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优质客户的评判标准_银行如何评价优质客户经验_优质银行评价经验客户的话

文|李意安

在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引领下,大行的普惠投放正在直线拉升。

2022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3.60万亿元,同比增速23.60%。国有银行中,2022年六大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合计为8.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31.99%,远超行业平均增速。

对大行而言,比起“卷生卷死”的一二线城市,县乡金融的下沉市场确实算得上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涉微涉农贷款有望成长为银行新的增长动能。但在大行加速下沉的同时,原本牢牢扎根地方经济的城农商行不得不直面挑战。从错位竞争到正面硬刚,硝烟正起。

与此同时,监管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今年4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要求小微企业贷款从侧重规模增长转向追求规模、质量、效益平衡,支持重点领域小微市场主体,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并要求加强贷款“三查”,不得向无实际经营的空壳企业发放经营用途贷款。

从规模增长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监管关注重点的转变对银行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下沉市场找到真实的客户需求?如何在客户下沉和区域下沉之际保证资产质量?突破口在哪里?

答案是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大行在做下沉市场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经营地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够了解,对企业的信息积累较少,需要通过大数据赋能下沉市场的业务开展以提质增效;而地方性中小银行需要利用大数据实现客群的增量扩面,以应对大行的竞争冲击。

县乡金融现状:营销、风控困难重重

数据已经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不但零售金融如此,对公业务亦然。在对公场景中,数据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应用能力直接决定着业务的纵深能力。但现实是,虽然数据资产的理念已成为银行业通识,但在县乡金融的下沉过程中,无论是资产规模万亿以上的大行还是区域性中小银行,都呈现出“力有不逮”的趋势。

资产规模在万亿以上的大行,无论在战略还是技术投入上都十分舍得,在数据和系统建设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但就金融县乡下沉的效果来看,大行的数据优势也没有想象中那般显著。

建设银行一区域支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坦言,总行扶持小微的战略十分清晰明确,但战略在总-分-支逐级向下传导的过程中会逐步弱化。“尤其是一级支行进一步向下辖二级支行渗透的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哪怕支行已经开了很多年。当地小微生态因为此前没有进入经营视野,就没有相应的数据,或者有一些断裂的、很久未更新的数据,可利用率不高。信息不透明,无论是营销还是风控,都存在很大的现实困境。”

大行在小微金融的业务中,普遍采取的是信贷工厂模式,用工厂式、标准化、流水线的运作及专业化的分工改革审批流程。而信贷工厂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正是“数据”。

而许多区域性银行,也同样存在数据掣肘。

地方性中小银行虽然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因其经营范围偏安一隅、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基础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都比较堪忧,天然存在数据短板。加之人才配备、资金投入、技术能力的掣肘,大数据经营水平相对落后。

事实上,迄今为止,“小微做得好,村口狗不叫”,仍是很多县乡金融的真实写照。在许多县乡,要解决小微金融难题,“台州模式”依然是的最经典有效模式,业务员需要通过深入到村、社,扎根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在长期的关系经营中获取客户经营状况、未来现金流和人品的信息。因此,严格来说,小微企业信贷最大的问题不是风险高,而是成本高。除了最终落到账面的坏账成本,还有大量的时间、人力、技术等作业成本。

虽然如今的“台州”模式也已经从早期的扫街陌拜进化到了借助商圈、商会、产业链、供应链的力量以点带面,但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这一模式高度依赖客户经理的经验、能力,但这些很多是无法言传的软性能力,很难形成数据资产,进行标准化复制。靠这样的方式实现县乡金融下沉,渗透率始终有限。

大行下沉和小行破圈各怀愁绪,从“台州模式”到信贷工厂模式,银行一直在寻求的,是更行之有效的信息获取和筛查手段——哪里有需求,哪些是真实需求,哪些需求风险可控。逻辑归因,就在“数据”。

对大多数银行而言,数字化初代基建工作都已经完成,但如何让数据有效服务业务端的真实需求,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尤其是国有大行,坐拥海量的数据资产,但数据资产的挖掘深度却远远不够。数据根据热度可分为热、温、冷、冻四档,对大行尤其是国有大行的体量而言,大量冷、冻数据的存储成本并不便宜,如果不能好好挖掘利用,数据不仅将失去资产价值,甚至会沦为高昂的成本负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前期银行在做数据建设治理时,只考虑了数据归集和标准化治理本身,因此虽然数据中台建设完成,也形成了数据资产目录,却很少从业务侧的需求出发加以利用。但事实上,很多银行内部的数据,如果和其他数据,包括一些非结构化的、非金融的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加工、挖掘,就能成为对业务更加有应用价值的数据。”合合信息启信数据专家康龙说。

在他看来,数据能力的构建就应该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行内外数据深度融合协作,能够更好地优化数据模型,从而更有效地服务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中。

