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连云港报道

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共性问题。从低碳、零碳到负碳,石化行业全产业链节能降碳的任务艰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石化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负碳产业链路径,亟待破局。

9月25日,盛虹石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绿色负碳产业链项目迎来重要节点——10万吨/年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装置正式投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获悉,作为绿色负碳产业链上游核心装置,盛虹石化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装置采用国际先进的ETL专利技术,设计主动吸收二氧化碳规模15万吨/年,经深加工可产出10万吨绿色精甲醇。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植树造林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该装置“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更强,回收转化率接近100%;同时可间接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年,相当于3.7万公顷森林种植面积,折合37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悉,甲醇本身是高效能绿色燃料,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大型船舶、改进的柴油发动机等;同时也可作为化工基础原料,供给下游联合装置,切入绿氢、太阳能、风能、新能源电池、特种工程塑料、高端酯类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盛虹石化产业集团副总裁钱新华在投产仪式的致辞中谈到,绿色负碳产业链项目的优势在于,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的绿色低碳新技术,可资源化捕集、利用二氧化碳,并结合绿氢、绿色能源等制新能源、新材料。以往一些需要通过化工生产的原料,现在直接通过吸收装置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能实现转化。不仅实现了源头绿色化,达到了减碳目标,更改变了下游原材料的来源方式。既符合当前国家环保政策,也符合全球治理温室气体碳减排的大趋势。

斯尔邦石化总经理杨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绿色负碳产业链构建的核心就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回收加以综合利用,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源源不断的,就意味着这条产业链的原料供给是稳定的,因此具备良好的可持续性;经过我们的技术创新,目前这条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均已具备的工艺技术,为石化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负碳产业链路径,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盛虹石化还有多个百万吨级的新材料和绿色能源项目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将在太阳能、风能、新能源电池、特种工程塑料、高端酯类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对高碳排放传统能源的替代和二氧化碳向化工品的转化。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地,最终将达到每年削减1000万吨二氧化碳的目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