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优质服务成效经验_成效优质银行经验服务案例_银行优质服务经验介绍

作者|邢炜「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4期

银行优质服务经验介绍_银行优质服务成效经验_成效优质银行经验服务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数字经济在我国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塑造核心竞争力以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中小银行凭借组织结构扁平、管理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贴近客户需求等“船小好调头”的独特优势,走出了与大型银行相差别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中小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和员工操作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拓客能力、收入能力和经营能力不断增强,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数字化经营提质增效。中小银行积极开展客户智慧经营体系建设,从经营范式、系统支撑、场景落地三个层面努力实现经营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大力推动企业级数字化客户经营平台建设,构建智能营销平台。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云网点服务体系,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金融科技拓展惠民服务半径,持续提升客户在产品、渠道、服务上的体验,客户活跃度稳步提升。

数字化风控智能安全。中小银行在智能风控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如完成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建设,运用多维度数据模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智能风控体系。在信用风险方面,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准入、便捷申请、“人+机”审批、自动放款、智能预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授信作业效率。在交易风险方面,通过规则及精准模型算法,毫秒级极速响应,实现风险决策,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数字化运营稳健有效。中小银行积极推动业务操作、内部管理的线上化和自动化,运营智能化能力大幅提升。一是通过自主研发RPA平台,替代规则重复的人工操作,降低操作风险。二是通过系统建设实现信贷审批和不良资产管理智能化、运营工作线上化。三是运用视觉及语音两大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提升营销、客服、催收等场景行为、话术的合规性。

数字化办公协同高效。中小银行积极推进智慧办公和智慧人事管理,办公流程耗时持续缩短。通过开发新一代办公门户、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监测系统、智慧党建平台、智慧工会平台等,让员工突破办公环境限制,实现操作便利化以及日常办公的集成和移动化,内部协同和办公效率不断提升。

数字化基建持续夯实。中小银行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体系,核心系统建设实现内部系统的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实现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场景共建、业务共生、生态共通。加强开发平台推广应用,满足业务敏捷创新和迭代优化需求。积极探索和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隐私计算、卫星遥感等新技术,不断夯实技术底座,增强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但相比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管理、风控、生态等方面的挑战。

资源投入比较优势不足。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和储备相对不足,缺乏规模效应。以人才为例,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小银行普遍认为影响其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缺失、人才竞争力不强,并且近七成受访银行认为这一问题难以解决。同时,持续高成本投入及后期维护的压力较大,科技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多以与第三方合作或外包为主,很难掌握核心技术与资源。

数据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数据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多数中小银行已开始建立相应的数据治理机制,但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等方面与大型银行仍有较大差距,整体数据管理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调研发现,一些中小银行开始着手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或数据中心,但仍有一些中小银行底层的数字化基础架构不够完善,同时管理体系落后,使得数据分散、标准不统一、整合难度大。

金融风险防控难度较大。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对银行智能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小银行在技术和数据治理方面的劣势导致其在信贷风险精准识别和防范方面仍面临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进步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如网络攻击风险、隐私风险、合规风险等一系列新型“数字风险”,中小银行在应对这类风险和挑战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缺乏体系化的前瞻性布局和规划。

公共数据获取成本较高。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片段式”“线条式”的数据已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中小银行迫切需要补充更多数据源,但在实际业务中,政务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个别地方政府开放公共数据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同意开放数据,但不同地市政府数据的标准和格式不统一,中小银行在对接政府数据时,只能依次重复对接,无法一次性通过“总对总”完成。同时,数据标准和格式的差异进一步增加了中小银行的数据处理成本。此外,从大数据公司角度来看,中小银行数据需求量相对较少,单家中小银行直接对接大数据公司可能面临数据成本过高的问题,存在成本收益不匹配现象。

外部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当前,大型银行下沉和互联网金融给中小银行转型带来双重挑战。一方面,大型银行依托数字技术的高渗透性和无边界性加快了业务创新和线上化,增加了金融供给,降低了融资成本,抢占了一部分地方优质客户,中小银行的市场空间受到了挤压。调研中一些中小银行反映,大型银行除了拥有科技优势外,在资金成本、品牌影响、业务范围、服务地域等方面也具备明显优势,而中小银行原有的“地缘、亲缘、人缘”优势正逐步减弱,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分流了一部分金融需求,降低了客户对银行的依赖,也给银行经营带来一定压力。例如,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通过为消费者提供账户支付服务,将消费信贷产品与支付场景无缝对接,挤占了银行的信用卡等业务。

机构合作地位处于劣势。中小银行在与大型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和科技平台合作过程中面临一定困境。原银保监会曾提出“鼓励科技领先的银行保险机构向金融同业输出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调研发现,个别大型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与中小银行合作过程中,充当了类似“通道”的角色,中小银行的合作对象表面上是金融科技子公司,但具体做业务的可能是金融科技子公司找的外包公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银行的成本。同时,受限于技术薄弱和消费场景缺乏,中小银行线上自营获客能力不足,往往通过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业务。在监管政策补短板和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一些外部合作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出现合规问题。

推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加大资源投入配置,打牢科技支撑基座。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银行业协会“陀螺”评价数据显示,参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投入金额与大型银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仍需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二是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并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如设置数字化创新专项奖励,优先提拔重用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

夯实数据治理基础,提升数据应用能力。数据治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大厦之基,中小银行要加强内部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建设,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通过数据集市等方式将全行范围内数据资产转换为可信赖可使用的信息。同时,提升数据应用能力,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构建数字化价值应用体系,培育数据文化和数字化理念,提升数据支撑决策、营销、风控的能力。

增强自主掌控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一是积极引入大型金融机构先进技术及工具,借力同业先进经验,立足自身特点及优势,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二是优化与第三方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增强核心技术、主要业务和风险防控环节的自主掌控能力。三是加强模型标准化管控,可通过设立业务部门、数据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三道防线,加强算法和模型风险管控。四是加大核心系统研发力度,提升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

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丰富数据来源渠道。建议加快推进政务机构、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互连互通。在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敏感数据前提下,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做好数据开放共享,打通各政务数据授权体系,使金融机构能更方便获取征信、税务、政务、海关、司法等第三方机构数据,更好地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坚持差异发展定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小银行应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竞争,制定与业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一是坚守区域定位。中小银行可聚焦普惠金融、乡村金融,以小微企业、村镇企业、农民、当地居民等为主要客群,与大型银行错位竞争。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精准营销、差异定价、个性服务能力,因地制宜构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打造特色金融业务。应积极融入本地产业发展,结合本土供应链和产业链特点,针对企业客户的迫切需求和痛点量身定制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不贪大求全,追求小而美。

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助力中小银行转型。由于单个中小银行难以承担数字化转型所要求的整体技术框架体系和相关的资源投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可积极发挥平台作用,统一对接各地方政府数据公司或平台,助力降低中小银行获取外部数据的成本。同时,加强行业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分享各业务条线、业务场景中的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促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经验与成果的共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