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刘嘉文、刘小蓓、黄欣雨、黄敬德、杨 煜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省境内用于官方文书传递、物资运送、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古驿道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村落,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具有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传统村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村落的分布呈现碎片化、游离化的态势,迫切需要开展保护工作。据统计,南粤古驿道沿线两侧各5公里范围覆盖了广东省发展条件落后村落总数的60%以上[1]。因此,探究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策略对于推动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等领域出发,对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村落利益主体关系、村落发展动力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2-7]。在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的研究上,学者们探讨了村落与古驿道的历史沿革、古驿道驱动乡村发展、古驿道与村落旅游发展的关系等[8-10]。但是,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已有资料较为丰富的粤北西京古道一段,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古驿道沿线村落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从化古道沿线的钱岗古村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概况

广州市从化钱岗古驿道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8处古驿道示范地区之一,古驿道沿线的钱岗古村位于从化太平镇东南部,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三面环山,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村南部的沙溪河沿村穿流而过,村落整体呈寨城格局,交通较便利。古村历史悠久,历经朝代更迭,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民据传多为宋朝丞相陆秀夫的后代,诗书耕读氛围浓厚[11]。村内文化遗产丰富,保留有广裕祠、灵秀坊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古村目前以农贸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荔枝、白榄、龙眼等作物,其中“糯米糍”荔枝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2 研究方法

2020年8月至11月3次到钱岗古村、文阁村、颜村和红石村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非参与式观察等手段收集资料。调查期间,对23名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每位村民的访谈时间至少为30分钟,主要了解村落发展的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村民对村落发展的期望等,为提炼村落发展制约因素,探讨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提供了基础资料。

2 钱岗古村保护与发展现状

2.1 产业结构现状

钱岗古村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当地特产“糯米糍”荔枝销路较好,种植面积较大。村民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部分村民利用加工初级农贸产品、开设作坊获取收入。目前,村民年收入约为1.6万元,低于从化区的平均标准,更是远不及同样位于从化的莲麻村,因此,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虽然近年来政府推行的古驿道定向大赛为钱岗及周边村落带来了相当数量的客流,对村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未让村落形成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支撑村落经济发展的产业仍然以农业为主。

2.2 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当前,处于核心保护区域的遗产保护状况良好,如广裕祠、陆炜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为细致的修缮。但位于核心保护区域外围的物质遗存则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岭南地区湿润气候影响,建筑外立面、主体结构受到外力破坏,产生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存在与传统营造方式相悖的不同材质相互拼贴现象。由于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村民也不能擅自进行施工,修缮工作迟迟未能进行,建筑的保存状况逐渐恶化。

总体来看,村内文化遗产保护协同性不足,遗产地带缺乏统筹性的保护,保护工作有待改进。

2.3 资源活化利用情况

钱岗古村曾利用广裕祠、陆炜故居等历史建筑开展旅游项目,并通过开办农家乐,烹饪特色美食招揽游客,但一直发展缓慢,且缺少对其他资源的活化开发。尽管从化古驿道钱岗段是古村重要的文化景观资源,但在旅游发展当中,对其关注度不高,古村与古驿道缺乏协同联动开发。此外,在历史典故、民俗文化方面发掘也不够充分。钱岗古村的“负帝投江”、文昌阁以及社公潭等典故流传广度有限,对于村落知名度的提升作用也相对较小。当地特有的掷彩门、添丁上灯、客家舞狮这类民俗活动在村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衰败,影响力远不及以往,面临着传承与推广的现实困境。总体来说,村落的资源活化利用形式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3 钱岗古村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 城乡二元差异显著,村落内生动力不足

钱岗古村受城乡二元差异影响显著,村内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有人口外流的现象。根据“推—拉”理论,珠三角城市群对周围的空间区域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城市的就业机会以及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成了强烈的拉力;而村落自身的发展潜力有限,人口增长随之而来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发展前途受限等导致推力的形成。在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下,村落自身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近年来从化撤市设区,地铁线路的开通,使得区域间通勤时间大大降低,年轻一代外出意愿增强,农业生产的工作吸引力不断降低,村落的经济发展及民俗事业传承长期缺乏新鲜血液。若是只依靠各级地方政府主导模式的资金支持,或是开发商的短期投资,村落的保护开发容易流于形式,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内生发展模式。

3.2 古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钱岗古村的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这种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模式使村民收入容易受到作物产量、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村落的经济增长不稳定。一方面,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为村民带来的利润较低,而且不稳定,对村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存在系统性风险,是村落整体发展的不利因素。若是农业生产活动受到突发自然灾害或是农产品政策调整等的冲击,村落农业经济生态失衡,其自我调整能力并不足以应对上述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容易形成负反馈闭环,村落经济长期止步不前。此外,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客观上维持了城乡经济二元化状态,不利于村落的长远发展。

3.3 各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村落的发展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开发商以及游客等,利益的分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进入2000年后,先后有几家开发商曾介入钱岗古村的开发工作,但最终都以失败退出而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开发商、村民以及村委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村民在村落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且开发商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忽视了村落历史建筑、村容村貌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激化了与村民的矛盾。

3.4 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参与度降低

村落是村民赖以维生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村民本应处于村落保护开发当中的主体地位。可是,在政府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村落被视作项目策划的底图,村民往往被忽视。开发商在与村民交涉过程中,为村民提供的房屋租金水平以及补偿方案缺乏对村民核心诉求的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则侧重于完成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以及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指标的任务,对村民缺少相应的关注。村民渐渐地从村落的中心角色转换为边缘角色,长此以往,村民的主体地位将会弱化,村民参与到村落建设、对村落保护发展提出意见的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不利于村落长期的保护发展。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唐曦文,梅 欣,叶 青 . 探寻南粤文明复兴之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介[J]. 南方建筑,2017(6):5-12.

[2]王 美,陈兴贵 . 传统村落“整体活化”理路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6):25-33.

[3]时少华,裴小雨 .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03-108.

[4]张 晨,肖大威 . 从“外源动力”到“内源动力”——二战后欧洲乡村发展动力的研究、实践及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20,35(6):45-51.

[5]张 松 . 作为人居形式的传统村落及其整体性保护[J]. 城市规划学刊,2017(2):44-49.

[6]刘婷婷 .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及协调路径[J]. 农业经济,2017(12):64-66.

[7]屠 李,赵鹏军,张超荣 . 试论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基础[J].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18-124.

[8]朱雪梅 . 基于文化线路的南粤古道、古村、绿道联动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2):48-54.

[9]王长在,柴 娇 .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J]. 体育学刊,2018,25(4):53-57.

[10]吴晓松,王珏晗,吴 虑 . 南粤古驿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为例[J]. 南方建筑,2017(6):25-30.

[11]张河清,莫里斯,王蕾蕾 . 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廊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94.

作者简介:

刘嘉文,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城乡规划;

通信作者,刘小蓓,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景观、国家公园与旅游规划研究。

(备注:此研究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2020GZGJ75);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564076))

(原文发表于2022年2月第61卷第4期《湖北农业科学》,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