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从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入手,创新为农民服务体系,成立水稻、农机服务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服务模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五统一”的一体化生产服务,走出了一条适应当前依靠科技实现水稻高产增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成功之路。
合作社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服务组织体系,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水稻生产服务模式。一是成立组织。组织人员包括农技人员、插秧机手、收割机手、弥雾机手等。二是建立基地。育秧是机插秧技术基础,是加快机插秧技术的关键。合作社选择交通方便、灌排设施配套和集中的优质田块作为专用育秧基地,统一培育和管理,为机插秧水稻提供符合标准的壮秧。三是发展农户。合作社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发展农户加入。
一、初步成效
自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成立以来,运行质态良好,服务优质高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果,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节约水稻生产成本促进广大农民增收
合作社的“五统一”的生产服务,在节本、节工、节约土地的同时,实现了水稻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节约育秧成本。二是节约育秧成本。机插秧采用高密度、地毯式的塑盘育秧,秧池与大田面积比例为1:100,比人工栽插节约秧池面积90%。三是增产增收。高速洋马机插秧比插秧产量高5~10%,每亩可增收60~90元。以上三项合计,机插秧水稻每亩可节本增收40元以上,全区农民节本增收可达28万元以上。四是节约其它成本。
(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是我场最大的优势作物,而水稻是最主要品种。我场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生产服务,水稻的产量、质量等效益明显提高,保证了粮食的有效、安全供给。一是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提高粮食产量。机插秧技术具有落谷迟、秧龄短等特点,且动手早,避开了一代病虫的危害,降低了稻瘟病率;采用大中苗移栽和钵育摆栽栽插方式,秧苗活棵快,有效蘖多;机插秧株距行距合理,通风采光好,抗倒伏能力强,所以亩产普遍高于其它种植方式。二是加强生产质量管理,保证食品安全。重点在投入品上把好关,逐步提高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比例。统一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良种,统一采用优质的肥和测土配方专肥,统一用药配方、时间、剂量,统一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辅之以现代药物喷洒技术,多种措施并举,既提高了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和药物防治效果,又减轻了用药机率和用药量,保证了稻米的品质安全。三是推广现代种植技术,加快机械化进程。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以机插秧技术为抓手,使得现代生产技术迅速普及,扩大了水稻新品种的应用,加快了新生产农艺的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机制不完全
主要表现在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全,管理不到位,遇到问题应变能力差,组织协调能力差。
(二)缺少机插秧专业技术人员
现有机插秧技术人员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使得机插秧服务组织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不仅降低了农户对机插秧技术的信心,也延缓的机插秧技术的成熟,影响插秧组织的发展。
三、几点启示及建议
我场成立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顺应了农业和农场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新趋势,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总结农场模式的形成历程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为农服务宗旨
我场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主题,抓住关键问题,选准突破口,从农民迫切需要办,而一家一户办不了且办不好的机插秧技术人手,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成功地将机插秧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现实的先进生产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遵循市场规则实行规范优质服务
我场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一开始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与农民建立生产服务合同关系,主动承担服务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减少农民生产风险,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合作社内部完善责任机制,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其技术、机械、信息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服务内涵不断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升了服务水平。
(三)适应改革形势实现自我生存发展
深化农场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后,公益性人员与经营性人员进行了分离,对公益性人员既要防止走老路,又不能靠“吃财政饭”无所作为,对经营性人员既要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一脚踢”。我场积极引导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人员领办、创办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拓展了为农服务的新天地。分离的农技人员主动适应改革形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水稻生产服务领域找到了一展才能的新舞台。
(作者单位:156300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第四管理区72作业站、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第六管理区、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第四管理区43作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