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惊鸿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5位全国政协委员来到北京海淀区上庄镇上庄村“工厂化现代农业家庭”示范基地,实地考察“上庄模式”对于推动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并就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和多位专家进行研讨,委员专家一致认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互化,具有循环、立体、节能、节时、环保等特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立体生产系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要大面积推广运用,还要建立全产业链的评价追踪体系,要注意成本和可持续。
在上庄村的一个院落,一个新型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展现在眼前。屋顶、阳台和院中间都搭建了近两层楼高的玻璃房,里面分层叠落十几层台面,有农民正在翻砂、倒土,准备种植新一茬作物。院落内还有专门收集废物、废水的装置,产生的废水、废物通过循环、净化和特殊处理,可以转化为农作物生长的营养液,并利用产生的热能,供院落自身取暖和用电。“建设这样一个5400平方米的种植工厂,每天可产20吨蔬菜,使用2吨种子,可以带动1200亩的籽种农业生产。”十多年来,致力于以循环经济来提高传统农业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华夏九州农业科技研究院院长孙以川向委员们介绍。
“这种模式的确代表未来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尽快实现。但如果大规模推广还有哪些问题?成本能不能让农民承受?”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苏国萃委员说,发展现代的规模化、立体化农业,既要讲规模也要讲成本。
成本效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林金星委员提醒,“这个理念没有问题,但搞这个难度非常大,温度、湿度、病菌,哪一点控制不好都不行,因此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孙以川进一步阐释说,这个新型的农家院和传统的不一样,其核心就是农业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地追求生态效益,集众多科学家意见创造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按照生态学原理,创造性地将种植、养殖和小生物(包括微生物)技术与现代成熟的制造、能源、信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形成绿色、生态、高效、环保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因此整个农作物的生产,以及废水、废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一个链条,类似工厂车间化的生产。至于成本,一个“生产车间”也就是阳光房要四五十万元,可以多个农户联合。
在仔细查看了院里的种植、废物废水收集和循环装置后,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院长左铁钏委员说,由人、技术来控制整个的植物生长过程,在很小的地方立体起来,整个空间非常大,产量也非常高,整个农业的发展不只是土地的循环集约利用,还包括水、光的充分利用。这种农业的工厂化包含了更多的现代技术、现代人文科学,这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在循环经济的过程里,整个生产链是耗能还是节能?比如虽然节约了土地,是否增加了其他的能耗?不仅如此,像营养液的循环生产、农产品的过程控制等,还有很多安全方面的工作要做,要从全生产链来考虑,农业的工业化,要在安全上、耗能上、循环上实现真正可持续,要建立全产业链的评价追踪体系。
王玉佩委员、谢正观委员均表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非常有前瞻性,也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这种模式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互化,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