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中国搞养殖业,周期性太强,竞争环境太差,很难长期赚大钱。
客观来说,此话只对一半。
在资本市场上,牧原的市值超过3000亿元,温氏也超过了1500亿元,多家猪企市值数百亿元。尽管因为强周期,目前多数养殖企业面临亏损,但这并不是常态,更不能说它们不是成功的企业。
近期我们对养猪产业分析较多,行业龙头牧原也做过深度分析,此次我们来聊一聊温氏股份这个行业的二把手。
这同样是一个故事满满的企业。
温氏股份,经过温家两代人30多年的艰苦创业,从一个广东偏远地区的小养鸡场,一度成为全国养鸡和养猪产值最大的公司,上市后,更是让一群股东们身家倍增。
非洲猪瘟之后,温氏的市场地位遭受严峻挑战,养猪行业第一的宝座被牧原股份抢去。但作为一个千亿级别的大企业,它跌宕发展史,依然有太多值得我们细读和思考的地方。
一、养鸡大王
出生于1936年广东新兴县簕竹镇一户农民家庭的温北英,是村里稀有的大学生,19岁从肇庆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当过几年老师,后来被下放到农村。
在农村老家期间,相传他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养鸡技术,得益于读过大学,脑子比村里人都灵光很多,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温北英学到了鸡苗孵化、鸡病防治等群鸡饲养技术,因此他还被簕竹公社调用,指导全社各队办养鸡场,是社里有名的“养鸡大王”。
有一次,温北英在报纸上看到现代化养鸡场能批量生产鸡肉,于是有了养鸡的念头。
1983年,广东云浮新兴县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完成,温北英看到了私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于是他决定了下海创业,并与儿子温鹏程及其他6人,共集资8000元开始搞养殖。
很快,一个叫做簕竹畜牧联营公司,正式成立了。
在温北英的带领下,他们8人创业团队第一批养出了500只鸡。
然而创业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有一回他们的养殖场遭遇瘟疫后,损失惨重,有4位合伙人心灰意冷的退股走了。
正当温北英为如何拯救养殖场而痛苦煎熬绞尽脑汁,甚至一度想关掉养殖场时,突然一个农户找了过来,跟他商量想赊购一些鸡苗回去养。对此,温北英就爽快的同意了,不仅赊了鸡苗给农户,还提供了饲料、药物,并传授养鸡技术。
这事成为了当时村里的一件美谈,一传十,十传百,来向温北英赊鸡苗的农户越来越多。而农户们都觉得温北英为人很好,表示以后把鸡养大了让他帮忙卖。
也正是这个无意中的善举,反而让温北英想到了一个此前从来没考虑过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用公司投入大成本去建很多养殖场,既避免了资金紧张问题,也能够很好地借助农户的力量,一起把养鸡的规模上去,农户在其中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
从此,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就此诞生。很适合当时的农村地区,后来温氏的养猪业务也沿用了这种模式。
但养殖其实是个技术活,想要增强抵御禽流感的能力、控制养殖成本、扩大规模,通通离不开养殖技术的支持。即使是借助农户养殖,也要为他们解决这些技术的问题。
曾经在养殖场遭遇瘟疫的危机时刻,温北英一筹莫展,直到儿子温鹏程找到华南农大的禽畜专家帮忙才控制住疫情。
见识过多次鸡瘟危机的温北英非常重视养殖技术,很早就提出“科技兴场”的理念。
1989年,在儿子温志芬读大学时,温北英直接建议他报考华南农大的畜牧专业,专攻养殖方面专业技术。
温志芬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顺利入读华南农大,在华南农大期间,温志芬与学校的教授建立了紧密联系,曾多次带他们到自家养殖场考察,双方逐渐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1992年,温氏还邀请华南农大动科系技术入股,双方签订协议,以公司10%的股权换取长期技术支持。
除了重视养殖技术之外,温北英还很舍得给员工股份,在创业初期就实行全员股份合作制,让员工们共同分享公司发展成果,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990年,簕竹鸡场开始发行职工内部股票,每张面额100元,共发行1万张。
正是由于温北英等创始人对养殖技术、员工持股的重视,并借助“公司+农户”模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才把公司从一个小小的养殖厂不断做强做大。
1994年,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与温氏合作的养鸡户高达4000多户,当年上市的肉鸡更是多达1800万只,温北英也被全国科协授予“科学致富能手”,变成了全国著名的“养鸡大王”
但不幸的是,在同一年,为养殖事业耗尽心血的温北英与世长辞。
