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质产品发展面临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优质农产品日渐成为市场上消费的热点。尤其是未来20年将是我国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剧烈变动时期,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优质农产品前景方兴未艾。 一、中国优质农产品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优质农产品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多年来,党和政府特别重视优质农产品生产问题,多次就优质农产品作出重大的战略部署和指示。2000年中央在编制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200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继续压缩不适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品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中央的关怀下,近几年我国优质农产品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二)相关部委成立了多个促进优质农产品发展机构 近年来,国家为了发展优质农产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先后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中心”和各种“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机构,分别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进行认定,促进了我国优质农产品的大发展。200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见》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的意见》以及《关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为了促进整个优质农产品行业大发展,国家农业部还专门成立了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推动优质农产品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发展速度快 近年来,我国优质农产品发展迅速,尤其是2011年以来,总量稳步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市场影响力明显增强。无公害农产品方面,全国4894家生产单位的9645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年产量3381.76万吨。

其中,种植业产品数占64.5%,畜牧业产品数占16.8%,渔业产品数占18.6%。绿色食品方面,有601家企业、1299个产品新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种植业及其相关产品占71.4%,畜产品占6.2%,水产类产品占2.3%。有机食品方面,农业系统已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365家、有机农产品184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方面,已通过专家评审和公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144个。涌现出一大批靠发展优质农产品致富的种植户、养殖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形成了不少优质农产品产区 近年来,我国围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依靠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建成了一批产地环境好、品质上台阶、产量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产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东部的水产养殖业产区,东北的水稻、玉米、优质大豆产区,西部地区的特色中药材产区、烤烟产区、畜产品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区,以及水果产区等等。 (五)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优质特色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发布与实施工作,不断加大优质农产品投入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不断完善。

逐步建立了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一批优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质量技术规程框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较好地实现了上市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保证了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安全性。同时,也建立了不少优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标准的落实,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产业化的经营和有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六)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优质农产品品牌及其标识,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开拓和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不少优质农产品产区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加大绿色生产企业培育和名牌农产品开发力度,对外销优质农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打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品牌形象深得社会各界的推崇,“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当前,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的载体,已成为各级政府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得广大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青睐。

(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优质农产品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一方面,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安全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市场价一般要高出普通农产品20―100%,从而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亮点和突破口,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近年来,由于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集约化的生产,以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扩大了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使优质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成为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目前,全国仅500多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就带动农户1300多万个,直接带动农民增收7亿多元;有机农产品大多出口和供应高端市场,价格提升更加明显,部分产品市场售价甚至高出常规产品好几倍。 二、当前优质农产品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优质农产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制约着我国优质农产品的发展。 (一)生产层面 优质和优势农产品得不到认可。目前,有些优质农产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更多的优质、优势农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市场上,一般老百姓对于优质农产品品质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楚,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识仅局限于一些专业人员。

特别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对此更是知之甚少,制约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一系列诸如掺杂使假、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陆续曝光,以及“禽流感”等传染病的发生等等,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倍加小心。并且不少假冒伪劣产品通过花俏的包装以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消费者则由于对优质农产品的认知程度不够,只注重外观质量却忽视了内在安全质量问题购买了劣质产品,更加重了对优质农产品的不信任。并且由于优质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一大截,使得不少人面对优质农产品望而却步。 小农户分散经营难以适应优质农产品生产。当前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自由种植的生产体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生产标准,良种、种植管理、病虫防治和采收的农事活动难以统一操作,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显然不适应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同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加工、分级、包装、储藏等手段落后,传统性、一般性加工多,加工转化率不足,使产品档次低,特色不突出,一些特色优势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农民文化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应用,农户对优质农产品栽培技术要点了解不够,按老经验投入种子、农药、农膜等,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

(二)流通层面 买难和卖难问题突出。当前,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生产中信息不灵,政府不能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引导农民种、帮助农民卖,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农民往往跟着感觉走,盲目进行生产。体现在优质农产品身上,突出的表现在,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农民生产的大量优质农产品难以出售;另外则是消费者有需求,却不知道从何处买,使得优质农产品难以走上百姓餐桌。同时,农户与农企之间没有形成市场合力,对市场的各类新情况也把握不足。此外,产业中的其他参与者也彼此处于分割状态,中间批发商、物流公司、销售公司等也是处于相互隔离状态。 优质农产品不能优价。由于农产品检验技术落后,检验机构和监测手段都存在多方面不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的可信度产生质疑,市场不认同成为广大消费者不愿意出高价购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优质农产品不能优价。目前优质农产品交易很多地方在探索“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直通车的办法,但这只能解决小数量级的问题。 物流、仓储系统不健全。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业与仓储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面对全国农产品超大数量的交易,特别是鲜活农副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具有保质期短、易腐烂、不易存储和运输的特点,增大了运输的难度和成本,如何解决农副产品超大数量、超长距离、超短实效、超高损耗的交易问题,物流与仓储业已明显成为“短板”。

(三)当前农产品销售跟不上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网络促销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美国大约有60%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或者把互联网作为营销工具来销售产品。中国在这方面,尤其是优质农产品网络销售方面,仍存在空白,更多地是借助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来推销。目前,在农产品加工企业,EDI、CAD等技术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农产品流通商业领域,POS系统被广泛采用。在农村金融信贷领域,电子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些变化都为互联网在农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对于中国这一农业大国而言,建设统一的网上农产品大市场、大展厅,共创农产品品牌,已刻不容缓。 三、政策建议 目前,农产品市场的问题是市场与生产方式上的不对称。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农业产业当前的问题是“商重于农”,即市场存在的问题比生产存在的问题更紧迫。生产方式的解决是一个比较长期的问题,因此在市场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难以在中短期解决的前提下,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产品交易便捷、高效、安全、快速的问题,首先突出优质农产品交易的示范龙头作用,介入必要的国家信誉,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建议成立中国优质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 建议以国家农业部出面组织成立中国优质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使得国家信誉介入成为可能,这会打消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顾虑,将大幅度提高中国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地位(包括质量、品牌、可信度等)。同时,将使众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农户或加工企业能借助这一平台,实现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即以市场为纽带,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或者是利用网络系统的优势将众多分散的农户与农企联合起来,有助于解决优质农产品生产中信息不灵的问题,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 (二)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要着力培育加工企业,扶持加工企业,尤其着力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积极发展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产品保鲜、加工和市场营销,加强龙头企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引导组建联盟企业和联盟集团,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使生产基地与加工、贸易融为一体,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方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优质农产品加工水平。

同时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密切加工企业和农民的关系,做到利益同享,风险共当。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份额,有效推进优质农产品产业稳步优质发展。 (三)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是优质农产品发展的基础,要按照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布局和龙头企业加工的需要,秉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优化布局的原则,建设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绿色农业的发展,进而优化农业结构。 (四)积极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 品牌决定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要积极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增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理念;对产业集中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作用巨大的优质农产品,要鼓励支持注册商标,特别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企业、合作组织等要加大注册商标力度。同时,加强品牌权益保护,依法查处各种侵权行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品牌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五)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照国际标准,制订和健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不断完善检验检测手段,重点抓好各地(省、市、区、县)检测站建设,加强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通过对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基地的建设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推行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进程。 (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能力 把培训、技术示范和项目推广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