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反复强调“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我们的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大力促进我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市政协常委会将“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确定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之一。根据工作分工,市政协副主席厉春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的专家,通过市内调研、省内外考察,就如何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及任务要求

(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重大战略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及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

(二)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推开。经过十年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部分省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教育教学应用,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从重点建设阶段向整体建设与应用整合阶段过渡。截至2016年,短短的几年,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了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了80%,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极大提升,以“三通两平台”为标志的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国家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

2016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了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的主要任务。

“四个提升”即:完成“三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大幅度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

“四个拓展”即: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加强硬件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市市区两级政府及教育部门,以薄弱学校改造和义务教育均衡区创建为契机,将信息化作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投入约4.5亿元,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289所中小学(不含教学点),10M以上宽带接入率达到了73%,校园网建有率达到了71%,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到了86%,计算机生机比达到了15:1,为我市“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平台建设,资源和管理服务初见成效

为更好地提升我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教育管理信息化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校积极利用国家和级教育资源平台,下载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网上学习、教研、晒课等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龙华区率先建起了全省第一个区(县)级教育资源平台,在区级教育教学质量检测、网络教研和平安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区、各学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和教师管理系统在海口的落地和实施。

为加快推进我市学业测评信息化建设,2015年市教育局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建设了“海口市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评价及教与学分析系统”。两年多来,该系统已完成1940场考试521万份试卷的网上自动化阅卷,以及学业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较大地提升了“教与学”的科学评价能力和水平。

为加快我市智慧校园建设,2016年市教育局又与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北京云校将207套智慧教育云平台及配套服务无偿赠与我市中小学使用。目前,全市已有238所学校、2185个教学班、6539名教师和91525名学生,加入和使用云校智慧教育平台。

(三)抓好试点探索,推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

海南省是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省。为更好地发挥试点探索和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共有9各学校(单位)作为试点单位直接参与改革试点工作,占全省试点单位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美兰区的“同步课堂”试点、龙华区的金盘实验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秀英区的27小定制化智慧校园管理机智慧课堂建设,成效尤为突出。自2014年起,海南侨中、滨海九小分别和美兰区的演丰中学、演丰中心小学结对,积极开展“互联网+课堂”探究,有效实现了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网络互通、课堂同步、实时互动,较好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2016年底和2017年初,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两次到海口调研,对我市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强化师资培训,积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为加快提高我市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自2014年起,市教育局委托华东师大等重点师范大学,每年为我市举办两期教育信息化高级研修班,先后有400余名市、区校长及教育信息化管理和研究人员参加了培训。此外,近年来,四个区也通过邀请国内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选送校长和骨干教师分批到北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等名校脱产研修,以及鼓励教师依托国培项目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网上培训,组织教师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区级和校本培训,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五)做好规划设计,统筹推进信息化工作发展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提出的“中心城市要率先实现国家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重点任务”要求,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市教育局聘请上海邮电设计研究院,为我市编制了《海口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海口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目前,项目一期(1.31亿元)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概算均已通过市科工信局评审。

根据规划设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按照“全省一流、全国中上水平”的目标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我市将依托党政办公网建设海口教育城域网,城乡学校通过使用党政办工网光纤或租用通讯运营商光纤,均可实现1000M接入教育城域网;全市学校100%建成校园网、100%班级配有多媒体设备;依托“南海云”建成“海口教育云”,完成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完成人人通平台建设,教学空间人人通与学习空间人人通开通率达100%,全面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任务。

三、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领导力度不够

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需要党委政府科学规划、统筹推动,以及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密切配合、协同推进。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建立起市级的组织领导机构,没有形成全市统筹推进、科学有序发展的工作机制。各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各自为阵,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资源浪费及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突出,加上教育、发改、财政、科工信等相关部门职责任务不明确,协调配合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极为不利。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三通工程”建设缓慢。截至2017年7月,我市中小学校10M以上光纤接入率仅为73%,校园网建成率仅为71%,多媒体教室配备率仅为86%,尚未达到省教育厅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对全省提出的“10M以上的达到90%以上、校园网建有率达到80%以上、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与我市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也相距甚远。

二是硬件支撑能力较差。截至2017年7月,我市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与班级数比例为1:15、互动白板成套率为59.96%、视频展台成套率为66.32%,只能够满足部分班级每周1课时的信息技术课开课要求;生机比为15:1、教师计算机配比为76.5%、教师笔记本电脑配比为24.8%,处于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水平。此外,多媒体设备主要围绕教师教学进行配置,缺少对学生应用的支撑,并且大部分设备已进入报废期,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不高,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机制也未完善。

