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农牧业资源丰富,拥有13亿亩草原、1.37亿亩耕地,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一、创建成效
(一)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有序推进
在组织推进和林县、阿荣旗、五原县、宁城县4个旗县级产业融合试点的基础上,争取赤峰市元宝山区、红山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五原县,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兴安盟突泉县等7个示范园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并推进示范园建设工作,带动农畜产业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预计加工转化率能够达到65%。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融合度稳步提高。
(二)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深化
建设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387个,同比增长20.9%,带动农牧业企业553个、农牧民合作社1780个、家庭农牧场820个,与13万以上的农牧民形成紧密联系。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比例稳定在82%以上,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比例达到54%。
(三)农牧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
开展内蒙古品牌形象-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宣介推广活动,制作《爱上内蒙古》《内蒙古味道》节目34期,在内蒙古卫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在北京召开了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发布了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天赋河套、呼伦贝尔肉羊、兴安大米、赤峰小米、锡林郭勒奶酪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调整农牧业结构,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发展农牧业新型业态,建立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牧区产业融合服务等具体措施。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简化市场准入、创新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落实用地用电支持、开展创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创建创业园区(基地)编等具体措施。在编制《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时,将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纳入规划统筹推进实施。
(二)构建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大力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强化农牧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基础作用,加快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标准化生产行动提升行动,新型职业农牧民达到9.5万人,家庭农牧场达到2.2万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1万个,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达到46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38家。
(三)加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形成了奶产业、玉米产业2个千亿级,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小麦、杂粮杂豆、向日葵、蔬菜和饲草产业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了以乳产业、粮油产业为龙头,以肉类、羊绒产业为支柱,马铃薯(果蔬)、饲草饲料、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等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草种业,建设中国草种资源库,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聚焦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65%。
(四)积极推进农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
实施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推介了16条特色休闲旅游路线,新增最美休闲乡村9个,新增10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82个,自治区“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到718个,促进休闲农牧业旅游产品形态从单一农家乐、牧家乐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复合型产品转变。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探索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初步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的农畜产品营销模式,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25个、乡村级服务站735个,培育网商1.7万个,支持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线上销售,开展内蒙古羊绒订单C2M试点,全国首家散养羊直销平台“锡鲜生”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
(五)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印发《关于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研究总结5种紧密型利益连接方式。一是订单合同型。蒙羊牧业与合作户签订合同,确定收购保护价,在受到疫情、市场行情影响时,仍以每斤高于市场3-4元的保护价收购,累计让利农牧民7000万元。二是股份合作型。通辽市禾丰公司牵头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吸引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入股土地每亩每年保底500元,种植净收益由合作社和种植户按4:6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种植户每亩每年实际收入800余元。三是服务协作型。科尔沁牛业公司自2010年开始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惠及2054个养殖户,累计贷款金额超过2亿元。四是流转聘用型。乌海市阳光田宇公司采用“土地租金+工资+社会保障”的形式,流转承包232户农民3013亩耕地,用于葡萄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流转费每年300元/亩;同时农户经过培训可安排在葡萄基地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享受五险一金和福利待遇。五是农牧业产业化联合型。东达蒙古王集团在达拉特旗风水梁镇大力发展獭兔养殖产业,企业提供“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服务,目前企业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有效解决了4000多户12000多人的移民和养殖户的生存就业问题。经过试点与经验推广,农企双方已从单一的产品、原材料供销关系发展到产权、股份等多种合作形式的利益联结关系,龙头企业的服务由简单提供良种、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向整合金融、保险、融资担保等行业资源,提供科技、信贷、保险等全产业链、全要素、全流程服务发展,利益联结日益紧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和深化。
(六)完善多渠道产业融合服务
搭建服务平台,建立“12316”三农服务热线,提供技术咨询、政策解读、农资打假、维权投诉、生产指导、供求发布等综合服务。加大金融支持,提供融资担保,注入31亿元,成立内蒙古财信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牧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设立绿色农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安排自治区预算内资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有效解决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并于2018年安排前期费400万元,支持20个旗县开展示范园创建前期工作,为继续争取后续创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未来展望
积极引入创新机制,依托示范园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筑牢示范园的发展之基。大力推动示范园持续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培植、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基地。吸引国内及区域农业领域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聚集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示范园打造成新型业态的集聚区,为产城融合、乡村振兴、消除二元结构以及农村产业融合积累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