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特色】
——记天华学院“修身苑”文化长廊建设系列活动
人们常说,“最差的教育是人管人,中间层次是制度约束人,最高境界是文化塑造人”,从中看来,文化是育人的最好方式,能起到社会生产力的作用,难怪乎,有的学者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高校的生命所在,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高校人文传统和优良传统的根本之源。校园文化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为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天华学院建造了300米仿古建筑——“修身苑”文化长廊,并围绕文化长廊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起到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修身苑”文化长廊建设的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自2005年4月正式创建以后,立志于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脱节现象,小学、中学推行应试化教育,进入大学后立即变成了轻松化教育。这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自觉性不强、自由散漫等现象,而对民办高校而言更是如此:一是学生进校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觉性;二是没有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比较散漫;三是学校部分学生家境较为优越,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吃苦精神。培养好、教育好这样一批学生,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养成教育。
再次,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教书和育人相分离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的学问和人格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许多学者和高层领导在各种场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未来的危险来自哪里?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担心成千上万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之后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问题,担心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当代大学生缺乏诚信和责任感,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综合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现象以及天华学院学生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修身教育,增强学生自觉性,增强诚信意识,进而落实到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孝敬父母的责任上,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抓住了时代切入点,具有很好的育人效果,能够形成思想教育特色。
那么适合当代大学生修身及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提升大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很好的途径。但是民办高校的起步发展较晚,许多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学校的整体特色及人才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一所优秀高校的学校文化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民办高校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现今的民办高校都还没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文化,这就导致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归属感不强。校园文化建没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物质没施建设,但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的基本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鉴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加强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意义十分重大。为此,2009年暑假,天华学院董事会拨款修建了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修身苑”文化长廊。
二、“修身苑”文化长廊格局
“修身苑”是一条依水而建,气势恢宏,与天华整体仿古式建筑风格谐调,并带有江南古建筑特色的长廊。它以亭台贯穿联系,长约三百余米,仿古式花窗点缀其间,营造出了垂柳依依、碧波微漪、画栋雕梁、诗文满壁的文化氛围。
修身一词,出自《大学》第一章,“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人生立于世,当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培养自己的意志品格,为将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修身苑”的命名,充分体现了天华的教育思想,是以培育社会有用之才为目的,培养德才兼优、品格高尚、趣味高雅的优秀人才。
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同志为之亲笔题名为“修身苑”,山东大学新儒学著名代表人物、颜回第七十九代孙颜炳罡教授为之作记。沪上著名的寿星书法家、八十九岁高龄的高式熊老人为文化长廊题写楹联:“天道千秋盛,华章万世传”,字体古朴清健,笔力遒劲。对联中巧妙地隐含了“天华”二字。“天道”是指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千秋盛”点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不绝,而今又逢千年盛世。“华章”是指天华师生谱写盛世华章,而这华章将由天华学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了天华教育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勇于担当,放眼未来的精神风貌。
天华学院董事长邹荣祥为文化长廊的“正心亭”题写联语:挺起胸来,堂堂正正做人;伸出手去,勤勤恳恳做事。表明文化长廊的功能,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正心亭”的命名。也是出自《大学》第一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修身的“八目”。而正心是修身的开始。只有心正,才能够修齐治平。这幅集颜体楷书对联,体现了天华学院着力于培养踏实肯干、诚信守礼的实用型人才。做人就是要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做事就是要心正意诚、勤勤恳恳。
门口的对联:修身、明德、诚信、感恩;励志、勤学、爱国、奉献,清楚地提示了修身苑的主要内容,共分七大部分,以修身明德为总论,以励志创业、勤奋学习、孝敬感恩、诚信待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六大版块为纲,共辑录中国古代先圣贤哲精彩论述以及历代名家名言、哲理警句四百余条,分列原文,标明出处,释其古义,略加点评,共约四万余字。其内容大都取自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这些语录条文,集中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合符契。
长廊内部的仿古轩格,以竹简隶书及扇面书版两种形式陈列经典语录共91块。廊柱则以箴言的形式,选取可供人反复回味的名言48条,点缀其间。横竖相间,长短交错,形成了丰富饱满的文化内涵。在长廊的外侧,选编了《三字经》、《千字文》、《小学诗》、《弟子规》、《女儿经》、《增广贤文》、《格言联璧》等古代优秀蒙学作品,这些韵文作品的特点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供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塑造美好心灵。
大学的功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院董事会投入巨资打造这一文化长廊,是天华办学精神的具体反映与贯彻落实。既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开风气之先。
三、“修身苑”系列活动介绍
天华学院“修身苑”文化长廊于2009年10月份建成,文化长廊是学院为培养学生“挺起胸来,堂堂正正做人;伸出手去,勤勤恳恳干事”而精心打造的,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文化设施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一个部门
