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物易物,极其不便。比如说李一手里有桃子,李二手里有苹果,如果李一想吃苹果而李二正好想吃桃子,那么李一和李二就可以高高兴兴地按彼此可以接受的规则来交换自己手中的东西。可是,逐渐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类得以自然繁衍,随着人数的增多,物品的繁杂,人们并不总能够在附近及时地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不便,部落中的智者便提出了类似于“钱”的概念。
毫无疑问,钱应当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应当是实物货币。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背、农具等实物货币。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是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的实物货币,至于游牧民族则以牲畜、兽皮类、兽角等来实现货币职能。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长时间放置则会腐烂,珠玉数量过少,刀铲等农具太过笨重,所以最为合适的货币便集中到了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而且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广被接受,自然而然的被选为主要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可以说是相等的。
其实,在世界各国的货币发展史上,可以说除去信用货币、纸币和金属货币等,其他担任过货币角色的各种商品,都可以称之为“实物货币”。众多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农具、石器、贝壳、棉花、五谷等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当过货币。这些商品因其自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特定的时期和区域为人们所共同认定而成为货币,它们都是实物货币。不过,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实物货币的局限性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实物货币自身的物理性能很不稳定,不易保管和计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就对充当交换媒介物的货币产生了新的要求,实物货币价值小数量大,无法担任理想的交换媒介,难以满足交换的需要。而金属货币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量大,易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地被淘汰,金属货币取而代之。
因为就连海贝也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经济发展,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到目前为止是考古发现里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秦统一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做基础,雄才伟略的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时,也统一了货币。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金户律》,《金户律》里规定“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同时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就这样,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到了民国初期。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值得一提的是,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形状杂乱走向规范的一次重大演变。
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称帝时几经战乱的国家积贫积弱,汉高祖于是改铸了许多小钱。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已经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
除此之外,《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还允许平民私铸钱币,地方势力及富商巨贾闻风大铸恶钱牟取暴利。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汉武帝时设“上林三宫”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朝鲜等国。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汉晚期,王莽篡汉而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就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仅有汉五铢钱重量的两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百姓们当然就不乐意了,这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的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重利之下定有勇夫,如此大额钱币势必有人伪造。为防盗铸私钱,王莽除颁行刑法重治外,还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屡遭破坏,此时“钱法大坏”实属正常。为了省铜,五铢钱被做得越来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
隋文帝时期,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钱制庞杂的局面,隋朝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强盛朝代。唐高祖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在武德年间开始统一铸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开元”有创始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物,其在重量单位上大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至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
五代十国混战分裂,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相信谁都不愿意带着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去换一匹罗吧!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了。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等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时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蓄家产等都主要用银了。散银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银锭名“元宝”。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缴。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圆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圆购买中国丝、茶等,使各种外国银圆开始在中国流行。从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国赔款用的银圆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圆。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才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圆。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圆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同时出现机制银圆,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银圆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圆票(可兑换铜圆)、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圆票(可兑换银圆)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圆、铜圆。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圆。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彻底退出舞台。
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不过,今时今日,我们使用纸币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这主要是因为电子货币甚至是数字货币的出现。
电子货币,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或通过银行及第三方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务,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途径将银行中的余额转移,从而能够进行交易。这是消费者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使用银行的网络服务进行储值和快捷支付,通过媒介(二维码或硬件设备),以电子形式使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货币。毫无疑问,因为匿名性、节省交易费用、持有风险小、支付灵活方便等特点,电子现金将成为主流。
中国如今的数字黄金货币是一种以黄金重量命名的电子货币形式。这种货币的典型计量单位是金衡制克或者金衡制盎司。数字黄金货币通过未配额或者分散配额的黄金存储来资助。数字黄金货币是一种实物货币形式,它的存款以黄金而不是法定货币为单位计量。因此数字黄金货币的购买力波动和黄金价格相关。如果黄金价格上涨,那么就变得更有价值,如果黄金价格下跌,那么会价值损失。由于还没有具体的金融条例监管数字黄金货币供应商,因此他们以自我管制的方式运作。数字黄金货币供应商不是银行,因此银行条例是不适用的。
其实,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央行数字货币是“账户松耦合”,即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另外,数字货币经常被讹误成虚拟货币。但是虚拟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比如在你玩游戏时,你账号里的那些钱是虚拟的,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什么物品。当然,那些虚拟的钱也会有其真实价值。比如,你从别的玩家那里将她/他的账号买过来,你就可以得到那个玩家的所有虚拟的资产,然后你继续玩下去就会简单得多。不过,虚拟货币并非一定是数字化的。例如小孩子玩游戏用石头来充当虚拟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