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富强(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兴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造福世界人民。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舜德乡屏峰村,依山傍水,阡陌纵横,村居和田野构成一幅美丽乡村图画。张玉摄/光明图片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与文化底蕴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文化底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深刻的思考,认为“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二者对立统一。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会在“人化自然”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提供了新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荀子·天论》中的经典名句“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要求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传统文化中“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观念。我国古代很早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不少朝代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良好的生态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政策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进展顺利。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定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健全有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3.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巴黎气候协定》的通过、生效和落实上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实施绿色发展行动纳入中非“八大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共享中国生态红利。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同各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这些都彰显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决心与担当,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全球性统筹、多主体参与、跨区域协调,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必将为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提供中国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6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