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稻田除草;套养;泥鳅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自古代起就有着稻田套养的优秀传统和经验。古语中常说的“鱼米之乡”其实就是我国很早进行稻田套养技术的最佳证明。拟建一个水稻提供食物链、泥鳅提供肥料等的共生生态关系可以更好地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从试验中找到科学的有力数据来论证实际推广的可行性,从而可以达到生态绿色养殖的目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稻田除草技术
稻田要实现生态套养泥鳅养殖达到高产,其第1个环节就是进行稻田间的除草处理。科学的除草处理可以减少稻田生物养殖由于高密度而造成的生物间缺氧的问题,同时优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行田间除草的方式很灵活,种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除草方式有混合除草和纯剂性除草2种。由于水稻间要进行泥鳅的养殖,所以在施剂时还应考虑药剂的安全性。市面较为广泛的除草剂中适合水稻套养的除草使用的有3种:
1.1吡嘧磺隆(磺酰脲类)除草剂
它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该除草剂的药效稳定且安全性高,药剂可被水稻分解,不会影响其生长。
1.2排草丹除草剂
排草丹属于选择性强的除草剂,因其易被土中微生物分解不可接触土壤,所以对环境和生物的安全性较高。
1.3苯噻酰·苄是混合型除草剂
其施用药剂的时间相对弹性。
2 泥鳅在水稻田间的套养
2.1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意义
现代化养殖既要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养殖的科学性。因此利用生物学中的动物与植物共生互助的关系来实现自然化生态化养殖,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能减少种稻和养殖分项占地带来的资源浪费。这种双向作用型生态养殖种植模式正被全球现代化农业所推广和应用。在稻田间套养泥鳅可以使养殖农户节省分别耗费在稻田种植空间以及泥鳅养殖空间上的资金,优化种养殖占用地。而形成的生物圈又可以节省耗用在水稻与泥鳅之间的部分肥料成本。同时将每样生物圈的构成元素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为农户降低筹建空间费用,又可以节省肥料用资,为养殖种植用户创造经济效益。
2.2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实际推广试验
2.2.1 试验样本材料及试验环境
选择具有正规检疫的合格泥鳅种苗良种。试验选择在水源质量较好且有保障的易排灌地形平缓的稻田(数量为2700M2)进行。搭筑梯形田埂,上、下底及高的规格为50cm×110cm×70cm。做鱼沟规格为深宽60cm×60cm;两个角的田埂对角线处设置进、排水口以利于交换水位,注意进、排水上一定要做夯实处理;为保证各个鱼沟之间的相连性设鱼溜(即鱼坑),其位置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出规格是200cm×200cm的小坑;预埋防逃围网布(材质上一般多选用聚乙烯)在田埂基部,上部比最高水位线高出5cm,下部在埂基20cm深处,网布的网眼大小以泥鳅不能逃出为适宜密度。设置鱼沟和鱼溜可以很好地处理水稻田间施肥药、晒田和进行泥鳅养殖所产生的相互冲突,此外还可以为泥鳅的回捕提供便利条件。
2.2.2 试验原理及方法
向水稻田投放的泥鳅饵料种类很多,像昆虫、野生幼鱼、野生幼虾、豆渣、米糖、豆饼等都可作为饲料。但通过科学计算在水稻—泥鳅之间形成的生物共生关系的食物用量,对掌握泥鳅健康生长平衡有很大关系。为了可以繁殖饵料生物,选择667m2施300kg已完全发酵的有机肥在放养前施放于鱼沟和鱼溜内。泥鳅种苗放养前细心进行消毒操作,避免种苗受伤。选择在水稻插秧10日后进行放养。放养密度通常控制在每667m2水稻田内放置均长4cm的泥鳅幼苗22000尾。注意控制稻田内的水温变化范围在15~25℃之间。投饵地点应尽量选择在鱼沟内进行,投饵频率保持在日投2次,投饵量控制在泥鳅总量的9~6%之间,可根据泥鳅进食多少进行增减调节。投喂饵料要注意泥鳅的营养均衡性,尽量选择价优物美且适口性好的全钾配合饲料。放养环境要少病菌,定期进行消毒保证清塘和调节水质的良好,减少和预防泥鳅的患病机会。加强巡逻管理,预防蛇鸟、水鼠等生物敌害,一旦发现及时驱赶或捕杀。加强稻田间泥鳅的观察一旦发现病害及早进行隔离治疗。对患病泥鳅要正确诊断,对症合理用药,防止药物错误施放造成经济损失。病害的防止原则是:有病早治、无病先放、全面预防以及积极治疗。泥鳅常见病害有水霉病、打印病、腐鳍病和车轮虫病4种。详细治疗见表1。