“比如,企业客户经营状况千人千面,信用状况参差不齐、企业关联错综复杂,尤其涉及到经营结构多元化、跨区域、跨行业的情况,银行的自有数据往往不足以支持营销展业和风险分析,就需要对外部数据资源进行引入。”康龙表示。

需要认清的现实是,数据的获取、整理、清洗、运用本身就有相当的门槛,而建模对专业度要求就更高,一套好的模型可以通过参数设计、有效性拟合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数据断裂带来的影响,也能通过大量的间接数据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

数据应用和模型建设对人才团队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对数据知识、建模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同时,也需要丰富的业务经验。即便在大行,科技部门不深入了解业务,业务部门不懂数据运营的现象也是常态,横跨业务与技术的复合人才十分稀缺,中小银行尤其是非一二线城市的区域性银行,就更难拥有这样的人才配置。

将科技部门的数据人才派驻到业务部门去赋能固然是必要之举,但更高效的做法则是引入“外脑”。

内外兼修,方为破局之道

“银行对公业务的开展,从环节来看,可以初略归纳为‘存客盘点->潜客挖掘->客户分层->商机线索挖掘->客户分配和触达营销->准入尽调->授信和用信->贷后风险监控->存客拓新’。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通过外部数据的赋能,大幅提高数字化效果。”康龙介绍称,“比如挖掘潜客户,银行往往都通过内部数据挖掘来寻找商机,单靠这种方式获取到的线索有限,如果引入外部商机线索来作为补充,线索类型可以原来的几十种拓展到数百种。”

事实上,无论是资产规模万亿级以上的大行还是区域性中小银行,在数据侧的建设上,都在不断引入新的外部数据源,从这一点来说,遴选靠谱的合作方尤为重要。

“首先是数据质量好不好,数据质量直接决定分析的结果和模型精准度。数据的丰富性、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都是评估数据质量的重要维度。而后是数据产品的专业度,供应商对银行场景理解是否足够专业,这一点,从其对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诠释就能看出。第三,数据获取的合规性和稳定性,数据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从长远计合规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最后,有没有成功的同业案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银行都偏好稳健,不希望成为试验品。”一家城商行技术负责人如此评价。

作为银行场景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康龙对此深有感触:“必须对银行需求吃透,甚至比银行更加先行一步,帮助银行把数据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中。

出于严格的内控机制,银行在供应商遴选的过程中,对竞标公司的规模大小以及在细分赛道的行业地位会比较在意。数据供应商提供的服务直接关乎核心业务。”

从这一维度来看,合合信息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旗下启信宝拥有成熟的商业大数据产品,在数据、技术、模型,以及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的成功案例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积累和经验,这也是启信数据团队能够服务好众多银行客户的重要依托。

面向银行对公业务的全流程,启信数据团队推出了专业的场景化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潜客名单获取、客户价值分层、商机线索数据挖掘、客户触达路径分析、客户分发转化、客户准入尽调、贷后风险监控,存客新商机监控和拓新。

康龙详细介绍了在银行营销拓客场景中,从准入筛查到客户触达之间的数据应用:

“例如,一直以来,银行都有途径获取一些潜客名单,但名单往往企业数量庞大,数据颗粒度却严重不足,营销人员无法判断哪些潜客价值更高,实际营销赋能效果有限。因此,构建客户分层评分模型至关重要。成熟的客户分层和商机线索的优先级排序都需要模型支撑,包括客户价值模型、线索有效性模型等。另外,对于潜客名单,可以先利用外部数据,对名单做批量风险排查,提前筛掉有风险的企业,避免客户经理浪费营销时间,实现降本增效。”

“对于科技企业等新兴的行业的信贷需求,需要量化的评估模型来帮助银行识别客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产业分析,需要构建产业景气度模型来分析判断产业的发展趋势。客户分配时,我们可以利用外部数据帮助企业补充地址等相关信息,实现潜客的自动分发。也可以利用大量的内外部关系图谱数据,构建触达路径,通过存量客户,找到存客和潜客之间的关系路径,方便客户更好地触达,提高营销成功的概率。”

市场反馈来看,效果立竿见影。康龙表示,某大行在一个区域性分行试点应用数字化营销拓客系统,为一线业务人员每日推送优质商机,对一线业务人员营销赋能效果明显,随着这套系统的持续应用,数据不断积累,模型持续迭代优化,其效果也不断提升。

内外兼修,知易行难。银行对公业务的“数字化”与“数智化”之间,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好在大部分银行都已踏出第一步,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也只是时间问题,跑得越快的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自然能占据竞争优势。

扫描二维码

即可获得银行数字化顾问的一对一服务

银行优质客户的评判标准_优质银行评价经验客户的话_银行如何评价优质客户经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