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生良在观察菌棒上的桑黄生长情况。
姚生良展示桑黄。
“要管好这小小的桑黄菌棒,可真不容易啊。”姚生良曾经营着我市最大的生猪养殖场,管理1.8万头生猪绰绰有余的他,面对眼前20厘米高的桑黄菌棒,很是谨慎。近日,省农科院专家一上门,他立即成了好学的“学生”,忙着追问近期培育菌棒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今年58岁的姚生良在袁花镇红新村甚至镇里、市里都有一定知名度。他养了十五六年的猪,曾把养猪的事业做到了全市最大,甚至还探索了水稻和猪混养的生态农业。可就在去年,为了响应我市生猪提质减量的号召,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停养猪场。
去年3月开始,姚生良主动退养,两个月后1.8万头生猪全都卖掉了。“不养猪,我能干什么?”面对空荡荡的猪棚,他心底燃起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掺杂着对未来的迷茫。
就在这时,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主动上门为他出谋划策,“听说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有个人工种植桑黄的项目,市场前景很好,要不要试试?”
姚生良对桑黄的认知,只限于知道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别怕,我们给你找专家,手把手教。”看出了他的犹豫,该农经局负责人告诉他,市政府与省农科院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给他提供技术支持。
这一席话激起了姚生良的兴趣,他先后数次赶到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参观考察。专家告诉他,桑黄是一种寄生于腐烂桑树上的真菌,被称作“森林黄金”,具有很 好的抗癌效果,市场前景可观,就是人工栽培技术很难掌握,国内才刚起步。据介绍,种桑黄的收益较高,每斤售价能达2000元,“一个桑黄菌棒能长一至两朵 桑黄菌,市场价能卖一百元呢。”
姚生良暗下决心,要种桑黄,还要把桑黄种好。他与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实施桑黄规模化栽培。于是,海宁市宏欣生猪养殖场正式更名为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也从一个猪倌成了生物科技公司的总经理。
“活到老,学到老。”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指派两名研究人员给予全程技术指导,为姚生良转行增添了信心,“专家每周都来,从培养基质选择、菌棒的消毒、灭菌、接种等倾囊相授。”
姚生良把100多平方米的仓库划出了一半,改建成了培养室,培养起了1万根桑黄菌棒。他拿起铁架子上整齐排放着的圆柱形塑料袋向记者展示,袋子内装着打碎的桑树木屑,顶端的黄色菌丝正向底部蔓延。
“预计5月底就可以移植到大棚里培养。”为此,姚生良把60亩的猪棚都拆了,改造成种植大棚,目前土地正在平整中。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养猪,行情不好的时候还会亏本。现在,一期1万菌棒的桑黄,今年10月份就能采摘,产值预计能达到100万元。在他心里,还有一笔环境账,“养猪的时候,有人走过养猪场,都会掩鼻而过。现在,种稀有真菌,没有臭味,也没有污染。”
在种植桑黄的过程中,他也遇上不少难题。桑黄菌棒需要长时间高温消毒灭菌,因为没有高温消毒设备,第一批菌棒不得不运到其他合作社加工,非常不方便。为 了扩大种植规模,姚生良还特地前往千岛湖一家菌菇种植合作社去考察,并引进了一项专利技术。他指着种植基地中两个正在建设的高温灭菌锅炉说,“专利转让费 加上建造成本,投入了30万元。”有了这两个炉子,姚生良的种植基地一天能加工2万个菌棒,基本上能满足原地高温消毒的需求。
“第一期种植下去以后,我们马上接种第二批,今年准备种植5万菌棒,明年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对于刚起步的新事业,姚生良显得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