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述评 摘 要:回顾了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绿色防控技术及技术集成体系在全省应用推广情况和成效,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90-04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自2006年农业部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安徽省植保工作者紧紧围绕这一植保工作理念,不断探索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等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建立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示范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使示范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667m2防治次数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667m2使用量下降30%~40%,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及食品的安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概况 1.1 制定方案,开展试验示范 2010-2013年,省植保站连续4a制定并印发了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实施基点和任务,细化了防控措施。示范区做到“五个一”,即一块核心示范田、一块示范标牌(1m×1.5m)、一个实施方案、一套主推技术体系、一名技术指导人员。同时,设定绿色防控区、农民自防区和不防治区3个处理,进行不同防控技术的效果对比,重点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2010年建立了42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32个、小麦7个、棉花1个、果树1个、蝗虫1个。2011年建立了30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18个、小麦7个、玉米、棉花、果树、蝗虫、茶树各1个。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小麦、2个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13年茶树、蔬菜作物示范区数量进一步增加。粮食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133.33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67hm2;园艺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6.67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7hm2。

1.2 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 近年来,安徽省植保总站多次利用有关业务活动或组织人员现场观摩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示范效果;2010年,在肥西县召开全省水稻二化螟性诱技术培训班,重点对全省应用水稻二化螟性诱剂试验示范的县(市、区)植保技术人员开展培训;2011年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交流会。此外,还分别在宁国、萧县、霍山等县(市)召开了水稻、玉米、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交流会。各地也通过举办培训班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植保技术人员结合病虫防治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正确掌握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1.3 总结技术模式与经验 全省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认真进行不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田间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及评价方法等研究,并开展经济、生态和社会3大效益评估,积极探索与总结新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推广经验,为进一步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 主要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在省农委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级植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性诱、物理诱控技术示范应用 2.1.1 性诱剂技术示范应用 性诱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具有安全性高、兼容性好、选择性强、防效突出、无抗药性、无损于天敌、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在安徽省得到广泛的示范推广与应用。 (1)大面积多点开展性诱技术应用示范。为进一步加大性诱剂应用示范力度,2010-2012年省植保总站连续3a安排专项经费,大范围开展性诱技术应用试验示范。3a共计投入128.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购置二化螟、斜纹夜蛾、玉米螟、蔬菜蛾类、茶树害虫等昆虫性诱剂,3a共计采购诱芯12.2万个,在居巢、颍东、蒙城、霍山、肥西、庐江、桐城等20多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区,年示范面积超过2 000hm2(0.67万hm2次),示范防治对象包括水稻二化螟、棉花斜纹夜蛾、玉米螟、莲藕斜纹夜蛾、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茶黑刺粉虱、茶毛虫等。同时,还在全省15个试验点共7种害虫上进行了性诱剂测报应用技术试验。 (2)应用性诱剂防控梨小食心虫。砀山县连续多年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大力推广应用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

2009年拿出100多万元,采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85万粒,防治面积2万hm2次,占全县梨树面积43%。2010、2011、2012年,又分别投入60万、100万、150万元用于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所需的经费补贴,2012年建立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面积达2 666.67hm2。该县应用中科院动物所研发的性诱剂诱杀食心虫,同时结合杀虫灯、黄板、套袋等其它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好,可将梨虫果率压低至3%以下,而非措施区虫果率一般为5%~8%。此外,还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节本增效平均效益提高20%左右。2012统防统治示范区酥梨价格平均2.60元/kg,每kg较农民自防区高0.70元,以667m2产3 000kg计,667m2销售收入增加2 100元,经济效益显著。 (3)应用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2009-2012年,连续4a在全省11个示范区县开展性诱剂防控二化螟应用示范,年示范应用面积共计666.67hm2、1 333.33hm2次。巢湖市2012年应用示范53.33hm2,示范结果表明,剪开性诱剂诱芯封口的处理区对水稻二化螟的诱蛾效果与控螟害效果均好于未剪开诱芯封口的处理区,综合防治效果达50%以上;水盆式诱捕器效果好于干式诱捕器,总诱蛾量差异极显著,干式诱捕器加设高度对诱捕蛾量有一定影响,且对二代影响差异极显著。

潜山县2010年示范面积66.67hm2,示范区稻株枯心率为4.25%,比空白对照区低50.8%,但比药剂(主要为康宽)防治区高109.4%。贵池区典型调查,早稻、中稻田放置性诱捕器处理区比不放置区667m2卵量平均减少43.96%、34.66%。性诱剂防治早稻、中稻平均枯心率分别为1.41%、1.04%,枯心防效分别为40.25%、44.39%,对螟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性诱结合常规化防对水稻的平均防效为92.51%,防效比化防对照区高7.37%。 (4)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连续多年在玉米产区进行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2010年在3个县设示范基点,示范面积200hm2共600hm2次;2011年、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220hm2、共660hm2次和160hm2、共480hm2次,示范应用效果较好。萧县示范区2010年5月21日放置性诱剂诱捕器,6月26日调查各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性诱剂防治区、空白对照区玉米被害株率分别为5.3%、18.0%;性诱剂防治区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72.7%,防控效果明显。蒙城县2010年对示范点二代玉米螟诱控效果调查,性诱剂示范田玉米螟着卵量、百株残虫、玉米被害株率分别减少了67.5%、66.5%和79.3%。

