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作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2020年福建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贯彻落实,聚焦企业关切,对标先进水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良好成效。

为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总结交流、复制推广各地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省发改委(省营商办)日前印发推广各地各有关单位共16个典型经验做法,省发改委微信公众号将逐一予以推出,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

厦门市“四个统一”打造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总蓝本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优化营商环境建筑许可指标、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标,统筹推动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

二、主要做法

(一)

从“部门规划”向“多规合一”迭代,率先跑出改革“最先一公里”

率先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汇聚四大板块22个专题249个图层的空间规划数据,形成全域空间“一张蓝图”。建设“信息共享、业务共商、空间共管”的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依托平台以“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接入349个单位线上协同策划,提前化解规划矛盾,实现“一张蓝图统筹建设条件”,变“以项目定规划”为“以规划生项目”。构建共享协同、便捷高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项目决策机制,推行“一本可研、共同论证、共同决策”,明确项目关键指标要素,全国首创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审查、地名标准化等核查关口前移至策划阶段,有效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创新推行项目策划生成“问题清单”与“审批服务清单”的双清单机制,进一步简化策划流程,目前已策划成熟落地的项目3858个。

(二)

从“审批孤岛”向“整体服务”升级,精准打造项目审批“快速道”

1.以并联为脉络进行流程再造,实施分类管理。根据资金、类别及规模等项目要素精细划分项目类型,形成“17+4+4”的审批新模式(即17种项目类型分类申报、4个审批阶段并联审批、4条工作主线并行推进),量身定制审批流程,梳理公布审批事项清单,全面构建“全流程”并联审批机制,重点提升小型建设项目快速审批机制。

2.以共享为主线打造“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监管。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109家部门、911个事项全部纳入统一监管,厦门市审批权限内的非涉密建设项目100%在线运行,对手续办理合规性及时效性的全程监管,批文证照由系统自动调取应用;部门间业务意见征询由部门通过系统自主发起。

3.以协调为抓手构建考评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在政务中心专设机构协调督办改革全过程、审批全流程,确保审批顺畅运行。推行“好差评”及第三方评估制度,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基本建成全流程、全覆盖、时限短、流程优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308个工作日压减到50-90个工作日以内;小型社会投资工业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即来即办,审批时间压减到15个工作日以内。

(三)

从“问题清单”向“改革清单”升级,全力破解建筑许可流程“中梗阻”

1.在精简环节上出实招,打通痛点堵点。通过“减、放、并、转、调”,累计取消33项审批服务事项及115项审批前置条件,下放65项审批服务事项,将32个审批服务事项合并为11个事项办理,转变47个事项办理模式,调整24个事项办理顺序,优化办理环节。

2.在放权减负上亮硬招,为企业松绑解绊。“一张表单”整合立项用地许可到竣工验收阶段的申报材料从373份精简到57份;公布景观艺术评审、日照分析、三维建模、修建性详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5份负面清单及工程规划许可及施工图审查豁免清单;率先发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相应的准入要求和管控措施,实施禁止、限制、许可、审批告知承诺、豁免5大类差异化准入清单管理;工程规划许可、环评审批等34个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监管。厦门市工程建设领域45%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100%事项实行容缺受理,打通审批绿色通道。

3.在集成服务上见真招,推进部门协同。设立跨部门的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窗口,一窗受理、后台流转、统一送达、集成服务;在6大功能片区开展区域综合评估,变项目业主逐家申请评审为政府统一整体把关,如已完成的3个环境影响区域评价为企业节约文件编制费用超百万元以上、审批时限近万个工作日;整合供地手续环节,推行“交地即交证”,土地挂牌出让成交到发放不动产权证从3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提供设计方案联合技术指导服务,把“被动管理”变为“主动服务”;落实消防、人防等6个专业纳入施工图审查的“多图联审”,全面推行施工图审查政府购买服务及电子审图,累计1900个项目实行多图联审,近1200个项目施工图审查由政府“买单”,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实行“多测合一”、“联合验收”,将各专项验收事项及竣工验收备案事项合并为一个综合验收事项办理。

(四)

从“重审批”向“严监管”转变,坚持跑好改革“最后一公里”

1.完善工程建设信用奖惩机制。建立“一个办法+两个清单”联合奖惩机制。工程建设领域相关部门已出台8份联合奖惩实施细则,发布14份涉及建筑、港口、安监、施工等行业的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厦门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福建省内该行业最早出台的地方管理办法,也是全国最早建立该领域信用监管机制的城市之一。

2.红黑名单助力分类审批监管。“信易批”是厦门市应用信用红名单的创新亮点,即对诚信典型或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提供“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审批便利服务,在组织各种检查活动时采取少查、免查或委托自查的方式,在市场准入、资质资格管理、招标投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列入“黑名单”的市场主体将成为事中事后重点监管对象。

3.建立信用智慧监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纳入信用厦门平台,目前19类违法建设的67种失信行为列入“黑名单”数据库,实现工程建设审批领域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部门实时获取项目申报企业信用报告及被列入“红黑名单”的具体信息,从而判断是否执行“信易批”或“重点管”等措施。搭建工程建设项目中介网上服务大厅创新“一网管中介”,通过服务机构网上备案、服务合同网上签订、服务节点网上监督、服务质量网上评价、服务信用网上公示等信息化手段对工程建设涉及中介服务进行全过程信用监督,同时作为行业信用考评的重要依据。目前已有70项中介服务事项、783家中介机构、10543个建设项目纳入管理。

三、取得的成效

国务院领导多次肯定厦门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两次通报厦门市的典型经验,各地积极推进以“厦门模式”为蓝本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市“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位居前列,“规范工程规划许可办理”及“完善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机制”等被住建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