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尤恒 陈劲旭

“你来得有些晚了,今年冬天的羊肉需求特别大,我这羊卖得就还剩几十头了。”临近春节,一脸笑容的姚圣余面对记者的到来显得有些惋惜。笑容是因为今年的羊卖得不错,惋惜则是为记者错过了羊圈里的“盛况”。

位于扬中市开发区三跃社区的红梅家庭农场,是姚圣余的养殖基地。和很多扬中人一样,早年干着跑供销的活,直到如今也没彻底放下。2013年,在接手一位朋友的农场后,正式与农业结上了缘。

从供销员到农场主,身份的变化没有难倒“活泛”的姚圣余。“那时候,我真的没有好好进行规划,就学着别人种些苗木,建一点农家乐,养一些鸡鸭鹅,用鸡鸭鹅为农场的农家乐供应原料,一年忙下来也有十几万元收入。”

农家乐经营火热,苗木销售也步入正轨,但突如其来的政策改变,让刚高兴没几年的姚圣余又陷入了不得不转型的境地。“那时候,农家乐被告知不能继续经营,光靠苗木一年也就几万元收入,肯定是不行的。这样一来,给农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迫在眉睫了。”多年的跑供销生活,让姚圣余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干事风格,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始四处考察、学习,为农场未来的发展踏出新路子。

说来也巧,在一次外出考察中,姚圣余被养羊这个行业吸引了。“2015年,我参观了南通的一个农场,是一个现代化的养羊基地,我当时感觉就很震撼,一问效益还不错。得,就是它了。”

从改建仓库到引进设备,从选择苗种到把控病害,养羊头一年,姚圣余就瘦了不少。“第一年,我改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棚,养殖了500多头羊。最初选择了两个品种,一种是德国的波尔山羊,另一种是国内的奶山羊。波尔山羊性格温顺,十分适合养殖。而奶山羊则不同,性格活泼、好动。”

记者在羊圈里看到,姚圣余口中的波尔山羊除了身上有咖啡色斑纹和耳朵略大外,体型和国内的山羊并无太大区别。而且这种山羊并不怕人,面对手机镜头还歪着头凑上来“一看究竟”,十分可爱。

姚圣余在一旁说道,羊的养殖为每年2月份、4月份各进一批小羊,10月份开始出栏,养殖周期差不多要7-8个月。“目前,我这里年均养殖量为800至900头,养殖总面积为800平方米。听着好像不少,但光供应扬中市场都远远不够。”

姚圣余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每头小羊1400元的进价计算,加上常年雇佣的2个养殖工人和饲料、药物等费用,平均养殖成本就不低了。不过按照今年每公斤40元的出栏价格,收益还算不错。“这样说可能比较明了,2015年刚开始养羊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为70多万元,2020年达到了110多万元。按照2021年年底到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应该不比2020年差。”

在农场中行走,还能看到围在花木中的鸡鸭鹅随意漫步,怡然自得。姚圣余说,这些是附带养的,也就销售给一些老客户。“今年我也61岁了,主要精力也已经放在农场了,毕竟守着这里不但有经济效益,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寄情农业,是我余生的主要目标了。”姚圣余表示,下一步,准备给农场安装全自动化的养殖设备,将养羊这一事业好好干下去,在羊圈里写好“致富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