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2022年3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开启了2022年学委会年会论文的征集活动,本次论文征集的主题为“以人为核心的小城镇发展与规划”。目前对于第一批论文的专家评审已顺利结束,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年会新增“会议优秀案例集”,并通过本公众号对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实践案例进行推送。
提要:“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城乡治理现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载体。伴随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河西走廊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重大转型。村庄规划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应对新要求,原有的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方法、内容、规范和策略已远远不能满足,亟待优化调整。本案例在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集体合作、规模经营、文化建设、修复生态等方面重塑河西走廊农村集体经济,探讨村庄规划编制路径。
引言
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对于新时代乡村地区发展具有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指引作用,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其主要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确定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而村庄规划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村庄发展建设和指导村庄详细规划的重要抓手。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方案时,应重点考虑农村集体经济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下航天村农村集体
经济发展情况
2.1农村集体经济概述
农村集体经济也被称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其内涵主要涵盖共有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和经济收益的组织形式。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历经三个发展阶段,解放后土改建立了“以生产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制”的模式,公社至文革时期建立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由强化以户为单位的承包制保障个体发展,到2000年后自发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或其他集体股份制的经济组织,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内涵。
2.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后,国内也产生了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华西村模式,以华西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苏南企业模式,地方政府引导和企业扶持村集体发展;广东南海模式,地权集中股份经营共享经济收益;河南南街模式,社区主导企业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以上发展模式,各自借助主导动力、地域空间、产业结构,以及组织载体,均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共同发展和富裕。
表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地域化分类
主导动力
地域空间
产业结构
组织载体
华西村模式
自上而下
本村发展与外溢发展
多产业同发展
企业化运营
苏南企业模式
自下而上
本村发展
乡镇工业
乡镇企业
广东南海模式
自下而上
本村发展
多产业同发展
集体合作社
河南南街模式
自下而上
本村发展
经营性租赁
集体合作社
2.3航天村发展概述
航天村地处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县城东北部95公里处,靠近内蒙古自治区西端额齐纳旗,东南侧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为阿拉善高原,西北为中央戈壁,紧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训练基地两大基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图1村庄区位图
通过现状调查,航天村村民以汉族为主;村民年均收入为0.5-1万元,主要收入为农业及打工收入。50%以上村民对于闲置宅基地流转表示同意;86%的村民希望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90%的村民认为本村发展重点应该是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期望村集体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村民认为本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以农业为主,缺少产业链延伸,空有精神文化欠缺挖掘推介。
航天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面临的问题
3.1生态本底脆弱,不适合大规模化开发
航天村位于河西走廊地区,黑河流域东岸,临近内蒙古自治区,东南侧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为阿拉善高原,西北为中央戈壁。地形平坦,气候温暖,但受沙漠影响,生态环境脆弱,一直处于“沙进产退和沙退产进”多次更迭的状态。
3.2人口流失严重,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提升
航天村现状户籍人口为1400人、户数为320户,外出户籍人口为500人、户数为150户,约占总人口的35%,人口外流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5%,就地社区居家养老压力较大。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初中学历占比较高,欠缺高水平人才。
3.3产业类型单一,缺乏规模化和链条化延伸
农业规模优势突出,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呈现代化发展。工业较弱,村内仅有1处枸杞加工厂,3处农作物和牧草收储地。服务业初步发展,村庄利用基地帮扶,建立起采摘园,种植瓜果蔬菜,村民收益可观。村庄东部有一处国家级3A旅游景区——金塔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带动航天村种植了部分枸杞,完善了生态园的整体产业结构。
