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岁月变迁,转眼间在儿科这个岗位上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在工作期间我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视病人为亲人,踏实认真的做好每一项工作。回顾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是百感交集。
儿科工作琐碎、繁杂、沉重,小儿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风险极高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NICU里面住院的孩子病情瞬息万变,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同时又是最精细的艺术。需要情感,需要创造和探索。一个优秀的医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经验及优质的服务理念。更需要有较强的自控力,要有严谨细微、主动勤快、果断敏捷、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我不但深知这些理论要求,更是在我的工作中时时刻刻地体现着这些要求。
刚上班时面对各种不同疾病,有些许的着急,意识到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想救治更多的患儿,更好的救治患儿,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努力。我注重学习,善于总结经验,总结同类病种病人的特点及治疗方案。下班吃过饭就又返回科室,遇到急危重病人抢救时我就寸步不离的观察老师抢救流程,进行总结,遇到疑难病例,会查阅资料,寻找合理的解释。就这样我的临床经验不断丰富,诊治病人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有信心。2008年被科室选派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修学习新生儿专业,我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进修期间勤奋努力,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修期间还曾收到患儿家属送感激的锦旗。学习回来,在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管理,新生儿危重症抢救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看到更多的危重患儿能顺利化险为夷,顺利康复,我与家属一样由衷地开心,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此时也觉得自己从事的职业的伟大,工作中的辛苦,委屈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工作中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亲眼目睹了儿科分科发展的历史,也经历了最艰难的日子。2004年正在下乡期间的我接到医院通知,医院分科,需要回到医院上班。要知道当时的我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儿,面对只有三个人倒班的现实,我没有什么怨言,白天女儿被她奶奶带到班上喂次奶,晚上孩子奶奶或爸爸带着女儿在医院陪我上夜班,那时一值班就是24小时,有时也会觉得好辛苦,但我从没退却,没有在面对患者及家属表现出不耐烦和急躁。就这样,女儿的幼儿时期伴随着我在那狭窄的办公室与值班室为一体的儿科急诊小天地里度过,一晃一年半就过去了,现在想起来都挺佩服自己的。但是我知道我选择了医学,也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献。
医疗工作无小事,这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对患儿及家属的爱心、耐心、细心和热心,我用心服务于每一位患者,让他们感受到在医院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温馨温暖,我就如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让他们心里暖暖的。夜班时,当别人都已进入甜蜜梦乡时,我仍穿梭在病房,当患儿频繁的咳嗽还没把家属惊醒时,我已在给患儿拍背。当这些得到了病人的肯定,并给予我很高的评价时,我会觉得自己用心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更是值得的!
深冬的一天夜间凌晨2点钟,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一个小婴儿急匆匆的冲进来,“医生救救我女儿吧?”当时,病房没有一张空床位,我赶快把孩子放到辐射抢救台上,打开被褥,看到的是一个面色苍灰,呼吸急促,点头呼吸,末梢循环差,咳嗽,喘憋的小婴儿,我二话没说,吩咐护士赶快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清理呼吸道,心电监护显示患儿心率186次/分,呼吸68次/分,患儿为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立即给予抢救处理,患儿皮肤颜色渐转红润,经过积极治疗,3天后患儿病情渐平稳,脱离了危险,家属十分感激,我也很欣慰。
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需要有信任感、安全感和亲切感,而优质的服务是这“三感”必不可少的基础。我经常作换位思考,想患者所想,并从规范的言语和亲人般的行为做起。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我以和蔼的积极态度,不断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让患者家属感觉到亲情般的温暖,使他们感到的是温馨的提示,而不是刚硬的条款;听到的是亲切问候、知情告知及和蔼解释,而不是“生、冷、硬、顶”。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理解和尊重他们,主动关心他们,想尽办法帮肋他们解决在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让患儿及家属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感。“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医患沟通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减少医疗纠纷。有一个胎龄仅28周的小早产儿,各脏器发育不完善,生活能力低下,呼吸不好,不会吃奶,但该患儿来之不易,母亲怀孕数次都未成功,是一珍贵儿,我压力很大,后来我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想问题,与家长细心沟通,让家属对孩子的病情有了很好的了解,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心中有数,家长非常理解,告诉我说只要尽心尽力诊治,不论是怎样的结果我们都接受,治疗上也很配合。诊疗过程中,患儿不断出现险象:呼吸暂停,喂养困难、呼吸、心跳骤停,我们没有放弃,经过全力以赴的抢救,患儿脱离了危险,奶量逐渐增长,反应逐渐好转。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痊愈出院。后期经过随访,这个小生命发育都很正常。看到奇迹般的小生命健康成长,我非常高兴,感到这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大的回报。
