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粮食工程自2017年启动实施以来,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总投资达75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近200亿元,在全国规划建设优质粮食工程项目8000多个,截至2019年底,已实施4500多个,完成3800多个。

各地以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抓住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

“吉林大米”“天府菜油”“山西小米”“荆楚大地”“苏米”等一批粮油品牌的快速崛起,使得我国优质粮食供给不足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优质粮食工程实施3年来成绩斐然,粮食产业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显现,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高粮食产品供给质量和流通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粮油产品的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说。

优质粮食工程落地有声

近两年,“广西香米”品牌在广西崇山峻岭间崛起,成为与吉林大米、山西小米、齐鲁粮油等粮食品牌齐名的全国知名品牌。广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广西立足区情及粮食资源优势,针对优质稻米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建设滞后、种植品种繁杂、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等“短板”,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以“广西香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抓手,引导和带动农民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带动一批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努力打造广西千亿元粮油产业,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质粮食工程是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载体。自2017年启动实施以来,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总投资达75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近200亿元,在全国规划建设优质粮食工程项目8000多个,截至2019年底,已实施4500多个,完成3800多个。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3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三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紧密衔接,共同服务于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为更多、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优质粮食”保驾护航。

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6个省份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布局和配置能力,规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多个,建成3000多个,规划配置农户科学储粮仓60万套,已完成40多万套。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及其他延伸服务,在促进提质进档、推动节粮减损、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陆续发挥效益。

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围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监测覆盖面达到产粮县60%左右的目标,30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依托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及高校现有质检机构、企业检化验室,规划建设粮食质检项目1500多个,建成近400个。

在“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方面,29个省份规划了398个示范县和195个省级示范企业,安排项目1300多个。紧扣“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推动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出了“吉林大米”“齐鲁粮油”“山西小米”“天府菜油”“荆楚大地”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

加强优质粮食工程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助农增收作用明显。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倾斜,共有200多个贫困县纳入实施范围,其中支持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帮扶的21个贫困县中央财政资金3.1亿元。如贵州省实施特种优势粮油订单种植720万亩,为种粮农户创造收益93.6亿元,惠及115万农户,其中贫困户近30万户,户均收入3100元以上。

推动粮食产业绿色转型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绿色优质粮食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升级、保障食品源头安全的重要手段。

“吉林大米”是吉林省着力打造的粮食区域公共知名品牌,是吉林省农业品牌第一闪亮名片。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构建大米“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经营。全省水稻平均价格始终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每斤0.10元以上,中高端大米产销量达到100万吨,实现农民增收15亿元。

与吉林省一样,很多省份都把优质粮食工程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和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有力载体,并将“五优联动”贯穿于粮食产业发展全过程。优质粮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加快实施“优粮优产”,支持示范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优质粮食订单、种植基地建设、土地托管流转等多种方式,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实现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优粮优储,保障优质粮食储存品质,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推动优粮优加,大力发展绿色、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增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优粮优销,进一步拓展产销对接渠道。

“围绕‘五优联动’,优质粮食工程正推动粮食产业不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

粮食产业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是影响地方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各地以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抓住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河南省漯河市地处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年粮食产量180万吨。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壮大粮食产业集群,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达到105家,加工转化率96%,主食产业化率60%,成为中国食品名城。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优质粮食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支持鼓励粮食龙头企业扩大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供给,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和企业推广全产业链经营、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主食产业化、粮食循环经济等方式,加快向产业中高端和链条终端延伸。如山东中裕集团依托企业人才战略、“产学研”融合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种子研发、农技推广、智能化升级、信息化应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升级研发体系,创建了一条国内最长最完整的小麦闭合循环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围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标准引领倒逼质量提升,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多元化粮油产品供给,培育一批名牌粮油产品。如“山西小米”借品牌引领价值提升,产业联盟企业销售额突破7亿元,辐射带动贫困县30多个,辐射农户9万余户,带动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打造供应链,依托粮食物流枢纽和通道,完善多层次粮食交易市场体系,将种植、加工、消费连接成有机整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销售渠道。如重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谋划粮油产业园区,吸引中粮集团、重庆市储备粮公司、益海嘉里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入驻,发挥产业集聚规模化优势,形成以粮油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粮油供应链。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优质粮食工程势头越来越好,成效不断显现,效应逐步放大。今年是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攻坚之年,大部分项目将在今年落地见效,也是成效进一步凸显之年。如何进一步推动优质粮食工程的有效实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推动优质粮食工程落地见效。要坚持边实施边总结、边探索边完善,充分吸收基层实践中的做法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不搞“一刀切”,给基层因地制宜实施留有空间,务求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坚持问题导向,真督真导见实效,确保各地项目符合国家支持方向,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严格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敢于动真碰硬,及时指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立行立改。要坚持典型示范引领,不断放大实施效应。

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强化措施,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一是进一步放大实施成效。继续采取视频会议、项目库在线监管等方式,加强项目调度,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二是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继续深入挖掘典型,适时召开全国优质粮食工程现场会,复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更大范围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围绕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引领消费升级、实现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等方面开展系列科普宣传。四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坚持遵循市场规律与政府引导支持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突出“三链协同”“五优联动”,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和特色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企业,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记者 刘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