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不仅是为了实现脱贫,还要实现致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政策性移民,以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大型移民安置区为重点,着力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全区上下将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筑基之策、关键之举。

庙庙湖村“沙窝”里建起新乡村、同阳新村扶贫车间里挣得新收入、富陵村牛棚里“长”出新产业、昊苑村绿色能源开启新生活……在建设美丽家园和推进乡村振兴中,移民们靠双手改写命运、奔赴幸福生活,一个个移民新村由此旧貌换新颜,一个个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扣人心弦。

致富养牛创业视频_养牛致富经_致富养牛牛人

富陵村村貌。(图片由富陵村村委会提供)

同阳新村:家门口敞开“致富门”

10月18日7时许,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同阳新村村民马金梅照顾孩子吃完早饭,收拾完家务后,不慌不忙地走向村头的杞里香扶贫车间。

“从家里走到车间,走快点5分钟就到了,再不用坐车去外头打零工了,村里妇女都喜欢到扶贫车间工作。”马金梅说,今年1月村里的扶贫车间投入使用后,她就来这工作了。“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缴了社保费还能收入3000多元,我们从山里搬出来前,是从没想过这种好事的,在家门口赚钱,谁不乐意。”

马金梅一家是从固原市彭阳县草庙乡搬到银川市西夏区同阳新村的。早在2012年,这里就有第一批彭阳县生态移民搬迁入住,到2015年10月,整体搬迁完成。如今,同阳新村已安置生态移民3000余人。

养牛致富经_致富养牛创业视频_致富养牛牛人

同阳新村的村民在杞里香扶贫车间分装枸杞。

“村民们刚来到同阳新村的时候,村里也没什么产业,大家清早起来挤上小面包车去外面打零工。随着宁夏科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杞里香枸杞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驻村里建起扶贫车间,越来越多的村民出了家门就进厂门,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入也有了增加。”同阳新村党支部书记张雪娇介绍,同阳新村通过产业引领,该村不仅早已实现整村脱贫,在产业提质和村民增收上也有了大幅提升。

据了解,针对早期搬迁群众的特点,同阳新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民收益、集体增收”的经营方式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创办了银川市西夏区同阳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经营实体,培养出一批劳务经纪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00余人外出劳务就业,形成了早期的同阳新村移民产业。

2017年,了解到西夏区要在同阳新村打造工厂化食用菌培育园,宁夏科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夏区政府合建了培育园。在不断摸索中,培育园形成的“企业运营+贫困户务工+村集体获利”模式,为同阳新村的移民群众打开了“致富门”,就近解决了村民就业需求,助力贫困户脱贫。“2019年,我们与同阳新村建档立卡兜底户签订了‘一帮一’帮扶合同。2020年,为同阳新村分红114万元,发放村民工资2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何应东介绍,目前,同阳新村有20多人在园区内长期务工,用工高峰期用工量达到60多人。

“我们公司的‘根’就在这里。曾经,西夏区给了我们好的政策;如今,我们有能力和责任带动更多当地群众致富。在同阳新村招聘时,为了能让更多移民在家门口就业,我们就把招聘条件放到最宽。”宁夏杞里香枸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晓莉说,扶贫车间初级产品的分装工作符合同阳新村留守妇女的工作需求,扶贫车间带动同阳新村及周边南梁社区、园林场社区64人就业。

据了解,为进一步形成产业优势,同阳新村与杞里香共同打造了“新同阳”品牌,杞里香和宁夏科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达成了合作意向,从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采摘休闲、特色文创等方面多点开花,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进一步稳定、拓宽同阳新村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对移民致富提升做足了功课的同阳新村,实现了“留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最初愿景。

富陵村:巧念养牛“致富经”

金秋时节,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内,红砖白墙的民居整齐地坐落在村道两旁,长达10公里的喷绘巷道五彩缤纷,寓意着五谷丰登。10月19日,记者在村里的养殖园区看到,牛儿们正津津有味咀嚼着草料,“哞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

村民张得林隔三岔五就来看看自家的牛。他告诉记者,过去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最终能靠养牛慢慢“牛”起来。

“蛋蛋可金贵着哩。”张得林给自己养的西门塔尔牛取名“蛋蛋”。这头牛是他花了9000元买来的,不仅产了2只牛犊,还获得过海原县肉牛竞赛三等奖,为他赢得3万元奖金,今年6月又成功配种。

