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以来,鲁甸认真把花椒作为全县的主产业之一来推动发展,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将花椒产业确定为“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围绕“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林区更和谐”的发展目标,通过“支部+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使群众通过花椒种植实现稳定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背景情况
鲁甸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昭通市下辖的10个贫困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0镇2乡97个村(社区),国土面积1484平方公里,总人口47.5万人。鲁甸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境内光热充足,土壤肥沃,方圆百里无污染源,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鲁甸花椒色泽鲜绿、麻味纯正、香味浓郁的独有品质。2014年以来,鲁甸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产业,走出了一条由“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扶贫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从弱到强,全面推动花椒产业规模化。一是想尽千方万计,找准支柱产业。鲁甸县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腹心地带,大部分贫困乡村地处偏远山区、深山石山区,山高坡陡,生存环境恶劣,产业增收渠道单一。为打造农业支柱产业,组织干部职工顶烈日、冒酷暑、早出晚归,踏遍山山水水,走遍村村寨寨,综合分析、实地研判,考虑地理气候、找准市场销路,闯出了一条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规模化、集中化种植花椒产业,通过提质增效、连片种植,推动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花椒作为全县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来推动发展。
二是说尽千言万语,做通群众工作。鲁甸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山区群众大多以玉米、蔬菜等为主,投入高、产出低是大多数群众面临的困境。为切实解决靠天吃饭、靠地增收的实际,以“党员带头+干部包保”为切入点,把龙头山镇光明村作为花椒基地建设示范点打造,采取“划片区包干做工作、群众座谈会做工作、以身作则做工作”方法,形成镇村党员带头种、先锋模范示范种的格局。龙头山镇光明村原村支书谭德军,将自家农地15亩全部率先试种花椒,成为光明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花椒进入挂果期投产后,“花椒支书”谭德军以每亩0.8万元的丰厚收益,以“亏本由我承担”的大胆承诺,以面对群众的真情实意,吸引了群众、打动了群众,不断加入到花椒种植的队伍中。光明村的成功为全县花椒推广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2019年全村花椒种植面积13000亩,覆盖2121户8160人,实现户均增收11000元。
三是历尽千辛万苦,逐步发展壮大。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充分考虑资源现状、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产业覆盖面等因素,结合县内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精准选择花椒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扶贫产业,投入各级财政资金3364.51万元,累计实施17.5万亩花椒提质增效项目,使全县花椒产业发展从“建基础”向“见效益”转变,从分散种植到集中连片发展,2019年以花椒产业成功申报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
(二)从难到易,全面推动花椒产业品牌化。一是探索合作模式,使花椒价格升起来。鲁甸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大部分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为确保花椒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基地跟着农户走、项目跟着基地走”的原则,优先在适宜花椒种植的江底、龙头山、梭山等山区乡镇建设产业发展配套项目,每年投资100万元以上疏通南干渠,每年组织动员500余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沟渠疏通,保障基地正常供水。鲁甸县梭山镇埂底村,大山重围,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也是深度贫困村;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埂底村实际,以花椒为抓手,以组织化为目标,以规模化为指引,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了花椒“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单家独户零星卖”向“集中力量闯市场”转变,以技术、以土地、以花椒等方式入合作社11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把花椒产品树起来。为提高花椒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积极引导大成、鑫辉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领域,参与花椒产品的精深加工、包装和营销,打造了“鲁甸青花椒”“三川半”等知名品牌。同时,鲁甸县大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出高端产品青花椒精油、青花椒精油洗发水、沐浴露等日化产品,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开创了新局面。2019年大成、鑫辉公司通过招聘卡户务工、基地建设投工、技术培训代工等方式,带动776户卡户增收369万元。