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俊强

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工作汇报_优质均衡经验材料_优质均衡检查

南郑区城关小学鸟瞰。(资料图片)

春风化雨润桃李,砥砺奋进写新篇。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秉承“教育面前无难事”的执政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大投入,大干快上,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样、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高考成绩实现“十连升”,职业教育就业率达98.8%,教育扶贫工作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教育综合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聚焦使命担当

把牢为党育人“总方向”

我市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起点谋划、高规格定位、高强度投入,精心编制《“学研在汉中”发展规划(2020-2035)》《汉中市建设教育强市打造“学研在汉中”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树立产教城人融合发展、从幼儿到老人终身学习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先后实施40余项重要改革,搭起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学校党建列入全市“7+N”基层党建领域,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全省学校党建工作现场会在汉中召开,“一抓两促三提升”党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优化资源配置

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过去5年,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投入,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4%,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和陕西省“双高双普”县区创建。在全省率先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计划2023年底,全市11个县区梯次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

我市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严格落实行政、教育“双线”控辍机制和控辍保学10项制度,累计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6.6万人次,全市建档立卡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教育脱贫成效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年排名全省第一,汉中教育扶贫经验走向全国。

坚持内涵发展

筑牢教育“高原+高峰”

我市坚持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导向。结合汉中教育实际和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国家级研学基地1个、省市级研学基地35个,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4所。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北师大汉中实验学校建成投用,成功引进西高新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不断增加,高考成绩实现“十连升”。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整合成立汉中开放大学,构建多层次“互联网+教育”模式。成功举办“学研在汉中”推介合作周活动,成功签约项目47个,签约资金240.8亿元,教育对社会贡献力不断增强。

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教育集团化、集团名校化、名校品牌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间城乡、校际教育深度协作。创新建立市、县两级学科教育教研平台,推动城乡教师教学互助,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全面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建立全市统一报名招生平台,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实行网上摇号录取,普通高中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录取,有效促进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严格落实“双减”要求,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学生和家长对“双减”政策落实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加快提质培优

培育高素质“良师名家”队伍

我市大力实施“天汉名师”塑造工程,先后组织5万余名教师参加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高端定制培训,梯次培育“三级三类”骨干教师3789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全力推动教学教科研攻关、品牌项目研究,重点培育具有前沿教育视野的名师队伍,全市中小学赛教总成绩荣获全省“七连冠”。

优先保障学校用编需求,探索实施艺术教师学区内走教制度,实现艺术师资资源共享。建立差异化绩效工资配置制度,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偏远山区教师倾斜。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健全教育、考核、奖惩与监督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