三是资源和管理平台建设滞后。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虽然已于2015年提出并通过了项目的审核,但是由于市政府2016年要求将该项目列入PPP模式建设,PPP建设相关工作推进缓慢,致使我市统一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至今仍未启动,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没有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严重制约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更无法起到省会城市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三)教育教学应用水平较低

目前,我市许多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意识、能力、素质还较弱,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和积极性不够,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除了试点单位学校外,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应用仅处于教学展示等较低层面,交互式教学还远远未能达到。由于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搭建及利用整体能力较低,我市运用公共资源开展教研、备课,组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服务薄弱学校,通过数字化提升育教学管理水平等工作还极为滞后。

(四)教师能力素质差距较大

近年来,我市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教师总体能力与信息技术教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制作课件,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导致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出现闲置现象。许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基本停留在PPT单向传输及运用课件教学的阶段,能利用互联网和利用平台实现教学创新、教学改革的教师还是极少数。另外,老教师比例较大,信息技术教学培训较困难,培养培训力度亟需加大。

(五)督导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我市全市性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职责要求还没有进一步明确,针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课程、资源、教师、学生等不同方面的信息化工作评价体系和办法也尚未制定,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指导、督导、评价、激励工作无法开展,极大地制约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有序发展。

四、外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一)抓统筹,推动教育信息化一体发展

郑州、宁波、合肥三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交互式一体机、班班通、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在云平台优质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空间、管理平台、教师培训平台建设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三市政府切实担负起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体责任,“十二五”时期就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制定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整合教学仪器站、电教馆、教科网管理中心机构,成立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形成集“图书仪器配备、电教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推广、技术标准制定、智慧教育推进”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推动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推广与应用的核心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市级统筹,加大工作力度,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抓建设,夯实“三通两平台”基础

一是定标准。为避免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阵、重复建设、不融不通、浪费资源,郑州市专门研究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信息化教学应用系统、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方面建设项目的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并结合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工作实际,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分类推进,形成特色。

二是大投入。“十二五”期间,合肥市政府投入达26.3亿元,用于教育装备及信息化建设;郑州市政府投资4亿多元,用于推进中小学“班班通”提升工程建设。高强度的资金投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是重合作。郑州市注重政企合作,积极与郑州广电、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合作,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为郑州教育开通了千兆骨干光纤和互联网出口,分别联通了全市所有的公办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总出口带宽达到24.4G。政企合作加快了信息化教育的互联互通建设。

四是推项目。郑州市大力推进“班班通”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覆盖全市所有公办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共1364所学校、22419个班级,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实际班班通运行维护服务中心。该项目使市、县、校融为一个整体,让教师、学生、社会公众、教育管理者达到了无边界沟通。郑州市建成的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总容量超过10T,为全市幼儿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达90万余条;平台注册教师8万余人,2016年资源使用量达3000余万次,教师人均使用353次。郑州市2015年建成的教育公共管理云服务平台,包括“电子政务、教研培训、招生考试、高清监控、数字校园、数据中心”六大应用,使之在郑州教育系统内部,覆盖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办公桌、每间教室和校园重点部位;在系统外部能延伸到每一个学生家庭。

(三)抓应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效

2014年至2016年,宁波市通过推动智慧教育统一门户、智慧学习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云平台建设,完成了“智慧教学管理系统、平安校园监控系统、智慧校园卡、云机房、有问必答、云录播、无线网络全覆盖及统一认证、中小学校远程控制实验中心、涌上云校三屏(电视端、电脑端和移动端)互动、移动OA”项目部署推广,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合肥市以学校为阵地,融合创新,深化应用,2014年至2017年,陆续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全面推进、智慧校园试点、智慧校园全面建设工作,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省资源平台教师注册率达100% ,市资源平台访问量达130万人次,访客达22万人;名校网络课堂、智慧课堂、大数据个性化教与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大练兵、“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学生学业数据评价等广泛应用。

郑州市2016年投入1200万元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引导全市学校通过“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他们还拨出500万元作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专项经费,用于版权保护,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四)建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建立培训工作制度,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宁波市大力实施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教育局长参加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提升信息化规划、领导和执行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和项目校校长培训;采取“送教下乡”、“送培上门”等方式,对农村学校提供针对性培训,并组织专家团队现场诊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督导评价制度,促进教育教学应用。从2015年起,郑州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督导,督导结果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重要依据,督促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在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大应用力度,形成一手抓项目建设维护,一手抓成果转化应用的良好格局,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五年,我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地经验,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目标,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力争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使我市的教育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

1、建设的重点要有新突破。要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光网工程”、“基础设施进化工程”、“海口教育云”建设,建成基于党政网裸光纤的教育城域网光传输网和核心骨干网,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并不断提升出口带宽,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和应用;高标准配置所有学校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主播教室、班级多媒体等信息化装备,不断提高所有学校教室多媒体成套率,为“优质资源班班通”提供坚实保障;构建服务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应用支撑平台“海口教育云”,集中建设基于统一标准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创造“网络学习人人通”的良好信息化基础环境。

