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货的定义之中,发现价格是基础要义之一。但这里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词:未来。而一切价格波动的根据,均是对未来价格预期的表现,也就是说当前价格的反应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是多空双方基于自身的认知基础对于未来价格运行方向的“交易”;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有了与事实进程中不断的“偏差”切口,才会出现各持己方的进场动机。
比如择机上凭借研究工具得出结论后的高买低卖,又比如套利上于期现市场出现的统计概率进行的价差锁定;再比如套保商无需考虑价格波动后的刚性保值;关于最后这一点,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套保商根据随机供销进度,体现再投机方眼中“买卖”离场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时候套保交易根本不需任何理由,比如您是一个深谙投研技术的老司机,您设置的预挂空单被高位接盘的只是一名懂开关机整日机械买卖的初级套保员,于价格波动随之而来的心跳而言,后者可能仅仅关心执行命令的错对与否。
市场的商品期货研究员大多会做供需平衡表。供需平衡表一般而言只能固化到年度统计之上,而以月、周为统计的数据列表无法量化到现实之中,原因是:一、供给端的增减产计划在年度计划中变数较大统计口径会随着时间的演变提前或滞后,这点与企业的资金链情况与行政干预有很大关系。二、需求端的消费预估也是遵循历年的统计概况而言,短期需求端证实也是随价格的一个同步过程,从时效性上讲,非对称信息的价值在这一层面对于大众而言是较难精确量化的。综上所述的一般性投研方法论,立论基础也是服务于中长期,在这一点上与实际的交易过程会出现矛盾,因为受制于资金限制,心态限制,长周期交易极少。
具体服务于交易的研究框架,个人一些拙见:首先要明白交易的本质目的是关心价格的波动,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而中长期在当下关心并无太大意义,毕竟杠杆原则与资金成本上,一般人是不适宜的;而决定中短期价格波动的关键,需要现货微观面的变化,立足宏观基本面的背景,再到平衡比较消息面的扰动权重,最后落实到博弈资金层面的动向去交易计划,直至最后的计划实施过程;这中间的要素可以通过公开信息平台去整理,同时需要现货端第一时间的场内信息反馈,再到期货盘面的交易汇总去定义;比如,个人每天所作的功课不单单局限于公开信息平台上可罗列的基本面信息,在这一领域比我强过的老师太多。。。
我的心得是知其大概即可,但核心是自身需要过滤处理一番,比如正常的逻辑回溯上看是否存在大的矛盾;而细节的把控则来自于自身期、现数据的整理,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用心每日连续跟踪记录,并且形成一套对应价格可行比较的工具数据链,用统计概率的模式加以处理,在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升华;最后就是在临盘表现上,关注现货端同步时间内的成交信息,这里可以通过每日升贴水的节奏判断,同样可以通过近月基差的变动去反推。总而言之,这些临盘信息是决定交易计划里最扎实的一步。需要长期养成习惯方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而在实际操作中,期现资金的博弈逻辑梳理又自然构成对仓位管理的把控,因此这些细节都需要在实战中慢慢体会方能享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