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鳞片的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等,不同的种类有所不同。因此,根据鳞片鉴定蛇的种类,是普遍采用的方法。蛇类的鳞片就其所在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头部的鱗片

1.头背鳞片

(1)吻鳞:位于吻正中的1枚鳞片,其下缘(唇缘)一般有缺凹,

口闭合时,细长而分叉的舌可经此缺凹伸出,从背面一般只能看见吻鳞的上缘。

(2)鼻间鳞:位于吻鳞直后方、左右鼻鳞之间的鳞片,正常为1对鳞片。有的种类没有鼻间鳞,如两头蛇属;大部分海蛇也只有1片鼻间鳞。

(3).前额鳞:位于鼻间鳞后方的鳞片,常为1对。有的种类只有1枚,如后棱蛇属及黄腹杆蛇,也有的种类纵裂为2枚以上,如滇西蛇。

(4).额鱗:位于头顶中央,介于左右眶上鳞之间的鳞片。1枚,略似龟甲形。

致富经养蛇_致富经养蛇视频大全_养蛇致富女蛇毒44亿

(5).顶鳞:额鱗直后方的一对大鳞片。闪鱗蛇属为前后两对,同时在四枚顶鳞的中央嵌有1枚顶间鱗。

(6).枕鳞:顶鱗直后方的1对大鳞片(我国仅眼镜王蛇具有此鳞)。

2.头腹鱗片(图2-3B)

(2)额鱗:下领前缘正中的1枚鱗片,略呈三角形。

其位置与吻鳞对应。

(3)颏片:颏鳞之后,

左右下唇鳞之间的成对窄长鳞片。一般为2对,分别称为前颏片和后颏片,前颏片左右二枚常是彼此相接,后颏片左右则常有小鳞介于其间,左右颏片之间形成的鳞沟,叫颏沟。钝头蛇属一般有3对颏片,左右镶嵌排列,

没有颏沟,瘰鳞蛇也没有颏沟。

(4)下唇鳞:颏鳞之后,下颌两侧唇缘的鳞片。下唇鳞有多对,一般第一对下唇鳞在颏鳞之后彼此相接,将颏鳞和前颏片分开。少数蛇如颈斑蛇属、海蛇的第一对下唇鳞左右不相切,与前颏片及额鳞相切。

1.头侧鳞片

正常的是左右两侧对称排列。由于存在变异,往往左右不对称。

(1)鼻鳞:鼻孔开于其上的鳞片,一般位于吻两侧,左右各一,其间相隔一对鼻间鳞。有的种类鼻鳞为完整的1枚,有的种类则有一裂缝,把鼻鳞分开前后两半。

(2)颊鳞:介于鼻鳞与眶前鳞之间的较小鱗片,通常1枚。有的种类没有,如眼镜蛇,两头蛇;有的种类多于1枚,如鼠蛇属。

(3)眶前鳞:位于眼眶前缘,1至数枚。

(4)眶上鳞:位于眼眶上缘,额鱗的两侧,正常每一侧1枚(此鳞实际位于头背面)。

(5)眶后鳞:位于眼眶后缘,1至数枚。

(6)眶下鱗:多数种类没有,由部分上唇鳞参与构成眼眶下缘。若有眶下鳞,则呈长条鳞片,构成眼眶下缘,或者较小靠近眼眶下方,称之为眶前下鱗;靠近眼后下方者称为眶后下鳞。

(7)窝下鳞:鼻孔与眼之间有个陷窝,称为平面窝,仅蝮蛇亚科的蛇类有此窝,平面窝下方的狭长鳞片称为窝下鳞。

(8)颞鳞:位于眼眶之后,介于顶鳞和上唇鳞之间,一般可分为前后两列。其数目可以用式表示,如1+2表示前颞鳞1枚,后颞鳞2枚。

(9)上唇鱗:位于吻鳞后方,上颂两侧边缘的鳞片。上唇鳞直达眼窝下方,称为人眶鳞或入眼鳞。上唇鳞共9枚,其中第5枚和第6枚入眶,在此两枚鳞的前后分别有上唇鳞4枚和3枚。

2.躯干部的鳞片

(1)腹鳞:覆盖于躯干腹面、肛鳞之前,正中的一行较宽大的

鳞片。腹鱗在陆栖蛇类的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树栖蛇类的腹鳞中央较平,两侧形成棱角;半水栖蛇类的腹鱗较不发达;穴居种类(如盲蛇)没有腹鳞或较窄小。

6.肛鳞:紧覆盖于泄殖孔之外半圆形的鳞片。一般纵分为2枚或者为完整的1枚(图2-4)。

7.背鳞:被覆躯干部的鳞片,除腹鳞和肛鳞之外统称背鳞。

背鳞排列前后略呈纵行,可计算行数。计数一般取颈部(头后两个头长处)、体中部(吻端到肛孔之间中点处)及肛前部(肛孔前两个头长处)3个数据。可以用式表示,如21—19—17,即表示背鳞在颈部21行、中段19行、肛前17行。如果只写背鱗19行,则指中段行数。背鳞行数一般都是奇数。背鳞正中的一行鳞片又叫脊鱗,有的蛇类脊鳞扩大,如环蛇属、树蛇属。

8.尾部的鳞片

9.尾下鳞:尾部腹面鳞片一般为双行,左右交错排列,其数目以对数计算,但尾尖1枚成单行;少数种类如环蛇属、脊蛇属尾下鳞是单行的;有些种类如蕲蛇、温泉蛇的尾下鳞是成对或单行两种形式兼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