温鹏程接棒成为温氏集团董事长,作为公司第一批创始人,温鹏程不仅是股东,还很熟悉公司管理,在他的带领下,温氏集团继续承接着父亲的心愿,逐渐成长为更大的养殖龙头。其弟弟温志芬也在1993年进入家族企业工作,成为温鹏程的得力帮手。
二、养殖龙头
温鹏程在管理上很多地方延续了温北英的做法。
比如温氏继续走“公司+农户”模式,不仅向合作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支持,还进行“保价回购”,让养殖户们能安然度过鸡价低谷期。
即便在2013年因禽流感肆虐,公司养鸡亏损上十亿的情况下,温氏不惜把养猪赚的钱来补贴养鸡户,保证养殖户至少每只鸡能赚1块钱。
正是这种共渡难关的做法,赢得了养殖户的信赖,合作的农户越来越多,公司规模也越做越大。
温氏能一次次挺过瘟疫危机,得益于其对养殖技术的重视,当年与华南农大的合作让温氏受益匪浅。
在1997年香港禽流感爆发期间,病毒从活禽传染到人,并导致一些人死亡。为了防止病毒扩散,大批鸡被扑杀填埋,许多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温氏也血损6000万元。但次年3月,温氏旗下的养殖场就恢复向香港供应通过检疫的黄鸡,温氏集团的鸡场还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颁发的“无禽流感证”。
温志芬曾说,1994~2004年间,我国养殖业遭遇过几次重大疫情冲击,幸亏有了华南农大的技术支持,很快研发出禽流感疫苗并获得专利,这不仅让温氏转危为安,还让国内外同行有了“保护神”。
如今温氏接班人更是将温北英对养殖技术的重视发扬光大。目前温氏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所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奖、鸡和猪等畜禽新品种、新兽药证书、发明专利等。
温氏不仅重视养殖技术,还进行了多元化经营。因为养鸡是个高风险行业,一次鸡瘟就可能让公司资金链断裂,为了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温氏还拓展了养牛、鱼、猪等业务。
温氏在2001年引进了一批澳洲良种奶牛,其中包括著名的优质品种娟姗牛,这批奶牛引进后,当年温氏的奶牛存栏量超过1000头。
光养鸡养牛还不够,温氏还要进军养猪业,毕竟猪肉在中国人餐桌上的地位是其他家禽无法撼动的。在国人吃的肉食里面,几乎一半是猪肉,可见猪肉市场之大。
温氏在1997年开始涉足养猪业,沿用“公司+农户”模式进行快速扩张。同一年,在河南老家养了5年猪的秦英林,养出上万头出栏商品猪,成为当地的养猪大户。
温氏的养猪业务发展迅猛,2013年肉猪数量就轻松突破1000万头,成为亚洲肉猪上市规模最大的企业。当时秦英林已经投建了17个分场养猪,九龙饲料厂也开工了,并让牧原股份在2014年成功上市。
温氏虽然很早就准备上市,但由于股东人数超出规定等原因,直到2015年才在深交所上市。温北英当初推行的全员股份合作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但也使公司股东人数众多。如今温氏的股权依然较为分散,实控人温氏家族合计持有公司股份仅为16%左右。
温氏的成功上市,让股东们一夜暴富。2015年温氏登录创业板之后,市值一路飙升至2700亿元以上,把地产龙头万科都甩到了后头。
201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温氏集团有48个人身家上亿,其中8人身家超过30亿,千万身家的更是多达上千人,创造了一波“养猪造富”神话。
三、行业重新洗牌
在公司上市两年后,温志芬从哥哥温鹏程那里接过了温氏集团董事长的位置,55岁的温鹏程成为公司名誉董事长。
当时温鹏程回顾了温氏34年发展历程,并说出他提名温志芬担任公司董事长的原因:年富力强,知识结构丰富,在公司经历过多种岗位历练,精通公司各项业务,能够胜任温氏领头人的角色。也是为了保障公司“实现千亿企业,打造百年温氏”战略目标的有序推进。
作为华南农大畜牧专业毕业的70后,温志芬确实是董事长的合适人选,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产值再创新高。2018 年温氏生猪出栏量高达2230万头,比第二名的牧原高出一倍以上。
然而非洲猪瘟的到来,让整个养殖行业重新洗牌。2018年8月,随着沈阳、郑州、连云港等地的病猪相继死亡,为了防止猪瘟蔓延,大批生猪被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和消毒处置。辛辛苦苦养的猪病死或被扑杀掉,许多养殖户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市场的猪肉供给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供不应求之下,很快猪价在2019年春节后开始猛涨,并一度突破40元每公斤大关,高猪价一直持续到2021年1月才进入下行周期。
猪价贵的时候,养猪龙头们大赚,比如在2019年和2020年,龙头猪企温氏分别赚了139亿元、74亿元左右;牧原也大赚61亿元、274亿元左右。
但猪价涨起来凶,跌起也猛!
