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藏加措

(青海省久治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久治624700)

用青海省大通牛场培育的野血牦牛为父本,久治县高原牦牛为母本进行提纯复壮,复壮结果表明:久治高原牦牛导入大通野血牦牛的改良后代其体重、休尺指标、产肉性能、抗病能力均显著高于久治高原牦牛。

久治县高原牦牛是果洛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下,经过当地牧民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培育出的适应高寒牧区,抗病性强的地方品种。但由于包产到户,牲畜归户以后,长期以来的近亲繁殖和日益尖锐的畜草矛盾,导致高原牦牛品种日益退化,牦牛个体生产性能不断下降。为了提高久治县高原牦牛的综合品质,充分挖掘当地草场资源和高原牦牛的独特潜力,不断改变牦牛个体生产性能低的现状,探索适合高寒牧区牦牛新类群的培育模式,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久治县开展了久治高原牦牛导入大通野血牦牛提纯复壮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复壮效果,现将复壮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试验地区概况

久治县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果洛州东部,东南与四川省的阿坝县相邻,东北与甘肃省的玛曲县接壤,西北、西南与本州的甘德县、达日县和班玛县毗邻,全县平均海拔4100m,最高5369m,最低3569m,日温差大,冬季寒冷干旱,夏秋多雨潮湿,年平均温度0℃以下,年平均降雨量770mm,以草灌丛天然草场为主,全县总面积8757.25km2,可利用草场面积997.89万亩,饲养的主要牲畜有欧拉型藏羊、河曲马和高原牦牛。2011年初,全县各类牲畜存栏量577221头(只、匹),其中马11056匹,牛398502头,羊167663只,高原牦牛是久治县的主导畜种,畜牧业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

2久治县高原牦牛生产现状

2.1饲养管理情况

牦牛饲养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牦牛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久治县绝大部分地区的牦牛靠天然草地牧草来获取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所需要的营养。就是在冬春严寒季节天然草场牧草枯荒,饲草缺乏的情况下,除少数体弱难以度春的幼龄牦牛和母牦牛补给少量青干草外,一律没有补饲。牦牛群的管理,则随气候季节而定,采取散牧的半野生粗放管理方式,全年牧草营养供给不平衡,冬春季节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特别是冬春雪灾,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

2.2生产水平

由于特殊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及科学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高原牦牛缺乏人为的定向培育,其生产性能很低,成年牦公牛平均体重约327kg。母牦牛约200kg,适龄母牦牛头均挤奶量不足150kg,成年牦牛屠宰率47%。近年来,由于日益尖锐的畜草矛盾和长期以来的近亲繁殖,加之低水平半野生的饲养方式,致使高原牦牛各项生产性能逐年降低,根据六、七十年代资料对比,各项生产性能下降率平均在37%左右。

致富经养牛挣8000万_致富经养牛_致富养牛牛人

3大通牦牛提纯复壮高原牦牛效果

3.1大通牦牛F1代的体质外貌

改良后代具有明显的大通牦牛的特征,嘴、鼻、眼脸为灰白色,具有清晰的灰色背线,体型结构紧凑,偏向肉用,体质结实,发育快而良好,各项生产指标均高于本地高原牦牛,且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毛色全黑或黑褐色。背腰平直,前胸开阔,公牛具有明显的雄性特征,母牛清秀、体格匀称、肢高而结实。

3.2改良后代生长发育情况

引进大通野血牦牛,改良久治县高原母牦牛其后代的初生,六月龄,18月龄,体尺与体重指标测定结果详见表1。

由表1表明,改良后代的初生重,6月龄和18月龄体重分别为12.74kg、53.83kg、91.54kg,高原牦牛同等年龄段的体重依次为12.15kg、50.71kg、84.53kg,改良后的牦牛比同等本地牦牛的体重分别高0.5kg、3.12kg、7.01kg,体重比同龄本地牦牛依次分别提高了4.1%、6.1%、8.3%。改良后代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依次分别为:初生52.48cm、50.34cm、57.28cm,6月龄78.13cm、80.77cm、98.62cm,18月龄91.34cm、95.29cm、119.30cm。当地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为:初生组51.30cm、49.2cm、56.32cm,6月龄组74.36cm、77.27cm、95.30cm,18月龄87cm、92.33cm、114.5cm,两组相比改良后代的三项指标依次分别高初生组1.18cm、1.14cm、0.96cm,6月龄组3.77cm、3.5cm、3.32cm,18月龄组4.34cm、2.96cm、4.8cm。

3.3改良后代的产肉性能

引进大通野血牦牛(♂)改良久治县高原牦牛(♀)其后代的产肉性能详见表2。

由表2可见,在相同地区相同环境及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改良后代的产肉量高于本地牦牛,胴体重增加12.82kg,屠宰率高1.8个百分点,净肉多15.07kg,净肉率高4个百分点,由此表明用大通野血牦公牛提纯复壮久治高原牦牛后,可不同程度提高后代的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是提高久治县高原牦牛种质,提高其产肉性能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提纯复壮久治高原牦牛的有效途经。

3.4改良后代的抗病能力比较

在同等条件下放牧饲养,全乳培育,无任何补饲的条件下,改良后代的犊牛比本地犊牛抗病能力明显要高,见表3。

表3表明,改良后代的抗病能力明显比本地后代强,特别是对春夏季流行的犊牛拉稀抵抗力尤为明显,染病数少22头,死亡数少11头,染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本地牛低55、27.5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分析

久治县高原牦牛导入大通野血牦牛进行改良,改良后代的产肉性能明显提高,生长发育快,按久治县目前引进大通牛330头,按1:20比例配种,年配种数6600头,可繁活杂交牦牛1978头,新增优质牛肉29808kg,新增产值1192320元,头均新增产值602.8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5小结与讨论

5.1改良后代对本县高海拔严寒地区草场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适于爬山远牧,采食能力比本地牦牛强,生长发育快,体格大,体型结构良好,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不仅保持了本地牦牛母本的良好适应能力,而且还充分发挥了野血牦牛的杂种优势,在产肉方面大大超过了母系。

5.2继续加强牦牛提纯复壮工程,在继续引进大通牦牛的同时,采取现役种公牦牛的定期鉴定和评估,及时淘汰劣质种牛,改良后代尽量实行全哺乳饲养方式,佐以补饲等措施饲养和培育,改善种群质量,提高适龄母畜比例,从而保证犊牛繁活率。

5.3经过调查发现,久治高原牦牛繁殖率较低,空怀率、流产率居高不下,我们应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进一步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改良措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