起“课前集体备课,课中集体听课,课后集体评课”的集体备课机制。加大学风建设力度,强化基础年级学习小组评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课程类型基本实现了从学科拔高型向兴趣拓展型转变。

学校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的旗市区和民族,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潜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接受教育信息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根据这样的现状,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需求,学校立足生源基础和地域特色,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基本模式,依托推行10余年的“222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方位构建“课前微课导学、课堂互动探究、课后个性辅导”教学模式的智慧课堂,并以“分层次走班制”教学模式为抓手,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在既重视文化课程的同时,又关注到学生特色发展,满足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解决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入学难题。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科目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及需要,严格按照国家体艺教育课程标准及要求,配齐配强体艺教师,开齐开足体艺课程,开设了篮球、足球、乒乓球、速滑、搏克、棋塔尔、马头琴、绘画、播音等校本课程,组建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搏克队、文艺队、绘画组、舞蹈队、合唱团等社团,举办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做到了体艺开课率达100%,拓展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学校还在足球、搏克、棋塔尔、篮球、滑冰、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特别是足球、搏克、棋塔尔,一直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多次在市、区,乃至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开拓德育渠道,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性,以此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海拉尔第一中学是一所由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多民族学生组成的学校。学校不仅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把落实民族教育政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更重要的任务来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性工程,以加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学校多次被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飞云脚下,东山之巅。2023年7月16日,经历了百年峥嵘发展历程的海拉尔第一中学喜迁新址,从海拉尔区健康街264号搬迁至海拉尔区东山街道赛罕路1号。这是学校第6次迁址,是学校又一最具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也是学校建校一百年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

回望百年,海拉尔第一中学的办学历程是一部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的历史,更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执著进取、跨越发展的奋斗史。百年的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海拉尔第一中学已发展成为一所资源配置合理、办学效益逐年提高、现代化建设日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科学规范的颇富盛誉的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五万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和建设人才。

展望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拉尔第一中学将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管理工作内涵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稳步前进,特色发展,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努力向着“学生乐学、教师善教、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自治区一流学校和人民满意品牌学校这一目标奋进,再创新的辉煌。

本版文字、图片由 海拉尔第一中学 提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