2021年9月猪价一度跌至10元每公斤,跌破成本价后亏损难以避免,养猪人欲哭无泪。生猪产值第二的正邦巨亏后,负债率爆表,已在破产边缘。
温氏虽然没那么惨,但也失血严重,近一年半累计亏损超170亿元。同时其生猪产值也被牧原赶超,并且差距还明显拉大。
2020年,牧原生猪出栏量为1811.5万头,温氏954.55万头;2021年,牧原以4026万头生猪出栏量领跑全国,温氏以1322万头退居第三;今年上半年,牧原共销售生猪3128万头,温氏出栏生猪仅801万头。
客观来说,温氏丧失非洲猪瘟前的养猪领先优势,与其推行的“公司+农户”模式有关。这种养猪模式虽然扩张成本低,但合作农户分散在各地、素质也参差不齐,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在面对非洲猪瘟等疫情时,防范能力不及牧原的“自育自繁自养”模式。
而且劲敌牧原通过几十年的选育,建立了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已无需外购父母代母猪,为其低成本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牧原还在传统“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基础上,研制出“小麦+豆粕”型配方,充分利用当地生产的小麦做原料,降低了饲料成本。
牧原在育种和饲料配方上的优势,具有较高技术门槛,这也是其能在非洲猪瘟后迅速扩张的原因,而且这种优势仍将持续,短期内其他猪企难以企及。
这种优势也体现在了股价上,如今牧原市值超过3000亿,是温氏的两倍以上,中国猪企老大和老二之间的差距已然拉开。
尽管温氏去年的主营收入中,只有约46%来源于肉猪,还有约45%的收入由肉鸡业务创造,但鸡肉的市场份额始终不及猪肉大。而且温氏已经是全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商,2021年肉鸡出栏量为11.01 亿只,市占率约29.2%,未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所以总体来说,这种差距,已经很难再逆转。
四、尾声
在养猪这个话题上,很多人总是喜欢拿牧原赶超温氏,并越来越拉开距离的事情来揶揄温氏。
平心而论,尽管温氏目前确实面临着巨额经营亏损的局面,也还有很多问题挑战等着去解决,甚至稍有不慎,还有可能面临过往几家倒塌猪企类似的风险。但这绝不能代表它的模式是失败模式,更不能因此说它是一个高光不再的失败者。
尽管温氏的生猪产值和市值被牧原大幅赶超,但它仍是我国养殖界的佼佼者。在温氏家族两代人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温氏股份从一个小小的养鸡场成为了上千亿市值的全国养殖龙头,名列全部A股市值排名top100之内,打败了超过98%的A股公司,这是一个全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的巨大飞跃。
如果这不算成功,什么才叫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一点,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也让全国各地的合作养殖户实现增收,也让很多贫困农民脱离贫困,这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就业起到非常积极的带动作用。
相对于很多其他“少部分人吃完整个行业蛋糕”的巨头,起码温氏的社会价值更显得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