(5)性诱剂防控棉花斜纹夜蛾应用示范。连续3a在无为、宿松、东至3县开展棉花斜纹夜蛾性诱剂防控示范,2010-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36hm2、56hm2、60hm2。2010年宿松县开展性诱剂诱杀试验示范,性诱剂区8月9日结合药剂防治1次,较药剂防治区减少药剂防治3次,斜纹夜蛾信息素诱捕器7~9月间的81d诱蛾量为53 883头,是同期频振式杀虫灯的19.31倍,7、8、9月诱蛾量为4 391、23 817和25 675头,分别是频振杀虫灯月诱蛾量的30.49、21.71和38.04倍;8、9月调查防效分别为87.46%、88.40%,较常规化学农药防治区高7.18%、7.64%。无为县示范调查表明,应用性诱剂与应用氟铃尿防治4次棉田的棉花斜纹夜蛾为害率相近,为害率为未防区的50%以下。 (6)应用性诱剂防控莲藕斜纹夜蛾。2009-2011年,在包河区连续3a进行性诱剂防治莲藕斜纹夜蛾技术示范,年示范面积33.33hm2以上,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对莲藕斜纹夜蛾防控效果显著,示范展示作用明显。2009年在合肥市包河区进行了莲藕斜纹夜蛾两种性诱剂诱芯(S和S,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比试验,每种诱芯试验面积6.67hm2,试验结果表明,在包河区161型性诱剂诱蛾量比162型高出41.2个百分点。

2.1.2 物理诱控技术推广应用 全省水稻、茶叶产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常年应用控害面积已近6.67万hm2。(1)水稻示范区应用情况。2011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利用筹集的81.4万元采购太阳能杀虫灯370台,发放22个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各县(市、区)也积极利用杀虫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示范。南陵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共3 000多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1.6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面积的50%以上。杀虫灯覆盖区域的稻飞虱、二化螟数量是非覆盖区域的60%左右,在害虫发生高峰期平均每盏杀虫灯日杀各种害虫100g以上;天长市水稻病虫害防控应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00台,覆盖面积近3 333.33hm2,2010年调查,用灯区少用药1次,防治成本下降。8月20日示范区内稻纵卷叶率平均为3.6%,化防区一般卷叶率为9.4%,高的可达30%以上;怀宁县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270余台,防控水稻病虫面积800多hm2。近年示范区调查显示,有灯区使用农药次数较无灯区减少1.2次,平均667m2节省成本12元,产量一般较农民自防田每667m2增加8%以上。 (2)茶叶、蔬菜示范区应用情况。

2010年开始在霍山县开展太阳能灯诱杀茶树害虫技术应用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茶园应用太阳能杀虫灯后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毒蛾、茶蚕、茶尺蠖、茶蜡蝉成虫发生稳定期,田间虫口量分别减退29.3%、32.4%、25.9%、24.2%、25.5%、14.5%。同时,分别在歙县、和县、霍山县开展了黄板诱杀菊花蚜虫、蔬菜蚜虫和茶叶蚜虫技术应用示范。2010年霍山县在茶园中试验示范应用信息素黄板,引诱、粘杀害虫。安装黄板3 300张,示范面积6.67hm2。在示范区进行小绿叶蝉、茶蜡蝉发生稳定期调查,虫口数量分别减少41.6%、71.3%。2012年,在霍山县等地茶园安装黄板数量达9 000多张,示范面积超过20hm2。 2.2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推广应用 2.2.1 栽培措施避病防控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技术推广应用 调整玉米播期,使其易感粗缩病生育期(玉米出苗至6叶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错开,以此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2008年,我省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全省发病面积13.33万hm2,平均病株率7.5%。自2009年全省全面推广调整玉米播期避病栽培措施,即春玉米播期定在4月20日以前;油菜、豌豆、大蒜、大麦、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其后茬夏玉米播种期推迟至6月10日后,以避开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传毒期,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2009年以来,各地粗缩病发病程度较轻,即使在2009年春季灰飞虱发生量大的情况下,当年玉米粗缩病平均病株率也仅为2.7%。全省沿淮地区等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重点推广水稻迟直播,即小麦收后于6月5日以后进行水稻直播,使水稻易感病的秧苗期有效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的高峰期。全省目前推广面积超过13.33万hm2,对条纹叶枯病的控病效果在80%以上,有效地减轻了条纹叶枯病重发地区的发病程度。 2.2.2 生态控蝗技术推广应用 安徽省历史上是东亚飞蝗的重要蝗区之一。多年来,安徽省坚持推广生态控蝗技术,使飞蝗长期以来保持在低密度发生水平。主要是在蝗区推广种植蝗虫不喜食植物如棉花、杞柳、大豆、花生等,并积极探索不同作物套种模式,使常年生态控蝗面积达到蝗区面积的60%左右,不仅天敌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多年来大面积蝗区蝗虫发生数量被控制在0.2/m2头以下,促进了对东亚飞蝗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治理。 2.3 生物控害技术推广应用 2.3.1 稻鸭共生控制水稻害虫 该项技术是当雏鸭12~15d龄、大田栽秧后10d左右趁晴天放入,每667m2投鸭15~20只,每0.67hm2稻田修建一个简易的供鸭休息、补饲和避护的鸭棚,同时,稻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将诱杀到的昆虫对鸭进行补饲。