为了更好的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学院在2007年就成立了校本课程部,2011年发展为国学院和通识教学部。通识教学部负责全校通识教学工作。天华学院通识课程包含了“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西方文明”和“科技思维”四个方面的内容。大一的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列入天华学院学生的培养计划。本课程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共6个学分,大学四年每个学生学习通识课程的时间不得少于150学时。大一新生接受校本课程必修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素养。大一上学期开设“传统文化”和“创新思维”课;大一下学期开设“西方文明”和“科技思维”课。为大二、大三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
目前国学院共有7名专职教师,另有兼职教师若干,他们都具有全国知名高校的硕士或博士学历,既有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育事业以及传统文化的普及事业充满热情。在文化长廊筹建过程中,从长廊的设计到内部的装饰,原校本课程部(现为国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长廊建成后,国学院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围绕该设施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在全院上下掀起学传统、学修身的风气。
2、一个团队
为发挥文化长廊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方面的作用,学院在全校学生中招聘并培训了一批解说员,并给解说员们统一制作了服装。以这批学生讲解员为基础,2009年11月份成立了天华学院“国学宣讲团”,该宣讲团目前共有成员40人,他们年轻又富有朝气,并怀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校本课程部老师的培训下,他们颇具专业讲解员的水准。在团委、学生会的配合下,从2011-2012年度,“宣讲团”对全校2011、2012级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系列宣讲工作,共完成90个班次,3100余人的文化长廊参观讲解。
3、一门课程
为更好的发挥文化长廊的教育意义,国学院老师对通识课程中原有的“国学经典”版块的授课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该课程目前以文化长廊的内容为纲进行编排,通过“国学泛论”一讲和“经典感悟”四讲引领学生掌握经典智慧的核心内容,并感悟自我的人生。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对国学现象和国学经典有一定的认识,对修身明德、励志勤学、诚信忠孝和爱国奉献等精神有自己的领悟,从而培养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课程面向全校大一新生授课,让所有入校新生感受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今后利用文化长廊“正心修身”起到引导作用。
4、一条短信
每学期初党委宣传部会从浩瀚的传统文化长河中,挑选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名言语录十几条,并进行精心的翻译和简短的评论后,以每周短信的形式由辅导员发给全校6000余名同学,同时校园内的电子大屏幕也会发布每周短信的内容。
5、一本读本
针对文化长廊内的众多名言警句,国学院编写了《天华学院修身读本》。该读本图文并茂,简洁美观,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6、一个网站
为更好的增强学生对文化长廊的了解,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育人作用,校本课程部以“修身苑”为资源,建成了“天华国学网”。该网站包含了“文化长廊”、“名师讲座”、“国学经典”、“下载”等内容。(天华国学网网址:)
除了以上围绕文化长廊实施的“六个一”工程外,各个班级还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学习传统文化,学院还组织了精彩的传统文化讲座。总之,在天华学院,围绕文化长廊这个平台,形成了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对学校良好学风的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四、活动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文化长廊的修建,以及一系列围绕文化长廊所开展的活动,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萌发出初步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搭建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净化校园风气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化长廊现场的宣讲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宣讲团的抑扬顿挫的解说中,同学们仿佛置身于人文景观的旅游景点,感同身受的体会传统文化带来的震撼,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围绕“修身苑”内容开设的“国学经典”课程,经过一年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有大一新生听了“国学经典”课后,连连感叹:“听通识课程,就如同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
文化长廊系列文化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国学宣讲团的成员,他们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经过校本课程部选拨,最终走到了一起,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这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围绕文化长廊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才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无法平复内心的激动。正如“修身苑”文化长廊内的一副对联所写“挺起胸来,堂堂正正做人;伸出手去,勤勤恳恳做事”,这是所有参与这一活动的师生,矢志不渝的梦想,回顾这一年多的实践,在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时,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其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要把这些资源和学生身边的人、事、物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生活化,才更能得到学生的共鸣,起到更好的效果。万物中都有“道”,关键是要有发现“道”的眼睛。庄子曾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必须扎根于学生生活,而不是高居于学生生活之上,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我们才会发现学生所想,掌握学生所需,这样,我们才会从学生的生活中有的放矢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尤其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入手,挖掘开展教育的资源,学生自然会欢迎。
其二,我们要转变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观,在育人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往我们习惯将学生定性为教育客体,事实上在大学里,学生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形式上的客体,但教育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如此,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启发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长廊参观活动中,我们尊重讲解员在宣讲中的主体地位,用他们的解说感染参观者,并激发参观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自我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
其三,我们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我院的文化长廊参观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我们富有成效的教育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经典理论说服人,仪式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我们反对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化,但好的内容如果能有好的形式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将会更好。我们利用文化长廊,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配上国学宣讲团的讲解,从多角度感染学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