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自2016年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而且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让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南县财政局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南县辖12个乡镇13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含7个社区),202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275万元,增加272万元,增长21.33%。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10万元的,96个,占比69.1%,增加22个;10-20万元的,33个,占比23.7%,增加5个;20-30万元的,6个,占比4.32%,增加6个;30万元以上的,4个,占比2.88%,增加1个。
(一)主要发展形式
南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资产盘活型、服务经济型、产业发展型、项目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五种模式。
1.资源盘活型:结合“三高四新”财源建设工作对镇村两级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资产台账,梳理可用于招商引资的资源,合理分类,明确招商方向,制定招商方案,盘活资源资产。租转村级土地、渔池等集体资源及旧村部、学校等固定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南县中富村计划采取企业租转、村级代管原旧村部办公楼,打造集冷库、产品展厅于一体的中富村企业展销中心。南洲村通过租赁厂房,每年可增收20万村集体收入。
2.服务经济型:鼓励村级组织结合本村情况,创办特色农业综合服务项目,构建新型农业主体匹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低成本、便利化、订单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如不少村通过创办农资商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翻耕、播种、收割等服务获取服务费用,一般净收入在五六万元左右。同时,各村委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供农产品销售、土地流转等服务。如南县南山村,通过流转全村5700多亩土地,每年可获管理费20万元以上;红堰湖村和西洲村,利用农机服务项目,每年可获得至少5万元收入。
3.产业发展型:依托现有成熟项目,采取“种植大户+村委+农户”的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委带头示范,树立样板,为群众谋好思路,提供技术和销路,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如南县五福村依托本村龙头企业“南县保红藕虾专业种养合作社”现有技术、物资等资源,种植54亩湖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周围群众投入种植,打造千亩湖藕产业种植基地,亩均净利润达2400元,创造了240万经济效益。南县中富村、中鱼口村种植辣椒、苦瓜、芥菜,打造百亩级蔬菜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及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同湖村种植30亩大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年;蔡家铺村通过蛋鸭养殖,每月获纯利1.2万元;陈家岭村的油脂厂每年获利12万元左右,新建烘干厂预计每年可获利10万元。
4.项目带动型:坚持农旅融合,建设休闲观光园区,打造特色农家乐餐饮品牌,逐步发展以建设生态、休闲、采摘、农家游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如白吟浪村以村集体名义带头,合理开发、利用农户闲置土地,打造农家乐、渔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实现乡村旅游与第三产业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农民致富、村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的美好愿景,现阶段已完成两家农家乐的打造工作。
4.股份合作型:通过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农户以土地入股、商家以资源入股的“村户商”合作经营模式,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户商”三方共同获利。如白吟浪村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入股本村龙头企业国安米业,农户提供土地资源,共同发展稻虾产业,村集体年收入达2万元,农户年度人均分红达960元/亩;东胜村运用“公司+稻梦田园基地+农户+村集体”的模式运作,每年可获得股份收入20万元以上。
(二)主要工作做法
1.完善组织领导。建立高规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三级书记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责任,落实县乡村三级主职领导抓发展集体经济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县领导包乡镇、包联点村,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的包干指导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制度,从资金、项目、土地、税费、金融、人才等方面健全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指导乡镇党委逐村分析研究,科学制定“一村一策”,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1个以上的主导产业。
2.整合发展要素。一是整合资金加大扶持。整合集体积累、脱贫扶持、涉农项目、单位社会帮扶等资金,在确保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资金变股金的形式,入股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之间建立利益联合机制。二是清理村集体资产资源。制定南县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清理工作实施办法,引导全县各村完成集体资产资源的清理、登记、核实、公示,建立村集体资源清单,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三是加大人才选育力度。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着力打造一支学历高、年龄低、干劲足的村支两委队伍。目前,已选派驻村工作队127支、队员242人,引进各类乡贤人才400余名,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余人,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需的人力资源夯实了基础。
3.发展经济组织。发挥党支部在合作社、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由村“两委”领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党员致富带头人、营销大户、种养大户、外出务工能人等领办、创办合作社;动员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合作发展、脱贫致富。例如南县南红村村民、深圳澳亚视传媒集团董事长曹国文投资300万元用于修建南红食堂和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并无偿捐赠给村里,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供村民委员会经营。
4.培育特色产业。乡镇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深挖优势和潜力,突出区域特色,科学制定适合本村实情的“一村一策”。大力发展稻虾、龟鳖、莲藕、榨油、苦瓜等区域特色产业。依托发展稻虾产业,建立养殖基地,通过提供厂房、入股合作、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得收益。例如中鱼口镇形成了中富村和中鱼口村蔬菜、五福村和菱角湖村千亩莲藕、白吟浪村文旅和花卉、广常村稻蛙共生、艳洲村千亩双季稻、同湖村大葱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主导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0%以上,其中中富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五福村达15万元以上。
