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闵小林

〔内容摘要〕介绍了水城县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的做法,总结了经验。

〔关 键 词〕特色农业经验

〔作者简介〕中共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

近年来,水城县紧紧围绕“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目标,立足山地特色和农业资源禀赋,按照“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的要求,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紧紧围绕“8+N”产业建设为重点,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以农业产业园(园区)为载体,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出了具有水城特色的山地特色现代农业。2017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5.0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6.1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5.68亿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因地制宜调结构,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按照长短结合、林上林下结合、上下游结合、点线面结合的要求,全县轰轰烈烈地掀起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出台《“1+9”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意见(方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2+N”方案》,确定了农业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径,全面推动猕猴桃、茶叶刺梨、小黄姜等“九大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水城县农业产业与脱贫攻坚精准对接,助推农民增收致富、贫困人口脱贫出列。2017年,新增长效特色农业产业25.32万亩,培育食用菌727万棒,启动中蜂养殖2.91万桶,桃花鸡出栏290万羽,启动建设温氏一体化养猪项目。2013年以来,在全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绩效考评中,水城猕猴桃产业园区连续五年综合排名第一。

(二)与时俱进强培训,农民发展技能日益提升。一是全力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力度,开展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62人。并根据产业服务和管护要求所需,对相关农业技术人员配备必须的办公设备,提供一定的科技示范经费和定期开展农业技术深化培训。二是健全农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出台部分激励优惠政策,对于表现突出,有研究成果的人员予以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以理论讲解和现场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围绕病虫害防控、农药的科学使用、畜禽现代化养殖、动物疫病防疫、苗木修剪、农机具使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485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果树园艺专业)316人、专业技能型(特种养殖)150人、青年农场主19人,培育科技示范户620户,确保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户家家有专家、个个懂技术、人人都会管理。

(三)立足实际创品牌,农产品品牌形象逐渐提升。坚持以品牌求发展,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注重把猕猴桃、茶叶、核桃等培育成主导产业,共打造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2.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6家。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水城猕猴桃产业园区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综合排名第一,成功入选首批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猕猴桃、刺梨、小黄姜等精深加工取得初步进展,水城春、弥你红、桃花鸡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规模引领强龙头,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努力把种植大户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业,把小微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育成精英企业,把精英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推动农业产业向组织化发展,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生态建设的产业化,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产业化的形式实现“双赢”。充分发挥全县9个平台公司作用,全面总结推广润永恒公司以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五连”为载体打造“股份农民”的新模式。2017年,共入驻企业126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规模(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60家,农民合作社146家,社员16788人,带动农民就业14.15万人。

(五)优化机制延链条,多产融合发展局面不断开创。科学规划好产业套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走出种养加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多产融合发展路子。着力在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接二连三”。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建立健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把公司、村级组织和农户打造成利益共同体,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参股”变成“控股”。出台《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安排意见》等“1+12+N”文件,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业产销机制创新、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生态家禽、中药材、食用菌、冷链物流、蔬菜、一县一业等产业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进入新台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不断开创。

(六)加大投入强保障,产业造血功能持续增强。一是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强化资金调集力度,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的资金能及时调拨到位,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现代产业发展。二是加大各类资金的整合力度,将上级支持发展的各类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各类资金进行盘活,采取“三变”入股的方式,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发展,按比例分红,实现以财生财。三是创新资金扶持政策,健全资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社会服务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有效推动全县农业快速发展。

(七)创新模式建堡垒,基层组织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坚持把驻村干部作为党建扶贫的“排头兵”,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专业村的基本思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充分产业发展有效推动。二是坚持把村级组织作为党建扶贫的“领头雁”,坚持以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为抓手,按照“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产业是支撑、富民是关键、小康是目标”的思路,在全县深入推进“富民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全面打造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镶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做优、做强基层组织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杠杆和支点。三是加大村级党委、联村党委的建设力度,打造了可渡河跨省联村党委,使其成为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党建品牌。

二、经验启示

启示一:选准产业是关键。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准、选好、选优产业是最核心的问题。水城县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自然资源、土壤、气候等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四个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把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好的作物种下去。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确保卖得出、能致富。

启示二:创新科技是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缺失了科技的农业无法保持特色农业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水城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始终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开展特色产业品种的引进、选育、研发、示范、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拓展商业服务、金融服务,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进入市场。

启示三:打造品牌是路径。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牢固树立“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的意识,牢固抓住发展品牌农业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关键,制定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园区、企业和农户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对优势农产品进行集体商标保护注册,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

启示四:组织化发展是方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水城县在依托“八大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