3.4城乡治理水平低,集体精神文化有待挖掘
航天村已建立了完善的村集体领导组织和农业合作社,村领导也是本村能人代表,村内航空航天文化氛围浓厚,但村民参与度不高,大部分为基地部队扶持建设。合作社归村集体所有,主要经营苜蓿草、小麦、玉米、枸杞的种植,加上农用地统一的流转租赁,每年收益8万元。
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下
的村庄规划工作思路
新时期村庄规划需要实现全域全要素覆盖、空间方案优化利用资源的要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展村集体经济,需对规划编制逻辑和重点内容加强策略引导。
一是推动村集体内部合作,提升集体经济自身活力,构建共同富裕的机制。
二是全域空间布局优化,探索规模经营发展模式,推动集体产业兴旺。
三是提升村集体治理水平,建设集体精神文化,保障乡村文明。
四是保护修复脆弱生态环境,建立三生三宜和谐共处的空间,实现村庄的生态宜居。
基于此四项工作思路,优化集体产业、居民点、服务设施、集体文化精神和生态空间治理策略,打通规划设计与地方使用各工作环节,形成振兴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用”规划。
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下村庄
规划创新实践
5.1“规模化+合作化”引领集体产业发展
衔接区域发展,抓住乡村振兴政策,发展钢架拱棚戈壁农业,在金塔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带动下,推进特色林果产业,稳步发展草畜产业。
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先进品种或先进农业科技技术,助农增收;积极引导小规模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农田用地集聚提升;结合旅游、体验、互联网等形式,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建设经营体系,大力推行“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动员党员群众通过入股、入社等方式参与,抱团发展,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图2集体产业发展指引图
5.2“需求化+地域化”居民点集聚建设
根据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宅基地、配套设施、生态保护设施用地的需求,结合上位规划需要在本区域落实的项目,确定未来用地规划布局,特别是居民点布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42.46公顷,占村域总面积的4.39%,其中村庄建设用地40.74公顷,农林用地1.72公顷;规划留白用地0.67公顷,为村庄发展预留弹性空间。拆除土坯房建筑,建设汉唐遗韵新村居;完善各村组公服配套设施;打通断头路,使路面完整。
图3村庄规划总平面图
图4村庄更新与建设效果图
5.3“圈层化+均等化”配套集体服务设施
河西走廊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农民的生产半径远远大于生活半径,各小组又过于分散,仅靠步行出行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非常困难。因此,公共服务设施采用“社区生活圈—基本居民点”两级配置,健全服务体系,以服务集体经济的建设。航天村社区级生活圈服务半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以村小组构建村庄基本居民点,其服务半径时间不超过10分钟;鼓励服务设施共建,新建和改建相结合,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图5生活圈设施配套引导图
5.4 “传承+活化利用式”构建集体文化精神
“传承航天精神,弘扬科技兴国之路”以及“弘扬丝路精神,践行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航天村的农村集体文化精神。通过规划新建村史馆、举办航天文化节、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军民共建八一林、军民联合文艺演出等活动,传承艰苦奋斗、敢为天下先的航天文化精神。
图6集体文化精神建设引导图
5.5“理水通渠+补育式”整治修复集体生态空间
(1)农用地整理,耕地提质和农田防沙保护引导。
理水通渠,建设农田灌溉脉络。对村域范围水渠进行分类整治,采取沟渠维护工程,完善农田灌溉脉络,全面抓好沟、渠建设,扎实有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修缮田道,完善农用地设施。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村道路体系和服务水平,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便于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入。
田间林网,构筑阻沙护田屏障。农田四周布设防护林,建设“四旁林”,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护林体系,降低风速、阻滞风沙和涵养水源,以及优化生态小气候。
图7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图
图8田埂道路建设图
(2)生态环境修复,林草补育固沙和污染治理湿地保护举措。
以“更替、补植、抚育、封育”对林区密集提质。着力提高林草质量,划定林草生态保育区和修复区,实现质量和数量双重提升;完善胡杨林和固沙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商业采伐,构建林种更迭补育机制;重视生态湿地治理,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建设生态修复精准工程。
图9林草补育提质图
图10湿地污染治理图
结语
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既是推动我国市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又是屯垦区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的重要载体,还是河西走廊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案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下村庄规划工作路线,探索了产业、空间、设施、文化、生态等多要素的集体化发展,以期完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
当前是我国乡村振兴、农村土地改革等关键时期,乡村发展相关政策、标准不断变化,同时村庄面临不同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发挥村庄规划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
者
简
介
李 鹏,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电子信箱:719616776@qq.com。
刘金革,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殷 龙,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赵 阳,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