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及太湖流域在长三角自然和经济地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与此同时,科创带也逐步在湖湾边聚集而成,内生为湖湾经济的发展动力,并为原有产业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本期澎湃城市报告《太湖湾边 科创跃迁》,通过实地调研太湖湾边的马山半岛与无锡影都,以生物医药与数字影视产业为两大样本,呈现湖湾资源向科创与经济价值跃迁脉络,讲述湖湾边的产业升级故事。
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2009号,原来的雪浪轧钢厂,现在叫 “无锡影都”,也叫“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曾被业内评价为“领衔中国电影产业3.0时代”的影都,2022年起正迈向“电影产业4.0”。
随着电影工业产业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技术成为各地竞相追逐的优质资源,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滨湖区根据本地特色,聚焦“数字创新”,试图靠近应用场景建立研发平台,在更快的循环、更灵活的反馈中,实现数字影视技术的迭代进步,为原有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澎湃研究所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以影视产业为样本,还原一个滨水区域的环境治理-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路径。
影视IP能否赋能文旅潜力?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近年来,不少人一边看剧一边找旅游目的地。有影视IP赋能的文旅融合场所,就意味着有增量游客。
没有《唐明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几大影视IP,也就没有“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三大影视城景区。无锡也不会成为“影都”。
无锡梅梁湖湾和贡湖湾之间的“三国城”,兴起于1980年代末,是国内首家影视基地。2007年,三国水浒景区获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同年,太湖蓝藻危机暴发,为减轻工业污染,湖湾边的年产值已破百亿元,年税收近亿元的雪浪轧钢厂,被列入关停企业之中,2009年关停搬迁。
就在雪浪轧钢厂的原址上,无锡市滨湖区政府在全国影视基地近八成亏损的行业现状下,反而逆市布局,围绕“数字影视科技”这一关键要素布局谋篇,以“科技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核心,着力打造现代电影工业产业链。
此后,老厂房被逐一改造成15座专业摄影棚,包括3座国内领先的水下特效棚,3座3000平方米国际标准影棚以及2座6000平方米超大影棚,园区还打造了数字电影科技馆、明星蜡像馆、电影时尚主题街等一批文旅项目。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内的摄影棚入口。 本文图片除说明外,均由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吕正音 摄
在影视拍摄方面,《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征途》《人世间》《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爆款从这里走出。《追光吧!》《为歌而赞》、B站跨年晚会、央视网络春晚等各大综艺也在园区录制。
但影视IP赋能旅游的潜力,可能有“时效性”。一旦IP热度降低,游客数量就立即会受到影响。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到,无锡影都虽然产出数字影视相关IP甚多,也形成过一些地区级别的旅游热度,但总体客流量不算特别高,与全球著名IP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等有一定差距。这也是国内影视文旅乐园的普遍境地。
按人流量统计,全年入园游客近50万人次。 游客又以亲子为主,多数来自无锡本地。“无锡人买全市景区通用的年票会便宜不少,每次都主要是带孩子来玩。”一位孩子家长说。
如何做好后续发展,如何延长生命周期并形成长尾的品牌效应,是无锡影都后续要思考的问题。
2023年8月某个周末中午,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内的摄影棚入口和灯笼道具。
“科技拍摄”+“数字制作”,驱动产业链条化发展
影视文旅,面向期望得到休闲度假体验的消费者来说,数字化是噱头,是加持,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影视文化IP的“硬核”部分,是影视IP制作环节,以及整个影视产业链。
因此,产业链数字升级成为无锡影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无锡影都在发展思路上没有选择更易获得持续现金流的影视基地,而是在2010年左右转向摄影棚为主的数字影视赛道,以数字拍摄为引导、以数字影视制作为核心。
北京电影学院专业电影制作人专业创始人、校企北影世纪(北京)教育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威克教授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佐证无锡影都的发展思路。李威克说:“首先考虑的还是主场景拍摄地点。”实际景棚和拍摄影棚尽可能放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片区,因为每一次转场都是成本。拍摄棚的性价比、配套酒店、商业餐饮也需要考量。
而数据,是更直观的成效体现。国家发改委发布信息显示,从“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末,无锡影都产值翻了约八倍,税收翻了十五倍多。形成年招引剧组80—100个,承接拍摄制作200余部的产业规模,实现年产值60—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近100亿元。
支撑以上发展的,是这段时期企业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多年深耕后,园区企业规模因各种原因有一定波动,但影视产业集群还是在不断壮大。目前,无锡影都已拥有800余家国内外知名数字文化企业,不仅覆盖了从上游内容开发,中游设计制作,以及下游的营销传播,也有衍生的制作培训、投资金融服务等,几乎囊括全产业链环节。墨境天合、壹贰叁云图科技、倍视传媒、诺华视创、盛悦国际等成绩亮眼的专业后期制作起家的公司逐步成长,甚至获得艾美奖等国际奖项。
