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 种牧草天地人和"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苦涩的盐碱地是不毛之地,通常很难适合动植物生长。
然而,在南北湖黄沙坞外滨海——这块典型的盐碱地里,有一个300亩的“南北湖野生态白鹅基地”,成群的大白鹅嬉戏其间,悠然自得。
据了解,目前“南北湖野生态白鹅基地”的生态养殖模式已取得成功,与此同时,新探索的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也已开工建设。
化腐朽为神奇是如何实现的?
盐碱地上养白鹅
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办服装厂的陈雪良发现,南北湖围垦区有大量空地,但这里的土壤所含的可溶性盐分很高,这严重降低了其利用价值。“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陈雪良决定把握住这份“财富”。可怎样变废为宝,成了一个愁煞人的难题。
对此,浙江省农科院专家给出了建议:养鹅!鹅是全食草动物,而且食量很大,吃得多,排泄物就多,而其排泄物是有机肥,能改良土壤。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下养殖的鹅,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少,符合现代人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周边地区养鹅的很多,比如绍兴人养鹅、吃鹅很常见,宁波人在吃鹅上也挺有特色。”陈雪良说,“但是咱们嘉兴规模养鹅的不多,农村散养的也越来越少,我们想填补上这个空白。”
生态养鹅成规模
打定了养鹅的主意后,陈雪良多次赴福建、扬州等养鹅基地学习取经,并请来浙东白鹅研究所和海盐县农经局的专家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生态养殖的模式。
于是,他们很快便在这片盐碱地里种上了田菁、黑麦草、小麦等比较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牧草。然后,用这些牧草来喂鹅,并搭建鹅棚用于给鹅集中喂食和供其排便。鹅的粪便,在稍作处理后,便作为有机肥料施入牧草田及周边的甘蓝田、紫薯田、西瓜田等,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帮助牧草等作物生长得更加旺盛。
“鹅喜欢吃加了盐的饲料,而我们基地里种的牧草正好含有盐分,鹅吃下去后,能吸收其中的盐分,而鹅的粪便就成了牧草的肥料,这样就改良了盐碱地,起到生态循环作用。”陈雪良说。
目前,改良后的土壤可以种一季小麦,小麦又可作为鹅的精饲料,而且小麦秸秆还田后,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又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助于牧草等作物的生长。
整个循环中,鹅粪和秸秆等废弃物得到了利用,土壤得到改良,核心的鹅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生态养鹅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嘉兴一品鲜、海盐鹅掌门等鹅肉馆陆续开张,标志着南北湖生态养鹅的产业已成功地延伸到了餐饮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嘉兴人接受吃鹅有益健康的理念。”陈雪良笑着说,“现在我们一年投入30多万元,盈利在50万元左右。”
探索立体养殖模式
但陈雪良生态养鹅的步伐并不止于此。昨天,在记者走访“南北湖野生态白鹅基地”的时候,发现基地里正在施工。“今年打算增设6个鹅棚,扩大生态养殖的规模。”陈雪良说,“每个鹅棚都将配上陆地运动场和水上运动场,四周种上牧草以及金银花等中草药,来增强鹅的体质。”
与此同时,“南北湖野生态白鹅基地”还将探索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初步规划,将在划定的120亩土地上开挖一个两米深的池塘,中间堆一个岛,四周水面上种满芦苇,打造一个野生态的环境。”海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良说,“水面上养鹅,预计每亩水面养30只鹅;然后,水的上层养虾,因为鹅的排泄物有利于藻类生长,而藻类正好是虾的食物;虾的下面养鲈鱼,鲈鱼可以吃掉生病的虾;再往下养甲鱼,因为甲鱼不需要太干净的水,这个环境刚好适合甲鱼生存,再说甲鱼可以做‘清道夫’。整个形成一条食物链。”
据陈雪良介绍,正在建设的立体生态循环养鹅场将投资近60万元,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我觉得前景会比较乐观,收入至少会再增加50万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