工作中我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坚决杜绝生、冷、硬、推现象,变坐堂行医为主动医疗服务,我的努力,使身边形成了一个“粉丝团”。有一个特殊的小粉丝,他是一个先天愚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一次因为阴差阳错接诊到市内另外一家医院,治疗几天后患儿病情未有改善,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劝说家属放弃治疗,患儿的奶奶就来找我,请求转入我院治疗,当时我科病房爆满,但看到家属那充满期望的眼神,我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就默许了她的要求。当患儿转过来时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查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显著升高。入院后给予呼吸支持,积极抗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加强支持治疗,血气分析渐好转,患儿生命体征渐平稳,我才算松了一口气,在患儿病危重期间,我每天查看无数次,每次对家属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最后患儿痊愈回家,家属满脸充满幸福和感激。此后每年春节家属都要给我打电话,让孩子说着不清楚的祝福语言,我听着很感动,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祝福,这一刻我知道,我的付出,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默默地奉献,辛勤地努力,十多年来的临床工作,我不但尝到了病人感激的甜,愧对家庭的酸,工作繁忙的苦与乐,病人责难时的辣。然而唯一不变的是我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无论多苦多累,我总是面带微笑,用我的技术、以温暖的双手和善良的心,为病人驱除痛苦和忧伤。记得连续有3年夏天,病人也多,我忍着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紫癜时关节的肿痛,和大家一起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休息一天。赢得了同事、病人及家属的敬佩和赞誉,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而今作为资深的儿科医生,我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还承担着一定的带教任务,担任一个小组组长,同组危重病人我需要每日查房,新入院病人入院当天或第二天查房,提出诊断及治疗指导意见。对于实习医师教会他们医院的制度,实习重点,通过提问、回答方式,还强调临床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只希望他(她)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年科室刚使用呼吸机时需查血气分析,需要抽取动脉血,不论是我科还是其他儿科遇到这类病人需要时我会立即去帮忙采血,并传授他们采血的技巧,很快科室很多的医护人员掌握了穿刺技术。
为了美好的明天,需要把握现在,更要掌握未来。在工作之余我积极总结,书写国家级论文4篇,省级论文7篇,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7项。就这样匆匆十几年光阴已过去,我奉献出了时间和青春,收获的是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更是同事们和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和肯定。由于过硬的业务水平和优质的服务,我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中青年医师”,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及“优秀代教老师”的荣誉称号。我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态度也感染着我周围的人,曾有年轻医生说我是她们学习的榜样,是她们学习的目标,我感觉到压力,也是动力。
作为科室一名年长医师,为科主任分担重任,我承担着十大员之一的临床路径管理员,每个月及时整理临床路径病例,进行分析,整改,积极推行临床路径,扩大实施范围,增加实施病例数量,控制治疗费用,使我科的入径率不断提高,完成率也不断提高。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岗位。”这是雷锋同志日记里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发挥最大潜能,作出最大奉献。“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医院的发展壮大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协助他人做好工作。在医院这个团队里只有我们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最大发挥,医院的价值才会有最大地实现。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就像在战场上的一个士兵,每天都是精神抖擞,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时刻牢记贺院长的赠言“事在人为”,不辜负院领导的期望,认真践行“秉恒致医,和精生命,仁德筑基,利民为本”院训,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创新,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和发扬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每一位患者,为我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灿烂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力量。尽我所能,真诚以待,为每位患儿及其家属带来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