2、建设的模式要有新突破。要认真落实政府推进教育信息化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强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采取租用服务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网络和硬件的基础设施,加快解决所有学校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问题。可采取“互联网+教育”PPP模式,加快海口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加速提升我市“三通两平台”建设水平。通过服务外包方式,提高信息化设施的运维水平,保持较高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3、建设的水平要有新突破。一是通过教育光网工程建设,到2018年底,建成基于党政网裸光纤的教育城域网光传输网和核心骨干网,主干带宽不低于60G,互联网出口带宽不低于4.5G,所有学校可实现1000M带宽接入。二是通过基础设施进化工程建设,到2019年底,全部建成完备的校园网,所有学校普及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到2020年,50%以上的学校建成无线校园网;到2019年底,教室多媒体配置率和成套率达100%、教师电脑配置率达100%,初高中生机比达10:1、小学生机比达12:1。三是通过“海口教育云”工程建设,建成海口教育数据中心,海口教育云平台,完成教育局基础数据库系统、教育云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部署与应用。四是通过建设智慧教室建设,使智慧教室占普通教室的25%,使我市逐步向教育信息化强市迈进。

(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要有新突破

4、推进教育大数据计划。到2019年底,完成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学生上网主题数据集市建设、学生会考成绩入库,完成绿色教育质量指数采集系统建设并成功试点;完成学生上网数据挖掘与策略模型建设,为教育教学各个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

5、建成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到2018年底,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均能获得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能够具备云存储和本级存储的同步能力;形成成熟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各个学段的学科能够提供覆盖整个学习链的学习资源包,符合翻转课堂、泛在学习、分层教学、柔性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的需求。

6、完成资源中心平台开发。到2018年底,实现统一资源目录,完成部分区级资源库的整合;课件、题库覆盖所有学科教材章节,覆盖所有知识点,为村小、教学点的语文、英语学科配发电子课本账号。教学与学习工具类软件基本具备。完成人人通平台建设,学习空间、教师空间、机构空间、家长空间开通率达100%。

7、完成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到2018年底,教师、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化需求选用相应工具软件,包括教学-备课工具、教学-命题工具、教学-交互工具、教学-微课工具、教学-云评课、教学-电子课本、学习-交互工具、学习-答题组件、学习-作业工具、学习-适性测评、学习-电子课本,深入开展信息环境下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与学。

8、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实现教师业务管、评、训的信息化系统融合。建设网络教科研平台,实现基于视频的在线评课、备课、课题交流等教科研活动。到2018年底,建设教育绿色质量检测系统,教师教学过程和继续教育数据、实证材料入库率达100%。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有新突破

9、通过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计划,建设智慧教室,创新教学模式试点学校,推动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0、通过建设互动课堂软件平台,支持主动学习课堂模式,推进讨论式学习、协作性研究、导学自悟、泛在学习、翻转课堂、弹性学制、走班制等方式的推广应用。

11、通过建设学业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年级考以上的考试分数采集与入库,实现基于智能终端的作业评分的数据采集与入库。

12、通过完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信息化系统,推进家校互动、学生监管、家长学校、社会评教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

13、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教学创新,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式,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利用“海口教育云”平台的优质资源和软件工具,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教学。教学发展水平较高的学校,建设无线校园网,鼓励学生自备智能化终端,探索翻转课堂、生本课堂、分层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衔接,探索校内教学与校外辅导的衔接。

14、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提升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能力。深入推进“专递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深入推进“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深入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深入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鼓励、要求名校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致力促进我市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要有新突破

15、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各级政府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尽快成立高规格的市区两级政府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教育、发改、财政、科工信等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有序发展。整合教研、电教、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力量,成立教育信息服务中心,加强对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推广与应用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起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的制度,统筹本学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

16、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机制。落实政府投入主体责任,建立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分工机制,围绕全市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对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进行统筹安排,加强教育信息化经常性经费投入保障,确保教育信息化年生均投入不低于500元。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明确教育信息化在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比例,形成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税收、土地、金融政策扶持等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17、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工作机制。加快制定针对区域、学校、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办法和奖惩措施,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加大奖惩工作力度,有效促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18、完善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编制与职称评定制度。增加学校网管人员编制,规范网管工作量标准,推进校级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实现网管岗位职称评定的体制突破,将网管工作年限折算为班主任工作年限及任课资历。

19、建立教育岗位信息化培训与达标制度。完善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并纳入岗位入职资格认定;完善职后信息化专项培训与职称评定及奖励挂钩制度,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持续提升。

20、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价制度,形成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立项、建设、推广、评价制度体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