2019年,海原县针对富陵村移民安置点户内空间狭小、人畜共处、养殖成本较高、效益不突出等问题,建设了富陵村养殖园区,通过“出户入园”的方式,实现集中养殖。园区采取“六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统一引种,由合作社开展高端优质新品种的引进;统一防疫,由专人定期组织开展疫病防治工作;统一采购,由合作社集中进行饲草、药品等采购;统一饲喂,专门组织一批有经验、有责任心的人员进行专业化机械饲养;统一品牌,由合作社对出售的活牛统一口径和表述;统一保险,组织养殖户统一给肉牛购买保险。

致富养牛牛人_致富养牛创业视频_养牛致富经

实行“出户入园”的集中养殖模式后,富陵村对肉牛统一进行专业化饲喂。(图片由富陵村村委会提供)

“实施‘出户入园’好处很多。首先解决了村民自行散养时的饲料、排泄物的堆积,改善了人居环境。由合作社进行标准化喂养后,有效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肉牛品质。另外,村民可以把牛托管给村集体,然后外出务工,多一份收入。”海原县三河镇党委书记白向平介绍,目前园区已入驻养殖农户44户,存栏肉牛904头,人均肉牛养殖收入达到15000元。

“我们家的院子面积小,以前想扩大养牛规模,根本没有地方,牛粪也没法处理。”村民马成云告诉记者,牛进入园区集中养殖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他的养殖规模从7头增加到17头。

养牛的环境好起来了,村民没钱买牛怎么办?富陵村依托“基础母牛银行”,截至目前,已给农户赊销母牛84头。“基础母牛银行”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养牛缺资金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村民摆脱“等靠要”思想,注入自我造血的新观念,革新生产方式,激发内生动力。

村民院中的牛棚空闲出来了,怎样有效盘活闲置资产,进一步扩展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村委会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联系海原县三河镇闽宁菌菇园,由他们提供菌棒和技术服务,对‘出户入园’的123座棚圈改造,转型发展菌菇产业。”富陵村党支部书记罗成军说,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推广菌菇产业,村党支部在第一阶段确立了23户托管代种示范户,让村民了解和接受菌菇产业。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采取“支部+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与村民签订“购销协议”“托管代种协议”,解决了村民对销路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富陵村已种植菌菇200棚,预计每户纯收入达15800元,两个周期收益可达31000多元。此外,村上还采取实物补助形式,户均补贴价值9240元的物资,扶持农户发展菌菇产业。

“下一步,富陵村将坚持产业主导、美丽宜居和乡村治理并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罗成军说。

昊苑村的“绿色回响”

顺着国道110京青线拐入村间小路。不远处的停车场内,圆弧顶的光伏充电站上,零散停着两三辆新能源汽车。“几年前,我们村村民基本家家都买了汽车,现在有了充电站,就是要鼓励村民更换新能源车。”10月21日,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党支部书记曹东旭自豪地对记者说。

一天前,昊苑村出现在农业农村部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公示名单中,这让曹东旭面对未来发展又多了几分底气:“村子的发展离不开绿色。”

昊苑村是远近闻名的移民村,1995年,江苏华西村援建宁夏华西村时,来自陕西、甘肃、安徽等8省的自发移民不断汇聚于此,逐步发展成现在的昊苑村。

64岁的村民何万林说,多亏自己当年从甘肃老家举家搬迁到这里,才让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美。

养牛致富经_致富养牛创业视频_致富养牛牛人

昊苑村铺满落叶的草坪和蜿蜒的健身步道相映成景。

彼时何万林在老家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的一家4口仅能维持温饱。1995年年底,他在甘肃和宁夏之间辗转了五六趟,看着贺兰山脚下这片土地,最终下定了来此定居的决心。

“当时这里啥也没有,基本就是地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何万林回忆,2004年昊苑村成立后,他和妻子儿子正式落了户,便安心打工务农。第二年,何万林的收入变多了,村里也开始用电。“那时一度电要1.2元,冬天取暖主要还是靠烧柴。”何万林说。

2005年冬天开始,昊苑村逐渐流行起烧煤取暖,火炉成为每家的“标配”。何万林笑着说,下午饭点时站在村口瞧,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冒着黑烟。

煤烟中毒的村民也不少。201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何万林烧炉子忘记封煤,凌晨5时多,猛地醒过来发现炉子灭了。何万林本想把炉子重新点起来,没想到站起来没一会便晕了过去。等他再醒过来已是一个小时后,去医院一检查,被诊断为煤烟中毒,“当时挺后怕的,万一吸多点煤烟,人都不一定能醒过来”。