5.加强培训指导。一是开展主题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等方式,学深悟透上级政策,从而找准发展路径和方向。二是抓好引智培才。分行业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依托现有专业人才资源,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农技、农机、经营管理等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撑,解决集体经济发展“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加强考核力度。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年度督查,作为乡镇、村“两委”年度考核重要内容,行政督促。
二、当前主要问题
(一)内生动力不足。村干部主体意识不强,领导力不够,不少村“两委”存在“等、靠、要”思想,忽视“经济能人”的带动效应,驾驭经济工作能力差。面对工作难题缺少办法,如在收回集体资产资源工作上,存在等、观、望的心态,不能采取积极措施;在项目扶持上,没有将扶持资金落实到可持续产生效益、帮助集体与村民增收的项目上。驻村工作队在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作用有限,不少驻村工作队帮扶政策不甚了解,不能及时有效宣传解释好党和政府的助农政策,导致帮扶力度打了折扣。
(二)运营管理欠缺。一是监管未到位。乡镇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缺少有力的指导与监管,对扶持项目“重争轻管”,致使部分项目绩效体现不充分。二是财务管理有欠缺。绝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未建立独立账户,没有财务核算机制,在票据使用、资金监管、物资收发、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成员账户等方面仍有欠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上缴县财政局非税帐户,取回这笔收入时需支付一定比例的税款,导致收入减少。三是运营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项目在规划时对市场调研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对流程环节把控不严,市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产业项目发展收益达不到预期,甚至出现亏损。
(三)发展后劲疲软。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部分仍以传统的田地、房屋、农机出租模式为主,缺乏发展空间。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仍以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为主,分散生产的状态,不利于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结构调整不彻底,缺乏一批上档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基地和有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的农产品,农业增加值有待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
(四)基础设施较差。南县系系洞庭湖新淤之地,农业大县,绝大部分村区位优势不明显,远离主干道,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成本较高,投资条件差,影响投资意愿,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落后的物流导致水产、河鲜、蔬菜等对物流要求高的产业缺乏竞争力。
(五)资源底数不清。由于换届、合村等历史遗留原因,部分村存在不同程度的集体资产资源被侵占情况,由于人员变动较大,且经过时间较为长久,许多具体侵占情形难以溯源,加之无专项文件进行指导分类,导致镇村两级工作难以开展。同时,部分村村级集体资产资源以低价长久的方式租赁或卖出,导致无集体资产资源可用。
三、几点发展建议
(一)建强队伍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农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要建强村级班子。优化调整村(社区)干部结构,打造过硬干部队伍,选派好驻村“第一书记”,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才俊成为村级后备力量;二要培育致富“领头羊”。注重培养和发挥“经济能人”带动效应,引进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以老带新”与“以强扶弱”相结合方式,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扩充发展思路。三要及时总结,择优推广本地经验。如浪拔湖镇“1+5+N”模式和麻河口镇“公司+稻梦田园基地+农户+村集体”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村民的积极性,整合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四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效列入村干部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加强规划促进持续发展。一要做好中长期规划,各乡镇、村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读政策,依据县发展方案,做好中长期规划,思想上要敢闯敢干,行动上要稳步向前,不可急功近利、贸然发展,避免产业项目“同质化”。二要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明确集体经济项目的监管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加强集体经济项目的长期监管考核,定期对集体经济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为村级集体资产保驾护航。三要建立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村集体占股51%,其他占股49%。所有股权享有同等的收益权,规范股权转让行为,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体系。一要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引导传统农业加速向高效生态农业调整,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发展新格局。二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农业+”思维发展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要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点等产业发展平台。
(四)摸清底数盘活资源资产。一是全面盘清村级集体经济“三资”情况,盘活现有资源,管好村级“钱袋子”。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闲置的资产、资源,采取自主开发、租赁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等方式进行盘活,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利用和优化组合。二是县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对个人、企业等无偿占用、低价发包的村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进行认真核查,依法予以清收;对廉价处置的村集体资产,依法予以追回并处罚相关责任人员。三是整合资源,开展集体资产、资源摸底,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集体有效资源,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和规范利用,不断挖掘潜在产业资源,增加村集体收益。四是摸清“乡贤”底数,全面掌握本村政界、经济界、科技界、教育界、医卫界等领域的乡贤信息数据情况,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强对本村人才对接联系,进一步发挥本村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拉动作用。
(五)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建设。一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融合市场经验技术,解决资金、技术等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托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引导扶持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二要充分抓好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优先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勤劳致富,助推乡村振兴。三要按“各做一份菜,共凑一桌席”思路,创新发力抓好涉农资金整合,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四要完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发展“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