基本上水稻的后期生长过程,泥鳅的代谢物可以提供水稻土壤中的肥力,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施肥。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养分不均衡的现象需要适当施肥。这时应考虑肥效对泥鳅的影响,尽量选择生物肥或投放对泥鳅没有不良反应的安全肥进行施用。泥鳅收获方法比较灵活,有药物驱捕、干塘捕、网捕以及笼捕等。本试验采用最常使用的笼捕法。笼捕法是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设计而成:将笼放于水稻田间环沟内,将蚕蛹或油炒米糖等泥鳅喜食的饵料放置在笼中进行诱捕。泥鳅抓捕用的编织笼多为芦苇材质,规格选用圆底直径10cm,高度40cm的桶,里面放置锥形漏斗。夜间进行收获,捕抓频率为3h/次,有效捕抓可达到八成左右。
2.2.3 稻田套养泥鳅试验的结果
稻田套养泥鳅后,泥鳅可在投放一年后收获。通过粗略计算试验稻田每667m2产水稻410kg,泥鳅约达1000kg,总计可产水稻、泥鳅共1410kg左右。目前泥鳅的国内市场价格大概在30~35元/kg,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可观。以水稻和泥鳅二者分别在市场的收购价格计算,年产值共计可达30000元以上。试验证明稻田套养泥鳅的方案可行,结合国内外供求市场的饱和度看来,实行水稻和泥鳅的共同种养模式,具有很大的经济收益和广阔的保增值前景,值得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结语
进行模拟微型生态共生的水稻田和泥鳅实行套养可以有效净化水质,改善土壤。这样既可以降低水稻出现病虫害的概率,提高水稻的产、质量,又能在不额外占用养殖泥鳅用地的条件下进行种养殖。一石二鸟的经济效益自是不言而喻。绿色低化学污染的生态养殖可更加优化农户的资金和国家资源,同时也符合了世界节能减排的绿色号召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更好地去完善套养技术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稻田养殖一月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东波.张建峰.尚文成.旱直播水稻田除草剂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3).
[3]刘东.独创种养模式收益高[J].农村新技术,2011(5).
[4]李来全.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J].吉林农业,2011,02(252)186-186.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333.33m2、稻田4666.67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250、3750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m2,最大不超过1333.33m2为好;池深为70~80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m2、深60~80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cm的干池用900~1125kg/hm2;水深1m用1875~2250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cm、宽90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cm、体重达到15~20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第3篇
1、稻田的选择。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厘米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原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为佳。
2、防逃设施。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
3、开挖鱼沟。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约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厘米、宽90厘米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水口处畅通。
