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青台中心小学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分享与交流工作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回顾自己从事教学已有十年多了,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数学教学,不敢说自己有教学上的经验,但可以说有一些感受。下面我简单地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一、深入细致的备好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编写教材的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过程,体现数学本身丰满的内涵,体现它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要实现这些,就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地解读,将那些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和思想方法发掘出来。首先,要清楚我们所面对的每册教材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单元内容编排,每单元的教学侧重点、难点,每单元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地位。

然后,要清楚每部分知识,每个例题的编写意图。只有清楚知道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才有可能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我们有一位好帮手: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大到每册,小到每个例题、每个习题都编写意图、和相对应的教学建议,可以说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可以没有教案,但是不能没有教学参考书。对教材有了把握还不够,还需要备教法,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我平时上课时按照“学探练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安排:每节课的引学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引探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练习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拓展部分大约用多长时间。二式”教案的使用,为我们节省了许多备课时间,减轻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劳动量。但是它只是一种模式,不会适合所有课堂,只能作为上课的重要参考。我们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借鉴选取优的、适合自己的部分,修改对自己实际课堂而言不合适的,补充一些实用的习题。总之,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制作或使用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教具。

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化解难点,那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会让我们的课堂轻松而有成效。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所在的青台中心校在课堂教学上把“学探练展”教学模式细化为“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探究新知——当堂练习,拓展提高——课堂总结,师生共画知识树”这几个环节:(1)出示自学提示或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学时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在知识的关键处,或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的地方设计几个问题,将几个问题按难易程度或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排列,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同时逐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可以说自学提示即是学习提纲,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2)以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解决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这一环节时间要恰当,时间短,流于形式,探究不能深入不能解决问题;时间长,课堂松散,完不成教学任务且不说,学生过兴致点,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当然这中间老师同样是闲不住,需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是否),如果给予适时的点拨,效果会更好。(3)当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找能反映问题的中等生或后进生板演,找出他们知识的困惑点、错误处及时梳理、纠正。(4)上完一节课,要有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在教学中注意落实这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课堂上需要我们注意的还有许多:1、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六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他先来到“聪聪”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刚在店里转了转,有些心动了。不过他想比较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明明”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刚刚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2、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我在教学百分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们班共有48人,期中考试时80分以上的27人,60分以上的41请你算一算这次期中考试我们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各是多少?这一道题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到了他们十分关注的成绩计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学会了求成活率、出油率、岀粉率等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3、运用直观教具目前,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六年级学生是大孩子了,很多长得比老师高大,思想也比较成熟,但是即便这样,很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们还是不得不借助直观教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一课时,练习题中出现这样一题:已知圆柱侧面积40平方厘米,直径10厘米,求圆柱体积。同学们忙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先求底面周长3.1410=31.4(厘米),再4031.41.27,想计算出高,可又除不尽,接着还要算底面积3.141022=78.5平方厘米,最后用底面积高=圆柱积。

看着他们忙乎的样子,我对他们说:“拿出你们的圆柱学具摆一摆,很快就能口算出得数。学生很惊讶,于是又忙开了。在我的指导下,把已平均分成16等分的圆柱教具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转化后的长方体。把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朝下放,现在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这个长方体的高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所以圆柱体积=圆柱侧面积一半圆柱半径。即(402)(102)=100(立方厘米)。本来计算挺复杂的一题,经过大家这样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便迎刃而解了。“直观教具”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限乐趣。 4、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是新理念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 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 作呢?起先,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好,反而 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一个更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 流于形式。这种情况,给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学生失去合 作的信心。

但是学校领导一再强调“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教学理念,要求严格控制教师讲的时间。没办法,要封住自己的 嘴,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教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 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挑战课前的准备工作。于 是我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争取让每个教学环节 能吸引住学生。 渐渐地,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 一种力量。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后来,孩子们已经 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 当一回小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整整一 个单元,我不再给他们讲课,而是把每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给学 生,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每组的组长负责确保本组成员尽 可能好地掌握知识点,再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交流。班内交流的小组 代表由最初的小组推荐到后来老师随意点名。同学们的荣誉感很强, 生怕自己的小组落后,很投入,也很积极。优秀的学生怕落后的学生 掌握不好,充分利用小组内交流的时间给他们讲解,而落后的学生也 害怕自己拉后腿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不仅学生的知识掌握了,成绩太 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加强了。

三、应用题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相当一部分 学生的薄弱地方。总有学生反映,应用题是他们最害怕、最头痛的题 型。首先,我让学生从心里克服应用题不可战胜的心理。告诉他们, 应用题只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买东西,付多少钱,找多 少钱就是对知识的应用,根据每个同学的成绩计算平均分也是对知识 的应用等等。然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题教学。 1、教会学生读题。 学会地读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很多 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并不是知识欠缺多少,而是不会读题。我们经常 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学生解决不了的题,当我们给他们再读一读, 或者只把某些语句强调一下,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在读题 上还有欠缺,他们做题前进行的不是读题,而是“读字”。因为他们 读的不是题目的意思,是诸多堆积在一块的字。 因此,在教学中要教学生根据解题目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 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 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 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 题表示出来。

说到线段图我发现有学生能把题做出来却画不出线段 图,更不提有困难的题了。画不来就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题的意 思,说问题、条件,说哪句话与哪句话有联系,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 什么。讲例题时说,练习时说,遇到难题更要求说。久而久之,学生 就学会了真正地读题。 2、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习惯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 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 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 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 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 技书多少册? 题中3000 册为总量,题中3000 册是部分量,因此计算方 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3、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 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 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法,即 通常我们采用的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 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 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

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 千克, 乙车比甲车多运50 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 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 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有一些经典数学题就应用这种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 有一次在德国访问,一位有名的德国数学家在电车上给他出了一道 题:“甲、乙两人相向而行,距离为5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 时走2km,甲带一只狗,狗每小时跑5km,狗跑得比人快,同甲一起 出发,碰到乙后又往甲方向走,碰到甲后又往乙方向走,这样继续下 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如果我们 想求出狗每次走的距离,就把问题复杂化了,因为甲乙两人的位置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