望江县自2003年以来,利用农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立666.67hm2稻鸭共生控虫示范区,年实施面积近1 333.33hm2。2007年调查数据表明,在水稻生长中、前期,鸭子能够很好地控制稻飞虱发生,无须施药,四(2)、五(3)、六(4)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控制效果均在80%以上,平均控效为85.2%,比化防区的平均防效高24.4个百分点;水稻生长后期,由于田内少水以及稻飞虱的大量回迁,加之鸭子陆续出田上市,鸭子的控虫效果逐步下降,此时稻飞虱达标田块需开展化防。此外,稻鸭共生对水稻分蘖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防效可达70%;对二化螟的平均控制效果达92%,比化防区平均高22.7个百分点,稻鸭共生田块化学农药施药次数较农民自防田平均减少2次。2006年,该县“稻鸭共生”示范区生产了6 000t生态米和20万只生态鸭,示范区直接增收172万元。宁国市植保站2011、2012年连续2a在有机稻生产基地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2012年稻鸭共育示范面积16.67hm2,示范基地每只稻鸭可获纯利润15元以上,合667m2纯增收225元,生产的有机稻米经包装后市售20元/kg。

2012年该有机稻示范片核心示范区经测产为559.6kg/667m2,整个示范区平均实产为450kg/667m2。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措施目前还在六安市金安区、天长市、金寨县等地推广应用。 2.3.2 Bt等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多年来,全省一直大力推广应用Bt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玉米螟等,全省一代稻螟虫与四(2)代稻纵卷叶螟应用Bt防治面积均达13.33万hm2左右,均占应防面积的20%以上。玉米产区则主要推广Bt粉剂撒施于喇叭口防治玉米螟技术。全省常年开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示范应用面积均在0.67万hm2以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叶不卷)防治稻纵卷叶螟近33.33万hm2次,并在生产上大范围推广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花及茶叶害虫等。 2.4 科学施药技术推广应用 推广一季稻大田水稻栽插后1个月不使用化学农药技术,保护稻田天敌及中性生物繁衍,为后期控害打下坚实基础。在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区,全面推广棉花苗期蚜虫不防治技术。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仅2009年全省推广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10多万hm2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近13.33万hm2次。

此外,在宣城市、巢湖市居巢区、潜山县进行了醚菊酯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示范。 2.5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 2.5.1 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根据不同生育期病虫为害技术特点,组装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近年来,全省在小麦、一季稻、夏玉米作物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应用。 2.5.2 以靶标为害生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2010-2012年连续在巢湖市、无为县、潜山县实施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蒙城县实施二代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 2.5.3 以绿色防控投入品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根据不同生物期靶标害虫消长规律,重点应用新型高效绿色防控投入品,辅助其它非化学防控措施,组装而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如近年来在蒙城县、阜阳市颍东区试验示范防治玉米螟采用性诱剂、自走式高杆喷雾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巢湖市、无为县示范防治水稻二化螟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等。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增强 随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性和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强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的责任性和艰巨(下转106页)(上接92页)性不断加大。

3.1.2 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近年来,安徽省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全省范围全面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有健全的植保推广体系和充足的经费保障。由于没有足够的绿色防控专项经费,且植保队伍体系不够完善,全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3.1.3 广大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不够 目前,具有一定知识素质的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意识较差;绿色防控技术前期投入物资相对较多;小范围运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反而可能加大使用区域的病虫危害程度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3.2 建议 3.2.1 领导重视 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列入财政专项,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3.1.2 健全植保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植保推广体系,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形成省、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植保网络,力求做到每村有1名植保员,解决植保技术推广最后1km的难题。 3.1.3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要加强宣传指导及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多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简单易行、防效优良的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2]杨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4):37-38. [3]赵中华,杨普云.2011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8):17-19.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