4、稻田施肥。养殖泥鳅的稻田在插秧前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公斤,如猪羊粪、栏肥、人粪即可,主要施入沟内。以后根据稻、鳅生长情况补施些速效化肥,以667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为宜。
5、放养时间和密度。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天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到4厘米为好,每667平方米放养2.5万尾左右。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第4篇
1适合湖南稻田养鱼的主要模式
适合我省的稻田养鱼模式主要有稻龙虾共生、稻卿(鲤)鱼共生、稻泥鳅共生3种。在适合的地区也可以发展稻田养鳖、青蛙、蟹、鳝鱼等。
1. 1稻龙虾共生模式
稻龙虾共生,水稻为龙虾提供天然的荫蔽环境,稻田满足龙虾浅水、平整的捕食、运动需求;水稻与龙虾共生后形成“虫、草、枯叶一龙虾排泄物一水稻”的食物链,实现稻田营养物质循环。每公顷稻田养殖小龙虾一般年可增加效益45 000元以上,是高效益生态农业的新模式。稻田养殖小龙虾,利用小龙虾抗逆能力强、杂食性的生物优势和成虾商品性好、消费需求大的市场优势,一般农户可以很快上手。
1. 2稻泥鳅共生模式
稻泥鳅共生,能够有效减少稻田害虫,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对河、湖的面源污染;均衡供应养分,提升稻米品质。每公顷稻田养殖泥鳅一般年可增加效益45 000元以上,是高效益生态农业的新模式。稻田养殖泥鳅技术简单易行,管理方便、投人少、产量高、效益大、商品弹性大。
1. 3稻鱼共生模式
稻鱼共生,养殖的鱼类包括卿鱼、鲤鱼、鳖,要求水体更大,可以充分利用稻田形成鱼活动水体基础上,再利用排水沟渠建立鱼坑与鱼溜。每公顷可产鱼600至1500 kg,比一般稻田增加收人45 000元以上。稻田养卿鱼与鲤鱼有两大优势,一是水稻、油菜生产季可少施肥10%以上,减少灌溉1次以上,节肥节水;二是卿鱼与鲤鱼生长环境比常规池塘养殖好,主要是水稻栽培后水质改善。
2稻田养鱼可持续发展思考
2. 1稻田养鱼是否还会起落
我国农业正由常态向新常态转变,要实现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唯有走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在大宗农产品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中,要实现上述转变,稻田养鱼是非常重要的抓手。正因为如此,稻田养鱼也许有小的起落,大的趋势必然是发展壮大,直至最大容量,这个容量即是在适合进行稻田养鱼的区域农民会优先采纳这个技术。由于稻田养鱼促进农业生产采取清洁生产方式,鱼的价格波动可以通过优质稻谷价格的上升予以弥补。
2. 2稻田养鱼的推广为何近年会出现高潮
原因一是经营方式由过去的一家一户经营向大户经营转变,可以实行连片生产,管水、安全工作容易到位,市场开拓有动力。二是稻田养鱼的工程由过去的人力生产向目前的机械化操作转变,同时由于工业相对成本的降低,稻田养鱼工程容易实现,稻田养鱼工程促进稻、鱼产量丰产稳产,收益有保障。三是消费方面由过去的温饱型已经转变成目前的质量型,对优质鱼的消费增加,拉动稻田养鱼产业发展。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藕田;泥鳅;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63-01
藕田养泥鳅属于高效生态养殖,一般泥鳅产量达2 250~3 000 kg/hm2。近年来,邳州市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高效设施藕田泥鳅养殖产业,养殖效益十分可观,凡水位较低、淤泥层较薄的藕田,均可用来养鳅。现以邳州市某养殖基地藕田泥鳅养殖为例,就当地的藕田泥鳅养殖进行探讨,以促进邳州市藕田泥鳅养殖的发展。
1 藕田泥鳅养殖基地概况
该养殖基地位于邳州市运河镇城区南段河滩滩面,基地总占地面积43.33 hm2,主栽品种为水藕,主养殖品种为泥鳅。该基地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初在原稻田地上开挖新建,养殖池采用水泥池塘口,塘口面积为666.67~3 333.35 m2/个,3月下旬栽植藕种,藕种用量为1 800 kg/hm2, 4—7月放入泥鳅种,规格为4~10 cm/尾,放泥鳅苗种8 550 kg/hm2,苗种来源为当地市场收购或外地购进[1]。年产水藕22.5 t/hm2、商品泥鳅11.55 t/hm2,平均效益可达12万元/hm2,其中泥鳅养殖平均效益可达9.3万元/hm2以上。
2 藕田泥鳅养殖技术
2.1 藕田改造
