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洁纯

一个好问题,才能找到一个好答案。6年前,北大教授周其仁在2018年佛山企业家大会上,曾经提出中国经济大考之问。

“全球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往上欧美国家创新能力很强,往下东南亚和非洲在走当年中国的道路。我们的成本优势不明显,独到性优势还不足,这个坎怎么越过去,这是中国经济一场躲不开的大考。”

为了找寻答案,一支来自佛山的队伍出发了。

2018年起,佛山市工商联联合周其仁、南方日报共同组建制造业主题调研组,与超百名佛山企业家一起,哪怕是疫情防控的三年也从不间断地开展跨城跨国调研——6次调研佛山,走遍国内十多个城市,越洋问道德国、丹麦、荷兰。

从佛山出发看世界,从世界归来看佛山。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不断朝制造业的更深处走去,为的是持续解开一座工业大市的韧性密码,提炼中国制造业应对大考的方法论。

6年求索,从不间断。2023年,在突围变得更加迫切,在活下去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下,调研组再一次出发:在佛山调研百家企业,跨城对标深圳、重庆、宁波、东莞,如同取经问道的苦行僧,还一路西行去到了非洲的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卢旺达。

这也是佛山在为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探路。我们在跨城访企、越洋问道中发现制造业穿越周期的三大战法:细处求精益、宽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

曲折前进

突围,到底被什么围住

佛山是观察中国制造业的入口。无论是发现制造业的经验,还是发现制造业的困境。

今年在走读佛山百家企业后,我们看到制造业的两点挑战:

一是外贸进入拐点时刻。疫情防控三年,国内的外贸曾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有着“全球爆买中国制造”的说法。同期佛山外贸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外贸规模屡破新高。2022年,佛山外贸进出口增速更是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一。

但是,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进入2023年以来,欧美国家等传统外贸支柱市场增长乏力,出口下行压力不容小觑。尽管在今年一季度,佛山还是国内工业十强城市中进出口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的两个城市之一,然而今年上半年,佛山进出口增速步入负增长,同比下降了4%。

二是产能过剩迎新高点。这几年,我们两度蹲点张槎针织产业集群。在观察小微企业的日与夜之中,看到的尽是满屋的坯布以及越来越多“沉睡”的大圆机。以针织为代表,多个传统产业正深陷产能过剩之困。

这正是当下企业家最常说的“卷”。什么叫内卷?实际上就是生产在增长,需求不增长。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怕的是过剩日趋严重。

陶瓷行业为例。有行业媒体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陶瓷产能125.6亿平方米,但同年国内实际产量只有73.1%。去年,我们在被誉为“南国陶都”的佛山里看到,因缺订单,不少陶瓷企业在10月份就开始停窑。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可能不仅出现在陶瓷业。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下,意味着佛山泛家居产业面临的过剩问题,也许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

一边是市场需求在萎缩,一边是供给端持续过剩。在存量市场的红海厮杀中,“价格战”打得激烈,不少企业的利润不再是过去说的薄如刀片,而是做多亏多。

利润难,预期更难。今年的调研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年是近年来最难的一年”。但不少人还会调侃上一句:“今年已经是未来几年里最好的一年。”

佛山制造的挑战,就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站在复苏的新起跑点上,人们所期待的繁荣,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到来,我们要面临的,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恢复过程。

接下来,苦熬苦撑是必须的。

平常功夫

日积月累,练精益化

一座城市要突围,背后需要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能突围。

周其仁曾经用大自然里的草、灌、乔类比制造业生态。一个产业群落,由像小草一样的小型企业、灌木一样的中型企业、乔木一样的大型企业共同组成,共生共荣,简称“草灌乔”。

不同规模企业的突围方法往往不同。但这几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精益化。对工业界来说,精益化并不是新方法,却是草、灌、乔企业都可以修炼的,能有效提高企业活下去概率的好方法。

企业只要活着,就要全员练精益化。他认为,越惊涛骇浪,越天翻地覆,越生死未定,越要练习平常功夫——精益化。

这也是来自企业的经验。这几年,我们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地来回调研时看到,大多能够穿越周期的标杆企业,都是精益化的信仰者。

