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成都不仅是西部的一个特大城市,她还是一个有着19个县市区,有着660万农民的大农村
想到成都,人们憧憬的只是这里的宜人气候、休闲之都
一千多年间,曾经的蜀汉风情也成就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叫做成都
CCTV-7《致富经》4月2日播出节目《第一集:成都破冰》,以下为节目内容。
四川,成就了一千多年前的蜀汉帝业。
一千多年间,曾经的蜀汉风情也成就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叫做成都。
今天的成都,让你来了就不想离开。
安逸和巴适是这个城市最流行的口头禅。
提及成都,人们想到的就是这里的美食小吃、蜀汉风景。
想到成都,人们憧憬的只是这里的宜人气候、休闲之都。
实际上成都不仅是西部的一个特大城市,她还是一个有着19个县市区,有着660万农民的大农村。成都也有着她的难言之痛。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白刚:“当时成都城乡差别也挺大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是1.8万多元,而农村呢只有两三千元。”
在成都每100个人中,有64个人就是农民,他们的人均耕地只有0.8亩。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这也正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共性。
曾经有人统计过,从税赋、就业到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中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14个不同。这成为了“三农”问题久攻不破的症结所在。
为了致富的希望,为了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很多农村人选择了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都是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小孩和老人。
记者:“你们想不想当农民呀?”
学生:“不想。”
记者:“为什么不想?”
学生:“好累呀。”
人多地少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困扰着成都农业,
致富的渴望和对文明的向往困惑成都农民,成都的农村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
就在成都三农寻求突破的时候,成都的城市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
2004年,成都人均GDP达到了2000美元,将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成都推向了一个历史的关口。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郑科扬:“这个搞大城市的办法,一味的膨胀,绝对不是个办法,应该是城在乡中,乡在城中,城乡互动。”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距离成都市区只有十多公里的车程,但是这里曾是锦江区最穷的地方。
现在,成都人更喜欢把这里叫做五朵金花。曾经五个贫瘠的乡村成为了五个景点,在这里,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与五个村子次第盛开的花卉联系到了一起,以花为媒不仅把三圣乡融合进了城市,三圣花乡的人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万多元。
三圣乡发展的分水岭是2003年的10月,就在这个月,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落户到了三圣乡的红砂村。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白刚:“我们主要是采取用农田,农房,农民,来做花卉博览会,而不是大盖楼堂馆所,修建宾馆,会展,场地来解决花卉博览会的举办问题,所以我们觉得有100万人来,它是很成功的。”
祖祖辈辈靠种花为生的农户没有想到,就是因为这个博览会,他们的村子会涌进100多万的游客,人山人海之间,紧邻成都市区的穷乡僻壤第一次感受到城市的力量。
农田种满鲜花,农房改造成为景点,花乡民居的定位使三圣乡变成了一个永不落幕的花博会。三圣乡的人们不知道,2003年的这次花卉博览会,就是成都用城乡统筹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次尝试。
也是在2003年的10月22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成都市双流县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议,决定在全市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从此,成都开始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破冰之旅。
1000多万成都人,尤其是660万成都农村人口开始面临着命运的重大变迁。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白刚:“城乡统筹它本身就是一个以城带乡的体制,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农业,因为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业,这本身就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必须这样提出统筹城乡的概念,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
对于即将开始的这场变革,成都很多人都说这是一幅新的画卷。
成都市规划局成为了在这张白纸上画下第一笔的单位。张樵,成都市规划局的总设计师,第一次面对将城市和农村放在一起规划的任务。
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总设计师 张樵:“我们过去的规划只做了城市,没有做农村,那么我们既然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我们就把农村这一块再补上,那不就成了一个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了吗。所以当时呢我们就,马上就把农村这一块单独又做了一个规划,给它跟城市的规划拼到了一块儿,就成了一个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当时就这么认识的,所以后来呢,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感觉这个不叫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的规划设计中,一直都是城市规划,农村的规划该怎么作,没有标准,也没有规范。 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最终成都市规划局在城乡统筹上找到了答案。
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总设计师 张樵:“一个就是城乡的基础措施,要统筹,第二是城乡的产业布局要统筹,第三是城乡的共同服务措施要统筹,第四呢,是城乡的规划管理要统筹。
历经五次修改,成都规划历史上首次将城市和农村统筹在一起规划设计的沙盘终于成为了成都未来的展望。和以往规划不同的是,以前只管城市街道和交通的规划部门,将规划延伸向了更深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领域。这个规划被成都人简称为一城三圈六走廊。
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总设计师 张樵:“这个中心城这个是第一圈层,这边是第二圈层,然后远郊区第三圈层,这个六个走廊呢,是指的我们以中心城为核心,沿着六个方向的走廊呢,来积聚发展,集中发展。”
在规划中,成都将城郊、近郊和远郊分成三个圈层,根据各自优势进行错位发展,并且史无前例地对成都全市220多个乡镇和2200多个村庄作了统一规划,在建设、城乡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实行城乡一体布局。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许多以前城里人才能享受的文明与实惠开始沿着这张图延伸到乡村。在规划中,成都全市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达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
成都成为国内第一个使用城乡统一坐标体系进行规划的城市。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成为了成都未来的新画卷。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白刚:“这个图画,我觉得是成都的一个展望,我们成都希望在城乡统筹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这种道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城乡统筹,城乡共发展,共繁荣的道路。”
历经五十年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1年,在中国政府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第一次把城市化列作国家政策,与此同时,解决三农问题在于减少农民也成为中国农村走出困境的共识。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劳动力。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是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就在成都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遇到了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打破传统户口制度 ?
2004年5月1号,成都宣布取消全市的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从此在成都,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农民只是代表着人们从事的一项职业。人们把这些既有土地又有城市居民户口的人叫做了“新居民”。
成都市青羊区培风村,现在已经改为了培风路。住在这里的新居民刘建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成都市青羊区居民 刘建:“以前在城里面打工,找工作那都有区别,原来我们,原来就是像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我们作为农民来说,都是签订劳务合同,自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后,我们的身份变了,变了去打工签合同都是劳动合同,所以这个都有区别的。”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白刚:“他不仅是一种政治待遇的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是让农民他提高了,他的自身素质,我们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减少农民,让更多的农民致富。但是呢,农民他毕竟,要通过他的,改变他的生产生活方式,来让他融入这个城市,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
从2004年开始,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变化:
农村学校泥泞的操场开始铺上了塑胶跑道;
偏远的乡村,已经有了城市一样的公交汽车;
很多地方涉及农业的部门被合署办公,而且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农村发展局;
很多单位和部门将办事窗口搬进了各地的行政中心,这里进行的是一站式服务。
从2004年开始,成都人开始接触一句新的词语,这个叫做城乡一体化的词语已经成为了成都人提及最多的话题。
成都市青羊区居民:“城乡一体化就是什么呢,房子集中,就是住居,居住集中,对不对,还有一个呢,就是生产集中。”
成都市双流县九江镇居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成都邛崃市花楸村村民:“农村跟城市,他们说的,缩短他们的差距嘛。”
在这片千百年来惠泽于都江堰,以农耕文明著称的1万2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城乡变革拉开了大幕。
仅仅三年时间,成都按照产业集中,人口聚集,集约开发的原则,使成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近5000元。三年间,成都的这些变化都是怎样发生的?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