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浦绍东(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村干部)
一、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村地区深远广大、地广人稀,然而,土地类型却以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极为匮乏;再加上农用地转用条件过多、审批复杂,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标准又太严等因素限制,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存在规模瓶颈。比如,某地现阶段的土地政策,在耕地中严禁修建产业路和人行便道,现有的基础条件又远远满足不了中大型农机器械的进场条件,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提不上来,小农经济式经营仍是主流,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耕地用途太过单一。现阶段,耕地的用途太窄,管制太紧,可耕作的作物种类太少。如《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耕地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然而,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很多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收益太少,且与农民意愿相悖。如某地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大部分耕地海拔高、坡度大,粮、油等传统作物耕种难度大、成本高、产出低;与之相比,种植黄桃、高山茶等经果林更合适、效益更高;然而,受耕地政策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推广,导致地区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三、产权流转机制不够成熟。虽然很多地方都在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有的甚至开展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试点工作,致力于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然而,目前农村地区耕地撂荒、农房空置、四荒地闲置等现象仍旧普遍,“三变”改革进度缓慢。这是因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还不成熟,缺乏政策保障,农民出于安全考虑,宁将三资闲置、也不愿交易流转,企业、大户想要流转,也因害怕土地纠纷而止步不前。
四、产业扶持政策不够有力。一是缺乏对规模化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如某乡镇想扩大某一规模产业的经济效益,计划修建配套基础设施,然而,由于缺少配套扶持资金,只能多花时间、多找机会四处整合零散资金,分批推进基础建设,短时间内就难以看到整体效益,即零散资金的使用效益小于专项扶持资金,呈现出“1+1二是金融帮扶政策标准太高,缺乏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对外招商引资较为困难,因此,与依靠外界资本相比,扶持本地大户或企业更能振兴乡村。然而,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本地企业也“难为无米之炊”。
五、农文旅融合支持力度不够。如某地为煤炭资源型城镇,煤矿关停后,工业经济停滞,经济发展主要定位在壮大农文旅产业上。然而,在农业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种提升、农技指导、播种收割、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还比较匮乏,没有专业的农业服务企业或团队驻镇。在文旅方面,上级支持主要在建设和提升红色文化设施上,娱乐休闲方面的支持力度则较小,政策没有体现文旅融合,导致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后劲不足,游客群体主要还是体制内部的同志,这种旅游不是面向社会的、群众自发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六、产业优化提升不够。一是政策上缺乏对“小作坊”式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容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池有限,所以主要依靠“小作坊”式的加工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然而,由于行业标准太高、审批复杂,这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产品很难获准流入市场。如某地发展有万亩方竹林,镇村筹资购置了真空包装设备,建成方竹笋生产线1条,然而,由于厂房基础条件差、规模不够等原因,即便卫生达标,食品品质毫无问题,产品也无法获准流入市场,只能依靠内部消化。二是受平台限制,地方尤其是基层自发进行品牌打造较为困难。如某地拥有糯玉米、高山稻、方竹笋、中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虽然政府举全镇智力发声宣传,但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声音却仍然“石沉大海”,到区级便已微不可查,更传不到市级、全国。较为响亮的品牌,都要举全区之力支持,才能走得相对较远。
七、组织引领不够有效。当前,虽然我们把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但更多的工作是偏向于建强基层组织,仅仅满足于发挥基层组织的保障作用,引领带动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好。比如,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对市场变化的感知不够敏锐,发展产业往往遵循故有经验,不能适时调整。如某养殖户因去年年初养猪收益高,便自发扩大养殖规模,谁知年底猪价大跌,亏损严重,基层组织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就没有发挥到位。
八、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当前,承担乡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的载体主要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然而,大部分村缺乏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且过于依赖政府工程投资,或产品销售过于依赖内部消化,参与市场竞争不够,缺乏自主生存发展能力。比如,某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承接政府劳务项目,一旦项目稀缺,收入便会大幅下降;再如,某村以加工销售生态大米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没有竞争优势,市场迟迟打不开,主要还是靠兄弟单位内部消化,一旦内部需求收缩,将面临生存困境。
九、乡村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乡村极度缺乏懂“三农”的专业人才,负责乡村发展任务的基层干部,对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要么主动不足,存在“等靠要”思维惯性,要么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至于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就业渠道单一,青壮年劳动力不得已外出就业,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大量外流,导致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等后劲严重不足。
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从基层干部的角度看,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级检查较为频繁,激励性政策又比较缺乏,呈现出“考核有余,激励不足”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干部谋划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缺乏集体经济与村干部收入挂钩机制,村干部对于本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往往“催一下、动一下”,主动谋划不足。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他们参与共商共建的意识还不够,只是被动的等待政策,或者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至于难以形成乡村发展合力。比如,不愿参与集体经济发展谋划,觉得那是村委会的事,与自己无关;或者不愿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大户,或者漫天要价、毫无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