美的,佛山唯一一家来自制造业的世界500强企业。也许是练精益化时间最长的企业。早在2003年,美的开始做精益化,至今20年。为了修炼精益化,公司董事长方洪波还曾经亲自去到国外找服务商。

从佛山走到长三角,我们在宁波调研时看到,有着“插座大王”美誉的公牛内部,大到战略制定,小到节约成本,处处都在开展精益化改造。该公司因为对于丹纳赫精益模式的高度认可,甚至提出了要当“中国版丹纳赫”的发展目标。

信仰背后,成效显化。

在美的,仅今年前7月,通过对国内工厂能耗开展精益化改造,就节省了1亿元成本。这还只是美的2023年其中一项精益化改善项目。今年,美的将把精益化管理全面推向海外工厂。

在公牛,一个插座毛利率接近50%的背后,秘密武器就是精益化。从去年开始,公牛把精益化延伸到销售环节,不少门店通过精益化改造后,销售同比增长30%。今年,公牛内部的口号是:将精益化进行到底。

从千亿企业到百亿企业对精益化的重视,提醒着工业界,到了重新认识精益化的时候了:

精益化是应急章。越重视利润,越要重视精益化。在精益化的理念中,客户不需要的就是浪费。减掉的浪费,就是企业的利润。

当前形势下,佛山企业对利润有多迫切,精益化就有多贴切。

精益化是必修课。越重视数字化,越要重视精益化。从精益化到数字化只能循序渐进,绝不能弯道超车,一旦超车只会翻车。

对佛山来说,只要练习精益化这套平常功夫的企业足够多,一套看似简单的方法论既可以成为企业看家的本领,也可以成为这座制造业大市当家的本领。

商路全球

不出海,就出局

大变局下,部分企业还需要练就一套非常功夫——大跨度布局。

这也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没有人知道疫情会不会再来一回,但是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周其仁认为,大跨度布局是应对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的关键一招。无论是关税壁垒还是疫情,即使有很多危险,这些危险也不会同时发生在地理位置跨度很大的不同地方。如果企业的布局跨度很小,就很容易被一网打尽,但是跨度大就可以增加生存的机会。

最大跨度的布局就是全球布局。去年,我们在实地调研56家佛山企业后发现,佛山制造业正迎来第四波“走出去”浪潮,从龙头企业到中小企业,出海的欲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今年,这股趋势受两大需求的牵引,变得更加明显。

抢订单的需求,由于外贸的下行压力,众多佛山企业向着全球各地奔涌而出,既是拜访客户更是寻求新市场。

因应客户需求,今年以来,不少佛山企业反馈,客户已经明确提出没有海外工厂就不给订单。也就是不出海,企业就要出局。

为了研究企业的全球化,今年调研组专门去到了非洲的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卢旺达。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非洲?

市场有很多种。有大的,有小的,有厚的,有薄的,有发达的,有发展中的。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商路开拓模式和布局模式,但一个客观现状是,一些市场已经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美,因为成熟所以竞争会更激烈。相反,越不成熟的市场,潜在机会更大。

在东非实地调研后,有三家企业的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

在坦桑尼亚,在实地调研科达陶瓷工厂时发现,当地仅有两家陶瓷企业,但是已然出现产能饱和。实际上,坦桑尼亚的陶瓷市场很大,但是目前的购买力还不强,对陶瓷行业有需要,没需求。但恰恰是这种大而薄的市场,反而适合中小企业。

在乌干达,陈帆所创立的摩托车轮胎厂占据了当地九成的市场。早在2004年他初到非洲时,国内摩托车产业已经日渐式微。从佛山走到非洲,就像是时光逆转,产业“时差”能让夕阳产业变朝阳产业,可以变相延长产业生命周期,甚至回归当打之年。

在卢旺达,在基加利自由贸易区的C&D服装工厂,立足非洲生产,成功把羽绒服卖进欧美市场,凭借关税优惠,该工厂持续爆单。而已经深耕非洲多年的C&D老总谷景勇认为,“哪怕要取消关税优惠,非洲肯定是全球最后一个被取消的地方。”