成立集西南林大、中国林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致力于产、学、研一体的徐永艳农林产业专家工作站,通过专家指导促进鲁甸县技术人员、林产业发展能手等科学技能、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使花椒产业真正成为鲁甸群众的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是全力开拓市场,使花椒品牌强起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考察学习、大力推介、深入洽谈,不断提高鲁甸县花椒品牌知名度、推动花椒产业发展。2017年8月26日,成功举办了鲁甸青花椒产业发展研讨暨招商引资推介会,国家林业局授予鲁甸县“花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鲁甸青花椒基地”,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授予鲁甸县“科技创新基地”的称号。积极组织参加第三届巴中·平昌青花椒节、第四届中国·韩城花椒大会、2019上海农博会等各类展览会,进一步扩大鲁甸花椒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累计销售花椒1000吨,带动461户卡户增收691.5万元。在龙头山镇投资1789万元规划建成“花椒原产地交易市场”,吸引外来商户集中采购,引导本地椒农集中销售,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及农户市场风险,2019年在交易市场达成了9868万元交易额。邀请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到鲁甸县考察花椒产业,成功签订《鲁甸县人民政府 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成6000平方的花椒生产车间,为下步吸纳卡户务工,打造“花椒啤酒生产线、花椒精油萃取线、花椒烘干生产线”,为实现校县合作推动精深加工奠定坚实基础。
(三)从简到全,全面推动花椒产业系统化。一是党群同甘共苦,持续发力护基地。立足于林产业发展基础好、优势大、品种良等优点,在原有87名花椒护林员的基础上,采取“党员干部包片、农技人员包段、护林卡户包林”的方式,共同到花椒林里抓建设、共同到花椒林里抓管护。选聘4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有效带动1400余人脱贫,实现了“林区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增收”的目标。
二是干群同声共气,示范带头抓提升。依托花椒产业“基础好、品种优、效益高”等特点,通过举办花椒丰产栽培技能培训、脱贫攻坚花椒提质增效技术现场培训等方式,农技人员到现场开展花椒施肥、整形修剪、树干涂白、病虫害防治,把花椒提升改造技术向群众推广,切实提高了林农种植管理水平,在产量和质量逐步提升的同时,拉动了经济效益,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转变了群众争当贫困户的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真正实现了精神与物质的“双脱贫”,技术干部与技术群众同进步、共提升。全县累计开展花椒抚育现场培训会215次,培训人员5.2万人次,发放花椒丰产栽培实用技术手册8万份,发放枝剪手锯2.1万套。
三是社群利益绑定见成效。鲁甸县小雨点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小寨镇大坪村老党员阮忠山的带领下,以“党支部+基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依托,探索了一条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实现了农民劳动在家,服务在社,产业造血脱贫。2019年,合作社共有3个自然村220人(其中有建档立卡户16户),花椒面积达1500亩,实现产值980万元;随着合作社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入社。一是土地入股解放双手。部分群众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解放劳动力,到外地务工,实现了土地租金+劳务输出双增收。
四是农时务工学习技术。阮忠山在花椒提升改造方面,在专业上不断摸索发现,在实践中不断交流探索,带领周边群众提高花椒种植技术,每年通过以工代训的方式,培训1000余人次,促进了当地花椒种植水平。三是共同采收销往市场。全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采收”的原则,打造有质量、有品牌的花椒,共同销往市场,共同致富增收。
三、经验启示
历年来,全县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全县农技人员积极参与、全县花椒农户主动配合,花椒种植面积达到了32万亩,产量0.9万吨,产值9亿元,种植农户4.2万户18万人,覆盖建档立卡户0.88万户2.9万人。鲁甸县花椒产业发展在助推脱贫攻坚、带动群众致富创收中,取得了突出成效;花椒产业的成功发展,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落实精准扶贫相关指示精神是核心。鲁甸花椒的逐步发展壮大、种植面积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并成功申报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与此同时,紧盯脱贫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鲁甸县真抓实干,一心一意抓产业、谋发展,不喊空口号,不搞形式主义,不断开拓创新,积极主动作为,全面做好花椒助推脱贫攻坚这篇文章,实现了真扶贫、扶真贫。
(二)龙头带动是关键。扶持龙头企业是促进花椒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催化剂。鲁甸县制定出台了《中共鲁甸县委 鲁甸县人民政府关于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以及关于组织化发展产业支持土地流转的“一意见两办法”,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新型合作社、种植大户规模化发展花椒产业,成为鲁甸县技术推广、市场销售、劳务就业的关键,促成了企业得发展、农户得增收的双赢机制。
(三)干群齐心是基础。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最终受益于群众,通过干群同发展、渡难关,增进党群干群关系,成为带动群众推广花椒产业的力量源泉,做足做实做细做深群众工作,真正让群众工作不走样,真正以诚心换真心、守信换信任,把每一个诺言都兑现成真实的成绩。(推荐单位:昭通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