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教学心得——元素化合物模块元素化合物知识可谓是多而杂、零而散,学生学到一定程度以后,很可能张冠李戴,对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混淆不清。因而,在这块知识的教学中,要把学生感觉零散易混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凸显不同之处,方便他们灵活地学习和提取。(一)加强感性认识,多法协助记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化学现象的反映,就说明它的形成一定是以大量事实为依据的。这时就应当充分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实验观察并自主归纳等方式来教学。例如在进行金属性质的教学时,可以把实物向学生展示,通过有关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对现象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会更深地印在他们脑海当中。例如在“钠水的反应”教学之时,可以用关于钠的几个奇特事例做导入:你见过可以用小刀切割的金属吗?你相信“水生火”的说法能实现吗?一连串的引入过后,学生必定有疑惑之处,他们会带着问题观察钠与水的反应。在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之后,对于开始的设问,学生多半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解释。这里就是充分利用了感性认识的优势,结合鲜明的实验现象,去理解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二)树立典型案例,以点至面教学中学化学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可以根据其组成、性质进行分类,每一类中都有典型的代表,对典型代表物质的掌握程度极大地影响对同一类别其他物质的学习。

从学习类型上来看,这叫做学习迁移,也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例如在进行卤族元素性质的教学时,先要引导学生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个过程需要非常详细和深入,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讲完氯及其化合物,再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律中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性质相似的规律去学习该主族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学习中,要改变问题完全由教师提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尝试通过讨论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说到以点到面,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教学不得不提。各种类别的有机物都有一个典型代表:烷烃以甲烷为代表,烯烃以乙烯为代表,醇类以乙醇为代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这种“抓典型”的思想方法牢牢渗透,让学生在接触有机化学一段时间之后悟出一个规律:学习一类有机物,只要掌握这类物质中最基本、最简单那种物质的性质。这一类别中其他物质的类别都与它的代表物类似。这一递变规律会使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变得紧凑和有序。这种以点至面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值得继续深入地研究和使用。(三)结合生活实例,系统联网归纳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知识量相当大,如果只从理论上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比归纳,通过大量活生生的事实,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活用看不见的“线”连接起来,促进学生联想,把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引向化学的世界,再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回归生活。例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查阅有关氮氧化合物的资料。课堂上可先进行简短的主题演讲:NOX的功和过。学生将自己所找关于氮氧化合物的资料根据题目的要求展示出来,之后教师需要恰到好处地总结和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几种物质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们的哪些性质决定了它们有这些作用?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下。这样的导入无疑是有意义的,它既需要学生在课前下功夫,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又具有有一定的启发性。在学习完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由于知识零散,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这又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图的样式没有限定,只要利于总结知识即可。除了上述方法和策略外,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规律,从根本上认识事物的“所以然”,理解性学习。只有结合教学实际,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使元素化合物这块化学学习的地基打得更加牢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