承接海外优秀电影后期服务外包项目,是无锡影都主要产值增量所在,也是累积技术经验、催发园区技术迭代的主要方式。目前,先进的制作经验也应用在国内市场,如《流浪地球》《长空之王》等高质量的国产科幻片、灾难片中。
元宇宙还是虚拟拍摄?无锡影都数字化再升级
从上世纪80年代央地合作而推出的“无锡影视基地”,到2010年前后拓展新赛道数字影视,无锡影视不断拓展全产业链环节,也帮助技术迭代积累。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下,无锡影都也卷入元宇宙浪潮。
2022年,无锡影都打造“无锡元宇宙创新产业园”,涉及旅游、展览、演出、直播、购物以及剧本杀等多种应用场景,开启了园区数字化再升级的步伐。
近年来,投资数字影棚建设被各地广泛看成是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结合的最好抓手之一,无锡周边城市也各显所长,已经吸引了一些数字影视企业的迁移,比如上海松江区的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聚焦虚拟摄影棚相关技术,区位十分便捷;苏州昆山市周庄“数字梦工厂”和相城区的动漫电影产业集群,作为苏州发力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一部分正在快速成长;而另一边以短视频发家的常州,也开始打造“全域影视场景合作集群”模式。
如何对抗剧组和企业流动,同时在苏南的影视产业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和特色,成为了横在无锡影都面前的发展之问。
面向游客的元宇宙数字化虚拟场景应用,和带动相关产业的稳定收入没有直接关系。
2022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影视基地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虚拟拍摄被列作未来影视基地的发展方向,也被业内视为目前影视产业的增量所在。 无锡影都数字化的发展重心,也从虚拟元宇宙形成的沉浸式旅游,转向行业热点虚拟拍摄制片。
发展虚拟拍摄,意味着数字硬件装备相应升级。在国内影视基地的“装备竞争”中,一块“超极屏”的到来可见无锡影都的雄心。园区2023年引入LED虚拟拍摄屏幕,是最领先的数字化应用。此外,园区内也已有水下特效棚、数字人扫描矩阵等属业内最新研发的“黑科技”应用。
当院线电影的特效后期的数字制作需求变多,增加摄影棚、拍摄景别的丰富度,或许是最有效、最显著的供给。
真正考验来自研发、算力和人才
数字化升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从创新的源头来看,没有研发,就不会有真正的“影视+科技”。
目前,滨湖区数字化场景应用的研发和制造虽不在本地,但已有落户的趋势。研发更靠近市场应用,形成快速循环反馈,促进迭代。外来科研要素的本地化是关键。
比如,无锡影视产业LED虚拟屏幕研发合作者来自北京的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当地设立常驻 “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硬件先进,仍不是产业增量、赢得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最大“电影级巨幕拍摄屏”的制造伙伴,民营企业雷迪奥公司,来自深圳。该公司也向全球供应虚拟影棚LED,属于“隐形冠军”。
而要成为行业领先者、成为剧组的热门选择,最重要的就是在算力支持、人才储备上的提升,影视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都需要较长远的谋划。
原来制作数字后期的算力支持要求并不高,只需要一台配置较高的电脑便可完成;而虚实拍摄结合需要借助强大算例和顶级专业人才的解决方案。
“涉及虚拟拍摄和实景拍摄的话,传统的摄影棚空间运营思路已经不再适用,能否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是核心。”李威克说。能提供院线电影品质的解决方案的团队,国内目前可能只有一两家。来自好莱坞的“博采”是国内少数能满足符合院线电影标准的团队之一。
算力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综合体形成,是人机互动的关键点,是更综合的“新基建”。
本地不是没有算力相关的科研院所。神威太湖之光实验室作为中国第一的超算中心就位于同一湖湾的蠡园经济开发区内,雪浪算力中心也位于附近的雪浪小镇。但据了解,实验室属于国家部级,其算力支持项目主要在国家战略下的环太湖气候环境监测预测,以及及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还没有挂牌出售、广泛应用;而雪浪算力中心、雪浪云等新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多为当地的制造业。
未来,该超算平台可能惠及湖湾内的影视经济,形成影视中的算力产业化应用。
同时,无锡也从人和产业两方面入手,应对上述挑战。
产业方面,无锡持续增加算力和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建设,扩大当地的算力储备。在此趋势下,无锡国家数字电影园区计划再与外地机构进行合作,增加更多细分领域的研发功能,AIGC智能科创、影视智能算力中心,形成针对影视的算力“基础设施”,从而为虚拟拍摄提供辅助。
“我们计划在5G智慧虚拟拍摄、影视渲染、数字算力等数智平台的搭建及自主创新,与国家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靠近应用场景的实验室。由此,加速推进虚拟智能拍制的流程化、标准化进程。”无锡影都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无锡影都的数字化应用将进一步加深,努力朝着电影工业4.0的加速迈进,通过数字影视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持续完善,研发和应用的快速循环革新。
有了企业,就要有一定规模的人才,作为科创要素去支撑产业增量。
无锡正在引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相关学科的分校,开始培养包含数字经济各类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人才是否能支撑产业增量,可在未来验证。
2023年8月,夜幕下,位于长广溪和雪浪山之间、即将投入使用的东南大学无锡校区。
(澎湃研究所赵忞对此文亦有贡献)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