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考生来讲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希望取得理想的成绩,怎么才能天遂人愿呢?我以为这不外乎取决于两大因素,打个比方说,就像是武侠小说中"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
所谓"内功"就是指硬功夫,也就是考生的实力,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由于学习是脑力劳动,所以实力的首要决定因素就是智力,一个思维不很敏捷的同学你非叫他天天做难题是不现实的,而且会适得其反。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个大致的判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主攻方向,扬长避短。就我个人来讲,智商属于中等稍偏下,于是我就非常重视中低难度题,在这类题基本百分之百拿下的情况下,对难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较长的时间的锻炼下提高实力。对于"思维稍缓慢的同学",也大可不必忧心忡忡,这类同学成绩不够理想,多数是因为"自以为笨"、没有兴趣或方法不当等等原因。我建议,这些同学首先要建立信心,主抓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科目,然后以一点带一面,从易至难。最好不要把目标先定的太高,一步步提升。我的同学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最后高考成绩超过了不少"聪明"的同学。况且,智力这种东西是可以通过不断的锻炼增长的。
正如上文所说,智力固然重要,还要把好脑子用到关键地方,这个关键件就是基础知识,因为无论题出得多难,多新鲜,它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它终归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综合衍生而来的。基础知识就好比万丈高楼的地基,一开始不牢靠,楼终究是要塌的。而且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逐步成为高考改革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X科考试,由于是3科一张卷子,题量增大,而时间仅有150分钟,再加不同科目之间有综合考察,其相对难度要提高层次,它所涉及的最原始的知识点就不可能很复杂,让学生不易掌握。今年高考理综试卷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我在做理综卷子的时候就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题乍一看,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可是仔细分析题设条件都是最最基础的东西,只要平时打牢基础,临场冷静,是不难拿到好成绩的。还有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能犯懒,自己猜想某某知识不会考到而不加注意,由于题铺的面越来越大,综合性强,万一一处卡住,全军覆没,哭都晚了。
我们说重视基础,决不是要同学们死读书,见着课本就一通背,因为高考试题是决不出纯填空,让人默写概念的。我的经验是,大部分内容不必刻意去背,作题累了时随手翻翻,重要的是加深理解,最好能问问自己:"要考这个知识点,题会怎么出?"当作由这个知识衍生出的题有把握接近无一失手时,说明你理解透了,就可以不再看了。各个击破的过程中,整体上就有了框架,每个知识之间就有了联系,可以互相支持,偶然忘了一点也可以现场推演出来。当然,也有极个别易混易忘的知识点,那就要重点对待了,特别关照、多说多练。要最终掌握知识,还要做题。我个人倾向于不要买一大堆参考书,搞题海战术,还是少而精为妙,理解最重要。有时我也拿出一本习题来一下子写好长时间,最后结果就是除了累和满足了空虚感、浪费了大把时间之外别无所得。不如看到一个好题后,放下笔思考思考,为什么这么出?还能怎么出?甚至自己编题,借那个题制造陷阱难为自己,可以做一个题顶十个题,灵活解决问题。
一个同学,有了天才的智力,牢固的基础,灵活的能力,就一定能成功吗?也不一定。我的同学中有不止一个人"内功"很强,却考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呢?心理因素的作用,我称之为"外家功夫",也就是临场的套路方法。表面上看是临场心态,实际上与平时的习惯有直接关系。有些同学太过努力,课间不休息也要看书,甚至午饭时也要看书,回家之后开夜车,到几点尽管我们不得而知但也能想象个大概。有的同学为了填志愿,数个礼拜寝食难安,都是心中焦躁不安,紧张的表现,其结果就有可能发生考试当中看错题之类的悔恨终身的"一步之错"。我们的办法就是没事儿跑跑步,中午吃饭时胡侃一通,所侃内容离学习越远越好。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打打篮球听听音乐……关键在于高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高考永远不能超越生活,你拿它当作一次普通的考试,也许它会更令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