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护士作为卫生健康战线的重要力量,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强调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及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对持续推进护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护理工作发展迅速,大量公立医院通过借力更有技术性、有创新性的第三方专业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将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与护理服务深度融合,在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服务效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聚焦患者需求,拓宽护理服务半径
在一项针对医院患者出院的需求调查中,82.7%的患者表示出院后仍需护理专业指导和服务,尤其是术后、产后、重病、康复患者及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迫切。
针对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部分公立医院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联合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开展了“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采用“在线预约、上门服务”的方式,将护理服务从病房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据了解,自2017年起,微脉已在浙江、山东、湖北、四川等省份联合当地的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并收获了患者高达95%的满意度。
微脉平台护理上门服务项目
微脉平台数据显示,患者对伤口、造口护理,导尿管护理等服务需求量最大,二者均占服务总量的21%,其次是胃管护理服务和PICC维护服务,分别占服务总量的19%与11%。
微脉平台“网约护士”职称
“为确保上门护理服务质量,微脉平台上超94%的‘网约护士’都具备主管护师以上技术职称,且均经过医院资格审核。同时,为了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及防范医疗风险,微脉为上门护理人员配置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流程全程留痕、可追溯。”微脉全病程管理与数字疗法中心总经理杨雷刚介绍到。
坚持技术创新,减轻护理工作负担
作为医疗服务模式中的一环,随访是确保诊后康复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医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医院过往主要采用护士为主导的电话随访,需要护士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极易出现随访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
对此,公立医院开始进行数字化升级,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新技术与运营方式,对医院随访、患者管理等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通过搭建患者管理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随访及院外管理。
以微脉打造的患者管理系统为例,对于出院患者,责任护士可根据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从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制订个性化随访记录单,高效、便捷地完成关怀性随访、专病随访、满意度调查、复诊提醒、慢病管理等工作。
同时,在随访过程中遇到患者提出的居家护理问题时,护士也可通过院内公众号向患者在线推送与之相关的健康宣教知识,既有效解决了患者需求,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患者居家护理覆盖率。
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护士长李雪表示:“患者管理系统的上线不仅大幅减少了我们随访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也真正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让更多患者切实享受到护理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健康福利。”
借势“互联网+”,推动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今,“互联网+医疗健康”已从“可选项”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必选项”,医院传统片段式、分散式的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需要。医疗服务既要精准、连续又要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时也为护理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为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深化医疗服务内涵,公立医院纷纷开启对“互联网+全病程管理”体系的探索,开启了跨团队、连续性、全程化的患者服务模式。
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为例,该院在微脉的技术与运营支持下,组建了由主治医师、护士、营养师、微脉线上个案管理师、线下健康管家组成的MDT管理团队,通过“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的实施,最大程度发挥专科护士在病人疾病管理中的价值。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将协助患者建立全病程个案管理档案,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方案。在此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护士可全面获知患者健康信息,并配合标准化的健康宣教知识为患者在线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患者离院后,护士也可通过院后随访对患者病况进行持续追踪,并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加速患者康复过程,全面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与满意度。
杨雷刚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大众对基层护理、护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未来微脉将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持续赋能公立医院和医护人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深化优质护理,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的广度和内涵,从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层面推动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