全球化的征途布满了荆棘,大跨度布局是一套非常功夫。企业无论选择挺进欧美,还是掘金非洲,关键还是要企业家亲自去看看。

向上突围

从“看到了造”到“想到了造”

好的企业还要提前为面向未来做准备。

周其仁认为,中国制造业真正的转型应该是从“看到了造”走向“想到了造”,往高处争独到性。

什么叫“想到了造”?这是相对于“看到了造”的概念,造世界上原来就有的东西,叫“看到了造”。“看到了造”分为“看到了不会造”“看到了造不好”“看到了能造好”以及“造得比看到的还好”这几个阶段。而“想到了造”就是造原来没有的东西。

中国制造业历经多年变迁,已跨越初级阶段,正向着“看到了能造好”甚至“造得比看到的还好”迈进。

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制造开始出现“想到了造”的故事。

比如在柔宇创始人刘自鸿创业之前,柔性屏幕这个产品还没诞生,作为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刘自鸿起初在自己论文中先提出了相关技术,经实验室研究后,将论文中的技术变成专利,并在深圳落地,让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器物。

还有远大科技集团总裁张跃,在全球首创“活楼”,可以移动、如同积木般搭建起的楼房。

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可以说是“看到了造”的能手。但是,为什么要呼吁佛山也要走向“想到了造”呢?

为了避免“后发诅咒”。在商业中常提到“后发优势”,也就是后起者通过学习先行者的经验,实现弯道超车。但是,在制造业中,由于如今的信息成本很低,企业如果都是以后发的理念,看到了再去造,那么当企业造出来时,已经会有大量的同质化产品,这样后发的优势反而成了后发的劣势。相较于“看到了造”,“想到了造”的门槛更高,护城河更深,更容易形成绝对的优势。

包括佛山在内,对大多数国内制造业城市来说,显然“想到了造”还比较遥远。

但创新是可以走台阶的。我们在跨城调研深圳、重庆、宁波、东莞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国内的工业强市正在以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集群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深圳,为了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积极发挥国资国企力量。数据统计显示,深圳至少有近200家“小巨人”曾获得深创投、深投控等国资机构的投资。

重庆,去年政府层面一口气推出了45个专精特新专属服务包,一年间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倍增。

宁波,冠军之城在孕育“小巨人”中,走出更多世界冠军。在全球市场上,宁波凭外贸新模式突围,跨境电商总体竞争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东莞,佛山装备产业产值超过万亿,是东莞的两倍,但是对比装备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东莞则超出佛山1/3,在孕育“小巨人”中,锻造量质并举的集群。

佛山如今也在举全市之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修炼独到性能力,凝聚更强的力量,佛山可以在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集群的过程中,把原始创新的星星之火燃烧成熊熊烈火。

长久繁荣

打造制造业当家的“场效应”

8月14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2023年年度演讲中说:“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我的答案是:成长。而只有认知的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佛山制造业主题调研组就像是一群“盗火者”。他们6年如一日,为了求索制造业当家的不变命题,全球对标,寻求帮助企业乃至城市突破认知,实现成长的方法论。

不仅如此,佛山还有一群敢于行动的企业家。

在非洲调研时,行程还没过半,才刚到乌干达,同行的永利坚铝型材老总霍志华,已经把公司海外事业部的人紧急叫到了非洲,同步进行考察。大家惊叹于这位50多岁佛山企业家行动力如此迅速,他却说:“再慢就来不及了。”

这就是佛山的企业家。

佛山制造业的长久繁荣,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生生不息的企业家。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是难免有企业倒下,但一座城市的长久竞争力,就在于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在于一种特殊的“场效应”,哪怕有企业倒下,还有更多的企业奔涌而来。

这样特殊的“场”,让佛山足以凭制造业起家,也一定能够让佛山制造业继续当家。

目 录

六年回顾 特02—特04

跨城走读 特05—特13

跨国调研 特14—特17

企业笔记 特18—特20

策 划:林焕辉 陈捷生 赵 进 叶洁纯

采写统筹:叶洁纯 吴欣宁

编辑统筹:高静宁 陈仕亮

版式统筹:莫 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