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划一的楼房、宽阔整洁的街道、草木掩映的广场、怡然自得的笑脸……如今,走进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的沿湖村,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昔日“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的“渔花子村”,变成了如今的“江苏最美乡村”“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来源于以沿湖村“两委”班子成员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面对“一穷二白人心散”的情况,如何让祖辈来山东、河南、山西、安徽四个地方的渔民“相信党、相信村集体”?沿湖村党委明确提出,要在村党委的领导下,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三项民主机制,把村里的大小事项决定权全部交给村民。看到村“两委”为了大伙儿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千余名村民开始打心底认同沿湖村,这也把百姓心底的那把“发展”的火点燃了、烧旺了。有了村民的支持,村党委决心带领大家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先后开发出12900亩养殖水面、1500亩贝类养殖开发基地,以特色、集约养殖带动渔民们捧起了“新饭碗”。
“靠水吃水”管得了“温饱”,管不了“小康”。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邵伯湖要退渔还湖,退出围网养殖。沿湖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渔民,渔民们劳作中流传下来的渔技、渔歌、渔俗是一大“宝藏”。经过深思熟路和多方探讨,村党委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生态和渔文化资源,决定大力实施“旅游兴村”。积极发动党员干部走访渔民,收集整理渔村传统特色文化,由党员中心户带头,推动传统渔家技艺申遗和邵伯湖渔博物馆建设,实现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
不仅如此,村党委还搭建“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平台,成立“旅游发展党支部”,由党组织领办“生态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邀请设计专家为全村做了乡村旅游规划,注册“印象邵伯湖”系列商标,举办渔村“美食节”“放鱼节”“杀围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申报渔村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村民开办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渔家乐”“水上船家”和民宿客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如今的沿湖村,旅游产业收入2600万元,捕捞业收入15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45万元,人均年收入3.14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富口袋”的同时,村党组织还凝聚经济带头人、文化传承人、道德模范等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形成了“常来渔家”、“小马哥”、“民宿管家”等一批党员创业典型。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沿湖村党委成立战疫行动党支部,责任到人,包干到户,成立“党员带货分队”,党员、干部当“代言人”与电商平台对接,打通销售渠道。如今,村党委又吸收借鉴当下“网红经济”商业模式,组建“俏渔娘”文化志愿团队,开设抖音公众号,在销售渔产品的同时,传播渔文化,展现渔村新风貌,目前抖音粉丝已有数千人,视频点播数百万次。(陆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