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薄文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六年多以来,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样板,240个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100多亿元,35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12万多名群众喜迁新居,一座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之城”正在崛起,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标杆。
雄安新区产城融合的进展
目前,支撑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高标准完成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1个统领、《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等4个基础性规划及20多个专项规划的“1+4+26”规划体系。
现代化的城市雏形基本展现:雄安启动区内主要路网体系、生态廊道、水系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此外,雄安新区坚持地下、地上、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给水等城市配套设施全部安装在地下管廊中,我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2022年底,作为“城市大脑”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产业的高端发展格局基本奠定:雄安新区牢牢把握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定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高端产业,相继制定了包括用地、住房、社保、人才、医疗卫生、教育、户籍等10个方面的“1+10”疏解配套政策,出台了促进企业跨省市迁移服务的“1+N”行动方案,助力北京疏解企业高效落户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开局,雄安新区从以规划为重点转向聚焦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更是进入到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产业引入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在新阶段下,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仍然面临着强化自身造血机能、广泛吸纳创新要素、平衡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等挑战,亟需加快解决。
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第一、以创新利用雄安“金字”招牌为关键
雄安新区作为一个规划目标与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相差悬殊的特殊地域,单凭自身力量显然很难实现其宏大目标,因此,要能聪明地借助外力,特别是中央赋予的“千年大计”的金字招牌,加速雄安由单纯外部输血过渡到外部输血和自身造血的两条腿走路,这对实现未来雄安规划目标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把高端增量资源优先选址在雄安新区。例如央企及大院大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另一方面,克服“等”和“靠”的被动心态,而应该主动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战略中,充分利用其独有优势,积极主动向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申请进行某些微观政策的先行先试,且先行先试重点应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找到影响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路障或堵点,并通过中央给予的先行先试进行路障去除,并通过有为地方政府的主动先行先试与中央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央、地、企、民”四方共赢格局。
此外,先行先试政策或多或少涉及到原有政策的突破,因此雄安新区应抓紧建立容错免责机制,鼓励下属各职能部门的“大胆想、创新干、优胜劣汰”的干事担当环境,更好发挥基层干事创业的能动性,更好承担好雄安新区“试验田”作用。
第二、以非行政逻辑的充分发挥为支撑
在雄安新区建设的起步期,依靠央地各级政府主导并调动全国优质资源来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无可厚非,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但随着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日益深入,特别是未来实现可复制和可推广的“雄安模式”,还迫切需要强化非行政逻辑的充分发挥。国内发展较成功的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发展经验也表明,除了有为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规划、指导和协调作用外,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在微观要素的资源配置、企业优胜劣汰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等激励约束方面“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其成功的关键,未来如何更好地平衡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协同发挥两者各自优势,是雄安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此外,要保持政策的可预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要素在雄安新区聚集,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之间多层次、良性互动的网络型合作共赢格局。
第三、以加快形成示范效应为突破
目前,已经有包括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矿集团在内的4家央企总部、央企二三级公司120多家、4所北京的高校和2所三甲医院落户雄安,但真正常住在雄安新区的北京人员还较少。
调研和访谈也发现,部分在京高素质人才不愿意来雄安的原因除了交通原因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业配套落后也是其重要原因,因此雄安新区应加快与中央相关部委及央企和北京的沟通协调,以创新方式为来雄工作人员保留北京户籍、社保、入学等资质,同时加快北京知名中小学和医院等在雄安新区分支机构的建设,做到“(学)校(医)院等人”而非现在的“人等校院”,更好解决科研人员家属在住房、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等家庭保障问题,使得北京疏解单位和人员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在雄安“过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从而起到更好示范作用,并通过一些代表性旗舰项目的交付和投入使用,不断吸引其他省市优质生产要素资源入雄,做到北京要素和其他区域要素双驱动。
第四、以渐进式产业发展为路径
当前雄安新区城市建设速度远快于产业发展步伐,而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一方面要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承接北京著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高端产业入驻雄安新区。另一方面要明确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科创服务、现代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但上述这些产业均为高端高新产业,不单是雄安甚至也是北京所大力吸引和重点发展的优质产业,且北京高端产业发展环境远强于雄安,在一个产业生态环境几乎完全新建的地区发展上述产业无疑具有巨大挑战,因此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应遵循渐进式而非一步跨越式发展路径,在上述高端产业之外,对一些当地有产业基础的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能够为高端进行配套和更好辐射带动石家庄、保定、衡水、天津等周边区域产业的适用产业,以更好带动当地百姓就业。
【本文系雄安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先进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比较研究及对雄安新区的借鉴和启示”(XASK2022030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