之后的几年里,昊苑村村民的观念悄然改变,逐渐重视起自身居住环境的好坏。2016年到2017年,昊苑村不仅通上自来水,也修整了巷道并进行绿化。从前的土路和砂石路被平整的水泥路取代,门前屋后的绿植也多了起来。2017年,当昊苑村被评为镇北堡镇卫生先进村后,村民对于改变村容村貌的积极性更高了。次年,随着银川市2018年蓝天工程的有序推进,昊苑村免费通上了天然气。何万林说,当时最直观的感受是自家院子不用再堆煤了,屋里也没有了煤灰,到处都干干净净。

这两年,昊苑村变得越来越好。整村打造“望山民宿村”让每户房屋都改建成统一风格的青砖灰瓦白墙。今年,村里的“西村·海棠”民宿更是告别“烟火气”,率先用上了全电厨房。取代柴灶的无烟电灶不仅健康环保,成本还比燃气厨具节约20%。

“现在的昊苑村感觉和城市小区没什么差别。”何万林语气中满是自豪。随着昊苑村的“扮靓”,不少城市居民选择来此购房,然后在周末举家过来“度假”。何万林说,村里新建的大舞台和6000平方米的足球场,不仅承担了村里举行的各种活动,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晚上出来遛弯消食。

在昊苑村综合服务中心,占据中心的沙盘展示着村子未来的模样——家家户户屋顶上装着光伏板,村头巷尾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环绕成荫。“今年村委会大院、卫生所、学校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后续要逐渐覆盖到每户村民屋顶,让昊苑村更加‘绿色’。”曹东旭说。

庙庙湖村:“沙窝村”的蝶变

10月25日一早,平罗县庙庙湖沙漠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居珍就来到温棚中,指导村民采摘樱桃番茄。

“我们种植的是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品种‘釜山88’,生产周期长,产量高,只要营养给足,能从2月一直长到11月。”马居珍说,合作社共有4栋温棚,从5月起到现在,销售额已有10万余元,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深圳等地区。

据了解,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聚居着来自西吉县的1413户7211名生态移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17户3905人。

“走出大山,迁往平川,是摆脱贫困的良方。可2013年当我们整体搬迁到尚未开发的庙庙湖地区时,多数人是失望和茫然的,有的甚至动起了返回的念头。”庙庙湖村党支部书记丁成伟向记者介绍。刚搬来时,虽然住房、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可没有树,四处都是沙窝地,风沙特别大。“院子里永远是厚厚的一层沙土,怎么扫都扫不干净;刚擦过的桌子,一会儿就又落上薄薄的灰尘。”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面貌,庙庙湖村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首先从植树造林入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进企业、发展产业。“一年成一事,十年造一村”。经过8年嬗变的庙庙湖村,沙漠变成了良田,产业日渐兴旺,昔日贫瘠的荒地变成了绿色家园。

养牛致富经_致富养牛创业视频_致富养牛牛人

庙庙湖村村民展示丰收成果。

“如今我们村拥有两个养殖园区、两个种植园区,实现了绿化全覆盖,种有杨树、柳树、榆树等1000亩,今年又种了160亩经果林。”丁成伟说,“今年农民年人均收入预计可达13900元,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为实现“心要净化、山要绿化、家要美化”的目标,庙庙湖村先后制定《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协议》等,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设立“庙庙湖村积分银行”,实行“群众互评+网格员周评+检查组月评”管理模式,推动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走进庙庙湖村,一幢幢民居小院排列整齐,一排排绿化树生机盎然,一幅幅墙画栩栩如生,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从村口通到每家每户,沿村路灯一应俱全,文化广场地面平整,配有标准的篮球场和舞台,休闲运动设施配套齐全,全村从内到外都在演绎着幸福蝶变,庙庙湖村由此也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

推开村民白小玲家银灰色的铁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小院。屋内,有独立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瓷砖铺地、石膏吊顶、壁纸贴墙。

“这4间砖瓦房是去年新建的。”白小玲笑着说,卫生间经历了3代变革。

“刚来时,政府建的住房,卫生间在屋内,这和我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不符,所以大家都弃之不用,家家户户在院子外砌了简易的旱厕,一到夏天气味难闻,蚊虫也多。”白小玲说。

2015年村上整治环境,禁止在院外乱搭乱建,许多村民就在自家小院建起了厕所,“虽然也是水冲的,但因为没有上水,只能从屋里提水去冲,费劲不说,冬天还易结冰。”

2017年开展“厕所革命”,经过村干部苦口婆心的劝说,许多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卫生间挪到了屋内。“各种现代化的洗漱设施一应俱全,既能上厕所,又能洗澡。”白小玲笑道。

产业强、村貌新、生活美,如今的庙庙湖村已从昔日的“沙窝村”蝶变为最美乡村,绽放出别样的美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