在田块四周挖一条宽2.5~3.0 m、深1.0~1.2 m的环状鱼沟,两角或四角各设鱼溜1个。放鳅前要夯实田埂,并加宽加固。用挖出的泥土筑斜坡田埂,高1 m左右,并用30目以上的聚乙烯网或白色尼龙网覆盖四周环状鱼沟、坡上,两端及连接处均埋入土中,或在四周插上木板及钙塑板(入泥30 cm),注、排水口外侧用聚乙烯网、内侧用金属网拦截,以防泥鳅逃逸。在放养泥鳅前,用生石灰进行清沟、清溜消毒,为增加饵料,施用适量腐熟的畜禽粪肥。
2.2 放养鳅种
在莲藕栽植前后可放养鳅种。放养前应将田水排干,曝晒3~4 d,再撒米糠1 950 kg/hm2。次日再施畜肥3 750 kg/hm2,晒4~5 d [2],然后蓄水栽藕。栽藕1周后,选择无病伤、体质健壮、规格为10~15 g的鳅种在藕田中放养,放养量1 200~1 500 kg/hm2。放养前用漂白粉20 g/m3对藕田消毒,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 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2.3 投喂饲料
由于藕田中的天然饵料较少,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为促进泥鳅生长,增加养殖效益。因此,在藕田养殖泥鳅时要进行人工投喂。泥鳅为杂食性鱼类,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植物性饲料和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均为较好的饲料,可将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做成团状投喂。投喂时,先在较大范围内投喂,逐渐缩小投放范围[3-4]。为便于泥鳅摄食和养殖者管理,最后将饲料固定在沟、溜的食台上投放。最初投喂饲料在傍晚进行,通过不断驯化,使泥鳅白天也摄食,然后将泥鳅投喂饲料的时间固定在早、晚各投喂1次。根据天气条件、季节水温、水质情况以及泥鳅的摄食情况确定日投喂量,一般为其体重的2%~6%。天气晴朗,投喂量正常;天气突变,如出现闷热、气压下降或即将下雨,应减少甚至停止投喂。夏秋泥鳅生长旺盛,适当增加投喂量,晚秋、早春泥鳅生长相对较慢,可减少投喂量。水质清爽、肥度适宜可正常投喂;水质过肥,即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在水面上形成蓝、绿、褐色的云彩状或丝状条纹,应停止投喂,并换水调节水质。泥鳅活动正常,摄食较好时可正常投喂,若泥鳅活动异常、体色发黑、摄食后残饲剩余较多,则应减少甚至停止投喂。总之,既要让泥鳅吃饱、吃好,又不使饲料过剩而浪费。
2.4 日常管理
藕种栽植前施用1次肥料,施用复合肥3 t/hm2、农家土杂肥4.5 t/hm2,在泥鳅生长高温季节(6—10月),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颗粒饲料采用大江牌泥鳅专业饲料,定时投喂,每天投喂2次,6:00—7:00喂70%,13:00喂30%。水温15 ℃时,日投量为鳅体重的3%~5%。在泥鳅生长旺季,每10~15 d本塘泼洒1次生石灰全池消毒。为方便集中捕捞,后期在集鱼坑内施肥投饵。
2.5 正确合理施药
在鳅病防治上,除鳅种放养时做好鳅体消毒外,饲养期间每隔20~25 d用生石灰化浆全田泼洒1次,尤其要重点泼洒鱼溜、鱼沟[5]。还可以用其他药物进行预防,要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把握用量、浓度,施药时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药。施药时也可采取一边进水,一边出水的方法,以使落有药液的田水及时排出。
2.6 防暑
藕田养泥鳅,由于荷叶遮盖,所以田内水温一般不会太高。但盛夏酷暑,藕田水确实较高而不利于泥鳅生长时,可采取注水提高水位和勤换水的方法加以调节。
2.7 防逃、防敌害
藕田养泥鳅一定要做好防逃工作,否则会造成泥鳅大量逃逸,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为此,应坚持每日巡田,发现田埂坍塌应立即修补加固好。下大雨时要增加巡田次数,防止水位急剧上升造成漫田逃鳅。
泥鳅的敌害除水老鼠外,还有水蛇、水鸟以及家禽(如鸭子)等。平时要严防它们进入藕田,若已进入田内,则应设法捕捉或驱赶。
2.8 捕捞泥鳅
当泥鳅长到10 cm、体重在15 g以上时,可捕捞作为商品鳅。由于泥鳅有钻入泥土中越冬的习性,所以泥鳅宜在其进入越冬前或越冬后的翌年4月进行起捕。主要捕捞方法如下:①麻袋捕。取1只没漏洞的麻袋,袋口用小竹片撑开,袋内放少量树杈,同时放进炒熟的米糠等泥鳅喜食的饲料,然后放入鱼溜、鱼沟内,并使袋口没入水下,待泥鳅摄食时将其捕获。一般傍晚放袋,第2天日出前取袋。②冲水捕。在进水口设置密网,然后从进水口放微流水。因为泥鳅有逆流而游的习性,所以冲水时泥鳅便会在进水口附近聚集,提网即可以捕获。③排干田水捕。将田水慢慢排至露出地表面,使泥鳅进入鱼沟、鱼溜内,隔1 d后再慢慢排放鱼沟、鱼溜的水。由于鱼溜较深些,所以最后要使泥鳅集中于鱼溜内,然后用手抄网捕,最后放干水用手摸捕藏匿在淤泥中的泥鳅。
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